近日,跨境電商平臺SHEIN和Temu在官網發布通知稱,由于最近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變化,從4月25日起進行價格調整。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實戰專家委員會專家王與劍接受數字經濟新媒體&智庫#網經社專訪。
網經社:漲價對平臺、商家和消費者行為產生了哪些連鎖反應?商家是否面臨經營模式調整的壓力?
王與劍:Shein與Temu均已發出通告,明確指出自4月25日起將調整部分品類參考定價,調整品類包括家居日用、低單價女裝、塑料制品與非標品配飾等。提價幅度區間在5%-15%之間。新一輪定價建議已完成同步,其中平臺鼓勵商家將SKU平均單價從2.3美元上調至2.8美元以上,強調“維持GMV不等于提升凈利”。這一策略反映出平臺在降低補貼強度、引導買家向更高客單價遷移。
Shein平臺在2024年Q2重點鼓勵“可持續材料服飾”(如天然纖維、再生材料)、配套飾品(珠寶、包包)以及中價位出行與寵物用品,目的在于平衡成本與利潤率,通過引入更“理性利潤”商品組替代極低價策略。
Temu方面,也在限制新店大規模鋪貨極低價SKU,轉向支持品牌入駐、產地直供類鏈接。多個賣家接到警告通知,若上新商品的平均售價連續一個月低于平臺指導值,將被暫停流量投放權。以上意味著Shein與Temu正從“價格驅動型”轉向“供給質量型”平臺模式。
網經社:在行業層面,此次漲價是否標志著跨境電商低價競爭模式的終結?
王與劍:SHEIN 和 TEMU 在漲價聲明發布后,美國市場立即呈現 “末日搶購” 景象,充分證明了消費者對低價商品的強烈需求。此次 SHEIN 和 TEMU 的漲價,極有可能促使行業競爭從單純的價格競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并不意味著低價競爭模式的終結。
網經社:平臺未來將如何構建新的競爭優勢?
王與劍:平臺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新的競爭優勢:
其一,供應鏈優化:通過海外倉和本地備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同時減少關稅影響。
其二,差異化定價策略:在不同市場根據當地消費者需求和競爭情況調整價格,避免一刀切的低價。
其三,品牌與品類升級:引入更多中高端品牌和商品,提升客單價,吸引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
其四,技術賦能:利用大數據和 AI 優化庫存管理、物流配送和用戶推薦,提升運營效率。
其五,合規與本地化:加強在目標市場的合規性,比如 VAT、EPR 等,同時適應本地文化和支付習慣。
另外,通過海外倉、本地化運營,提升供應鏈韌性。如TEMU與 DHL合作,在歐洲建成 190 + 海外倉集群,實現 “72 小時極速達” 履約網絡覆蓋法、德、意等核心市場,物流成本較全托管模式下降 28%。針對中東市場,其在阿聯酋迪拜港布局保稅倉,通過 “前置備貨 + 本地清關” 將服飾類商品關稅成本壓縮 40%。SHEIN在巴西圣保羅、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建成智能化生產基地,單廠日均產能達 50 萬件,輻射拉美與中東市場;同時開放第三方海外倉服務,向中小賣家提供 “一件代發 + 尾貨處理” 解決方案,2024 年海外倉訂單占比已突破 45%。
此外,市場多元化布局,覆蓋更多市場以避免市場集中的風險。TEMU計劃2025年將美國市場占比降至30%,重點開拓歐洲(如挪威、阿聯酋)、中東、東南亞市場,新增哥倫比亞、斯洛伐克等站點,推動供應鏈本土化。SHEIN在歐洲五國推出半托管,計劃進入韓國、日本,并通過收購美國公司強化本地運營能力。
【專家介紹】
王與劍,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市場、品牌、公關相關工作及研究。
針對本次中美貿易戰,作為“一帶一路TOP10影響力社會智庫”、“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絲路電商產教融合國際共同體”創始單位——網經社獨家策劃了“中美關稅‘大戰’跨境電商如何應對? 網經社大型策劃報道全景式分析”,并重磅發布了《“中美關稅大戰”對跨境電商影響與對策報告》(完整版75頁)。
另外,網經社還進行了“聚力同行,共克時艱:跨境電商應對中美貿易在行動”主題策劃,邀請全國跨境電商平臺、賣家、服務商、協會等表態度與講對策。此外重磅推出“出口轉內銷”解決方案,六大計劃幫扶中國外貿企業“明道、取勢、優術、合眾、踐行、護航”,并將聯動全國各大跨境電商協會,扶持外貿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