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品牌對全球傳統品牌的沖擊,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猛烈。
就在2025年上海車展期間,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博穆透露了一項重要消息:未來2到3年內,保時捷可能停止在中國市場銷售電動汽車。這一決定背后反映了保時捷在全球電動化浪潮中面臨的挑戰,以及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的艱難處境。
新能源車銷售業績不佳是主因
奧博穆介紹,保時捷在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相對較低”,但他并未提供具體數字。去年4月,保時捷全新純電動Macan和新款Taycan 4面向中國市場發售,分別建議零售價72.8萬元起和103.8萬元起。然而,Taycan的全球交付量在2024年前三季度僅為1.4萬輛,同比下降了50%。
燃油市場份額也被擠壓
與此同時,保時捷在中國傳統燃油車市場的表現也遭遇滑鐵盧。根據最近的數據,中國在2024已下滑到保時捷的第三大市場,北美市場成為了保時捷的第一大市場。在此之前,中國曾連續多年作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2024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嚴重下跌,達到了28%,全年累計交付量為56,887輛,只占保時捷全球市場份額的18.31%。對比2021年的輝煌成績——當年保時捷在華銷量達到9.57萬輛,占全球市場的30%,這種反差顯得尤為明顯。
究其原因,還是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無疑給保時捷帶來了巨大壓力。這些品牌通過提供更高性價比、智能化配置等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份額。相比之下,保時捷未能針對中國市場開發專屬車型,并堅持其高價策略,越來越缺乏競爭力。
中國網友:“不是保時捷買不起,而是小米更有性價比”
保時捷并沒有在坐以待斃。公司已宣布將在中國建立研究院,旨在深入研究當地市場需求,制定更加貼合中國消費者的策略。此外,保時捷計劃于20年代中期推出多款純電動車型,如純電動718、Cayenne以及一款定位高于Cayenne的運動型SUV,顯示了其對電動化的持續投入。
但盡管如此,若保時捷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確實暫停在中國銷售電動汽車,那么如何在全球電動化趨勢下保持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的競爭力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考慮到小米等新興品牌的強勢介入,雖然奧博穆并不認為小米是直接競爭對手,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SU7 Ultra等高性價比產品的出現已經改變了市場格局。用網友們的話來說:不是保時捷買不起,而是小米更有性價比。
正在進行中的2025年上海車展上,保時捷展臺依舊是車迷們趨之若鶩的地方,甚至長時間都要排隊限流參觀。但不可否認,保時捷正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保證品牌形象的同時,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將是決定其能否成功逆轉當前不利局面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