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超越班》來到第三季,依舊延續了前兩季的熱度。目前播出到第四期,就已經為輿論場貢獻了不少熱門話題。
演技綜藝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著強綜藝屬性,同時又與影視行業緊密鏈接。這意味著它需要達到某種平衡——面向觀眾,要具備一定的可看性,滿足觀眾對一檔綜藝的需求;面向行業,也要有行業價值,甚至真正參與到影視行業中,成為體系內的一環。
《無限超越班》經過前兩季的積累,在熱度和價值的平衡上已經有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方法論。而在與節目總制片人張紅巖聊過后,毒眸找到了看待演技綜藝的新視角:比起聚焦于對演員演技的討論和競技,《無限超越班》第三季的定位更接近一檔“職場真人秀”。
可能和許多人的想象不一樣,娛樂圈也是一種職場。通過尋找不同代際、不同背景和狀態的演員,《無限超越班》第三季意圖呈現出較為全面的演員生存圖鑒,再借由簡歷展示、面試、小考、跑組等環節設置,還原出真實的工作環境。演員在節目里“上班”和“找工作”,觀眾則能夠從中窺見演員們的日常狀態,既滿足了好奇心,也能找到共情之處。
全景式演員生態
開播的頭兩期,就是藝員們輪番登場的面試環節。每個人帶著簡歷來到監制團面前,應對種種刁鉆的問題和演技考驗。
面試環節看下來,最明顯的感受是本季藝員在類型上的多樣性。既有丁真、余宇涵等從未接觸過演戲的“白紙”,也有從業經歷豐富、有過經典角色和作品的許紹洋、陳志朋等前輩,還有柯淳、李沐宸等短劇演員和以傅首爾為代表的跨界藝人,呈現出豐富的“演員群像”。
除了較為明顯的代際和背景差異外,每個人的從業經歷也都很有代表性。有一直出演小角色至今仍然默默無聞的,有手握流量但缺乏主流認可的,也有年少成名卻因輿論之困或時代變遷而逐漸失去機會的,他們的問題都并非個體性的,而是代表著一類演員如今所面臨的困境。
根據張紅巖的介紹,本季藝員選擇的標準,就是希望能找到行業內各種演員類型的代表。“我們會從報名的人中篩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也會主動尋找我們認為應該加入的類型,希望能夠比較全面、真實地展現演員們目前真實的生存環境。”
短劇演員的加入,成為我們觀察行業變化、直觀感受長短劇碰撞過程的切口。柯淳出場時,彈幕的討論很明顯分為兩派,一派是期待他的表現,另一派則是對這個名字一無所知。這反映了短劇演員在大眾視野里的現實處境:在短劇領域手握播放量超高的多部代表作,但不關注短劇的觀眾對他們仍然相當陌生,甚至帶有某種偏見。
即便同為短劇演員,李沐宸和柯淳也是兩類演員的代表,與出道就演短劇的柯淳不同,李沐宸過去是長劇 “小透明”, 轉而演短劇后才擁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和知名度,屬于演員在內容業態變遷中的主動突圍。
丁真和余宇涵所代表的,則是尚未踏入演員領域的“純新人”,前者在短視頻爆火,因為顏值擁有了一大批粉絲,后者則是偶像體系訓練出來的藝人,并不具備演員所需的基礎能力。在張紅巖看來,對于這些想要進入演員行業的新人而言,學會尊重表演是他們要在節目上學到的第一課,后續才是演技的提升,“就像爾導在節目中說的,不要替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這也涉及到本季我們內部也在反復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究竟何為演員?不僅是新人,我們希望所有來到這里的藝員都能夠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首先要端正職業態度,才能去討論演技本身。”
新演員要從頭開始,老演員則需要卸下包袱。許紹洋在面試階段因為講了太多自己的故事而被監制打斷,視帝王浩信被眾人看好,卻在面試小考中發揮失常,已經在演員領域消失多年的陳志朋重回熒幕,貢獻了精彩的初次表演……在《無限超越班》里,所有人都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
這也是本季主題“無負成長”的最佳寫照。“每個人都要褪下所有的光環從零開始,從跨入這個節目的第一天起,從面試到小考,再到跑組,要做好在行業內被別人比較、篩選甚至被淘汰的心理準備。”張紅巖說,“雖然大家是帶著簡歷來的,但其實導師們不太在意你過往是什么樣子,而是你在這里能做到什么程度。”
當然,作為始終活躍在臺前的職業,有不少演員都需要經歷輿論的審視和沖擊。本季照例也有不少“話題演員”,包括因為戀情緋聞引發爭議的于小彤、前不久剛剛宣布婚訊的洪堯等等,其中話題度最高的,無疑是在節目上“口無遮攔”的劉奕暢。他的面試片段播出后,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盡管作為一檔綜藝,的確需要話題人物提供熱度的加成,但這并非節目組的本心。因為不回避這些有爭議的演員,同樣也是呈現全景生態的一部分。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同樣具有代表性。
“在選擇這些演員時,我們還是回歸本質去評估,看他們的專業能力是否過關,是否具有代表性。具體到對話題的呈現上也比較克制,沒有過度渲染。”張紅巖回應道,“我個人覺得《無限超越班》像演員的‘變形計’,希望連續的競演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限超越班》第三季構建起了一個微縮的演員生態。長短劇演員同臺競技、跨界新人直面科班標準、爭議演員意在擺脫標簽……種種差異折射出了行業迭代中的價值碰撞,也呈現了市場的篩選邏輯:演員的職業生命力,最終取決于能否在快速變遷的行業環境中找到適配自己的坐標。
節目的動態成長
一檔綜N代節目想要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取決于其是否對行業趨勢和觀眾審美迭代有精準的預判。《無限超越班》第三季的創新之處也正在于此,通過高頻次的實戰考核、跨季競技機制的加入、監制團職能的細分調整等等,構建起一套更貼近當下行業變革和觀眾需求的新體系。
除了演員面孔的更新外,最明顯的變化出現在影視IP的選擇上。演技綜藝不可避免要應對經典IP“越用越少”的現實問題。比起以往反復被啟用的經典IP,本季出現了《邊水往事》和后續即將出現的《墨雨云間》等新IP。
張紅巖解釋了選擇這些IP的原因。在劇綜聯動的范疇,優酷可以提供版權支持,同時還參考了站內的播放數據,選擇用戶反復拖拽觀看的“高光名場面”進行再演繹;而從觀眾的角度看,這些熱播劇集既能幫助他們更快代入劇情,也帶來了不同于往季的新鮮感。
在監制團原班人馬的基礎上,劉濤、楊天真、向華強等新監制的加入,既形成了風格上的互補,也為節目帶來了新的看點。
節目第三期的《青蛇》小考里,劉濤和12位“許仙”搭戲的片段成為熱門話題。在專業能力過硬的基礎上,劉濤較為柔和的輸出風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藝員們消除緊張感。楊天真的加入,則為節目提供了更偏職場化的新視角。在面試階段,她會針對每位藝員的簡歷和后續發展規劃給出專業的意見,對于觀眾而言同樣有參考價值。
即便是那些陪伴節目三季的監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變化。很多觀眾也發現,過去一直以嚴苛著稱的爾冬升導演,在這一季明顯“溫柔”了許多。“爾導說,他越來越感受到這些年輕演員所面臨的困境,也愿意給他們更多機會去嘗試。”張紅巖說,“但他們堅守的東西是不變的,就是高標準和高要求。”
由多重身份組建起來的監制團,誕生了兼具專業性和市場性的行業話題討論空間。在柯淳出場時,楊天真就為大家科普了目前短劇市場的現狀,郝蕾則從演員的專業視角,分析了長短劇演員在演技風格上的差異,監制團對 “短劇演員是否算好演員”的探討,實則是行業對演技標準多元化的深度思辨。
而在具體的節目呈現上,面對“綜N代審美疲勞”的行業難題,張紅巖透露,《無限超越班》的方法論是以真實為支點,將內容錨定“當下性”進行破局。
首先是將真人秀的基因進行進一步強化,將影視考核轉化為真人秀的載體,捕捉藝員們的臨場反應,而非最終呈現出的完美表演。還原演員們所面臨的“職場焦慮”,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演員在娛樂圈的真實狀態。張紅巖還提到,本季將引入跨季藝員PK、導師對決等新賽制,以競技感激活觀眾的追綜新鮮感。
比如第二期《青蛇》和《邊水往事》的小考片段,在內容屬性上就更像是真人秀而非競技節目,更依賴藝員們的臨場發揮。這也是過往幾季節目總結的經驗,“我們觀察到,經典IP的名場面在觀眾心里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模板,想象空間并不豐富,反而是演繹過程更有戲劇效果。”
更重要的,還是底層價值取向的真實感。不是對“演員夢”的浮夸渲染,而是通過“投簡歷-面試-考核-拿offer”的閉環,將行業對演員的標準具象化,落地到市場選擇當中。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沖突、預期違背和驚喜,并因此帶來獨特的觀看體驗。
雙重價值的體現
作為面向廣大用戶的內容產品,綜藝首先要滿足的,就是觀眾最根本的情感需求。《無限超越班》第三季通過“職場化”的敘事策略,提供了復合的觀看體驗。
“職場”是鏈接觀眾與演員的通道。在節目里,觀眾得以窺見演員真實的工作狀態。投遞了近百份簡歷但都被拒絕的顏安,在《邊水往事》試戲時因為協作沖突而丟掉機會,傅首爾挑戰“青蛇”角色失敗,暴露了能力短板。這些與普通職場高度相似的困境,既消解了演員職業的神秘性,也讓觀眾在圍觀中投射自身經歷,形成情感共振。
“它不是一個單純比拼演技的節目,而是當下影視行業職場現狀的客觀呈現。”張紅巖解釋道,“我們只是利用現有的節目模式,把它濃縮后呈現在大家面前,可能在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著類似的情況,不管你有什么光環,都要面臨制片人、導演和市場的審視。這些事情和我們的距離是很近的。”
通過還原真實的職場,《無限超越班》第三季實現了對娛樂圈的“祛魅”,同時也滿足了大家對這一領域的好奇心,甚至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無論是監制團隊柯淳“短劇式演技”的批判,還是楊天真對各位藝員的簡歷優化指導,都是帶有專業視角的深入思考。
當然,演技綜藝本身就是具備復合屬性的類型。因此,除了要滿足觀眾的需求之外,其行業價值和在影視行業中所承擔的角色同樣重要。
在演技綜藝剛剛誕生時,“演技究竟是否具備可視化的標準”成為行業內外共同關注的話題。而來到第三季的《無限超越班》,已經逐漸建立了一套評判演員的多維度體系,將演員的職業能力拆解為可觀察的模塊,從傳統的“演技比拼”轉化為對演員職業素養的全方位審視。
以《邊水往事》的小考片段為例,許紹洋組因為沒有提前設置好劇情的開始點、沖突點和結束點,還出現了全員“搶戲”的情況,導致最終場面失控崩盤。這種無預設劇本的考核方式,其實是對演員解讀角色、構建故事、知識儲備和臨場表演等多重能力的考察,也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影視創作中“互相成就”的必要性。
“群戲就是講究演員之間的配合,讓大家自己去討論劇情和角色分配,也是為了考察他們在團隊當中的協作能力,不能每個人都只想著凸顯自己,這也是藝德的一部分。”張紅巖表示。
呈現藝員們在詮釋角色以外的工作日常,同樣也是為了呈現“好演員”所要具備的多重標準。比如在試戲時傅首爾因為缺乏代入感而無法勝任“青蛇”的角色;劉奕暢雖然拿到紅卡,但還是被監制點出了溝通存在的問題;在最新播出的第四期里,李沐宸因為遲到而遭到換角等等。
在行業價值的層面,《無限超越班》經歷了過去兩季的探索,逐漸打通了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的雙向通道。一方面為演員提供更多曝光的機會,也讓市場檢驗前置到了演員培訓的環節。在《無限超越班》第二季的收官現場,就有10位市場制片人為演員們發出49份角色邀約。
張紅巖認為,人才的儲備不僅是節目播出期間的工作,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能幫助更多好的、新的面孔進入到行業歷來。劇綜聯動也是如此,不僅是IP的聯動,而是實現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而且我們也希望能堅持對于演員的藝德和演技提出高的標準,哪怕是很小的改變,也能推動行業的進步。”
在《無限超越班》里,觀眾看到的不僅是演技的較量,更是行業的微觀生態。流量與實力的博弈、經驗與潛能的碰撞、個體與規則的磨合,都在反復印證一個樸素的邏輯:演員的光環,應當來自于他們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