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凌晨,導演王晶發文怒懟姜濤,質疑其香港娛樂圈頂流的地位。4月18日,姜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此事回應道:“多謝前輩的批評指導,我覺得作為后輩沒辦法去說什么,無論他的出發點是什么,我都愿意去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后輩的謙虛態度和得體應對給了王晶臺階,時隔半日,王晶刪了原帖,并再次發文稱,希望姜濤能好好鍛煉自身實力,能和曾經香港娛樂圈中的天王一樣,成長為娛樂圈真正名副其實的“頂流”。到那時候,他會衷心叫一聲這位年輕人“頂流”。(但這篇博文目前也已刪除……)
近幾年,姜濤在香港的影響力和高人氣堪稱斷層領先,滿大街的顯示屏都有他的照片。每年姜濤生日,香港更會變身“姜濤痛城”,銅鑼灣甚至會變成“姜濤灣”,巴士、店鋪全都會被他的照片“占領”。據悉,粉絲還會請市民免費搭印有姜濤寫真的電車,網上的“姜公誕”一詞便由來于此,特指姜濤生日所在的4月份。
當然,今年,也不例外。早從3月開始,香港地區的粉絲們就在為姜濤籌備詳盡的生日策劃。這詳細程度,小到巴士的內飾,大到無人機和煙火盛典,可能某些業內活動策劃公司都比不上。
人口僅750多萬的香港地區,姜濤發行的單曲播放量都在千萬級之上;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他打破了張學友的獲獎紀錄;出演電影,哪怕作品評分都不超過6分,依然靠“超能打”的粉絲擠進年度票房榜單前列。作為MIRROR男團成員(香港地區目前的頂流男團),姜濤帶動的組合廣告合約超300個,其個人粉絲群體龐大且活躍,形成斷檔的強大購買力與傳播效應。他的聯名產品一出,基本就是斷貨預警。
編輯去逛了一些社區媒體,對于姜濤緣何能成為香港地區眾多女生鐘意的頂流偶像這個疑問,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正是因為姜濤出自“養成系”節目。從很多追星族的角度來看,養成系的偶像就像自己“養育”了一個孩子一般,幾乎能為其傾注你所有的真情實感。看著自己支持的偶像在節目里一步步走下去并最終獲得好成績,你可以發自內心地為他(她)感到高興。而姜濤的成功,正是出自香港地區的選秀。
早在2017年的時候,剛滿18歲的姜濤就參加了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并從當時的港澳臺區選拔賽中勝出,只是之后在全國賽止步30強,就沒有在內地市場激起大的水花。真正讓他成名的,還是香港地區主辦的偶像選秀《全民造星》,姜濤一路都是奪冠熱門,最后也成功當選冠軍,以MIRROR組合的名義正式出道。因為當時他乖乖學生的外形很討喜,對不少媽媽級粉絲來說蠻有吸引力,再加上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以及在眾多選手里算合格的唱跳能力,于是姜濤很快就成為香港新生代頂流。
怎么講呢,香港地區人口基數擺在那里,還有更多人北上到大陸地區發展,所以感覺本地能選出來當男團的成員數量,也就不會很多了……假設按照MIRROR的選人標準(下圖)來挑人出道,內娛的藝人賽道可能已經呈指數級爆炸了。
加上受限于香港較小的市場規模和現在港娛影響力的萎縮,姜濤的輻射力已經很難和往日的巨星媲美。也難怪總有內地網友笑稱姜濤和MIRROR“紅不過羅湖”,有的則發問,姜濤是救過香港人的命嗎?雖然犀利,但也是真話。
作為男團藝人,姜濤近年常被指摘身材越來越圓潤,但他從不放棄對美食的追求。成名后姜濤接受采訪,他透露自己的愿望是賺多點錢在香港買房、娶老婆,再和老婆每天在家里點外賣吃。這年頭能有藝人說出這么簡單質樸的愿望,屬實罕見。再看他的商業合作,“吃”真的占了很大比重。
再后來有人問他,如果要在漢堡、唱歌、隊友中舍棄一樣,會選哪個?姜濤選擇的是放棄唱歌,而漢堡是絕不能舍棄的。看得出來,比起登頂天王寶座,“吃”才是姜濤此生最愛。甚至,經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姜濤嚴選”還成為了權威的必吃榜。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去香港不知道如何做美食攻略,去網上查查“姜濤嚴選”的餐廳就能知道答案,而且多半不會踩雷。你還別說,這“大胖小子”(也是網友給他取的外號)對吃是真的挺有研究。
姜濤的真性情和高情商成了他逆轉口碑的關鍵。2024年末,姜濤獲得美國網站TC Candler評定的“全球百大最帥面孔”第二名,僅次于“雷神”之后(2023年他是第三,已經入選該榜單的名人堂)。面對“全球第二帥”這種名頭,姜濤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在當選后發文:拜托不要再將我放入榜單,每次進榜都覺得尷尬。我好好地充當家中的第二帥就足夠了,第一帥是我爸。幽默自嘲,不失為一種體面。
只是,巨星接連誕生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隨著越來越多香港藝人北上發展,曾經繁榮的香港娛樂產業江河日下。如今姜濤和他所在的男團MIRROR,更多仰仗的還是“圈地自萌”的粉絲推動和經紀公司不遺余力地包裝。回想那幾年里,全球各地的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從中國到海外都是如此。姜濤和MIRROR就很好地趕上了那時的“時代紅利”。
倒不是有意替姜濤洗白,都說港圈很多資深藝人很喜歡姜濤這個后輩,從各種接地氣的采訪和回應里也真的能看出他的高情商。但姜濤畢竟身為活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的藝人,過硬專業實力+外形的結合才是王道,光靠“真性情”和“接地氣”這些特質,只能收獲短期的喜愛,能否長期在娛樂圈走下去還很難說。
而對于早已進入“碎片化”和“全員民主”時代的娛樂圈,姜濤的走紅和“姜公誕”現象并不能簡單歸咎于他的問題。娛樂圈的系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個人的成名和走紅都不再被少數人的話語權所掌握,正如安迪·沃霍爾的名言,“如今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機會出名”。如此一來,總會有圍繞這個成名的人的粉絲群體出現,也都會有自己圈子里的游戲規則。或許每個人都可以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但時代的腳步卻不會為某個人而停留。當無數“姜糖”(姜濤粉絲官方名)用真金白銀為他們的偶像砸出商業價值的時候,可能下一個“姜濤”也早已蓄勢待發。
圖源:Instagram、部分來自小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