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的“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承德市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平樂郭氏正骨法”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名中醫、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副院長郭珈宜教授在培訓班期間接受專訪。
治病求本 重建人體“筋骨-氣血-臟腑”平衡系統
“治病不要為了治病而治病,需找到疾病的根本。”這是郭珈宜常對學生強調的理念。她解釋道,平樂郭氏正骨的核心在于將人體視為動態平衡的整體,“治病求本”不僅指病因層面的調理,更在于恢復筋骨、氣血、臟腑之間的平衡狀態。
“患者的主訴疼痛可能只是表象,要進行詳細的整體辨識,找到真正病因所在,才能更好地指導后續的治療方案制定。”她舉例,骨傷科常見的“骨錯縫、筋出槽”問題,需通過手法復位同時調整筋骨關系,達到“骨正筋柔”。此外,平樂郭氏正骨強調內外兼治,“氣行則血行,血行則腫消”,手法結合藥物滋補肝腎、促進局部氣血暢通。治療后的功能鍛煉和日常養骨指導也至關重要,是為了讓筋骨在動態中維持平衡,防止復發。
“‘治病求本’既是診斷,也是通過手法、藥物、養骨等方法,重建人體的‘筋骨-氣血-臟腑’平衡系統,而非僅關注局部癥狀。”郭珈宜總結道。
創新必須以臨床療效為標尺
“守正,是扎根于《黃帝內經》等中醫基礎理論,特別是中醫治未病概念,堅持法天順地、形神共養、動靜互補、協調平衡、保養精氣的原則。創新,則是將平衡理論延伸至現代生活場景。”她介紹,團隊針對電競選手、美甲師等新興職業,制定了對應的養骨方案。“創新必須以臨床療效為標尺,需經得起患者驗證,而非為變而變。”她強調。
人機協同打造“中醫骨傷超級醫療團隊”
談及備受關注的“具身智能手法機器人”研發,郭珈宜坦言,最大挑戰在于讓機器復現中醫的“手感”。“力道準、動作柔,差之毫厘便可能沒效果或傷及患者。”團隊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力反饋系統及虛擬仿真訓練,為機器人裝上“觸覺神經”和“安全剎車”,目前已推出首臺驗證樣機。
“它掌握了摸穴、識別治療部位、按設定力度操作三大基本功,相當于剛畢業的醫學生。”郭珈宜透露,目前已經完成了二代機器的設計,二代機器目標實現“找穴比人準,治療穩過老專家”,但復雜診療仍需醫生主導。“機器人是醫生的‘數字化臂膀’,醫生把握大局,機器人負責把妙手回春的手法精準復現,人機配合才最靠譜!”她表示。
在郭珈宜看來,中醫正骨的傳承需以開放姿態擁抱科技。“機器人不僅能將百年手法轉化為數據密碼,加速年輕醫生成長,還能永久保存獨門技藝,甚至通過數字化技術分析平樂郭氏正骨手法治療的深層邏輯。”
機器人在臨床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郭珈宜表示,機器人在臨床中的角色會分階段演進。
短期看是“智能工具+專業助手”:比如提升操作精度,AI系統快速分析影像和病歷,負責重復勞動和數據處理,但醫生依然掌控核心決策。
中長期可能成為“有限主體”:在標準化流程或特定診斷(影像判讀)中承擔主體角色,但復雜病情仍需醫生把關。本質上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因為醫療涉及倫理判斷、情感溝通和動態決策,機器人缺乏真正的臨床思維和共情能力。
未來趨勢是人機協同——機器人處理數據和標準化操作,醫生專注疑難判斷和患者關懷,兩者互補形成“超級醫療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