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的“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承德市舉辦。首屆全國名中醫、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正骨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孫樹椿教授在培訓班期間接受專訪。
以畢生心血守護中醫正骨療法
1939年出生的孫樹椿,在中學校長"永遠跟黨走"的諄諄教誨中成長,始終銘記著"學雷鋒、講奉獻"的精神烙印。中學畢業后,他遵從老校長建議踏上中醫之路,卻與當時備受冷遇的骨科結下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后,孫樹椿被分配至當時尚屬"冷門"的骨傷科。"說實話,當年針灸科才是熱門,我壓根沒瞧上骨科。"命運的轉折始于他遇見中醫骨傷大家劉壽山。這位文化程度不高卻醫術高明的骨傷名家,以口述心授的方式將畢生絕學傾囊相授。"劉老帶著我們練功、學習,手把手教正骨手法。"在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中,孫樹椿逐漸領悟到骨傷手法的精妙:"有時候一伸手,病人的疼痛就緩解了,這種成就感讓我徹底愛上了這個學科,就下決心這一輩子為骨科工作。"
“我跟劉老學了十年以后,可以說我把他的手法基本都掌握了。然后我做了十年手術,手術也掌握了,在手術和手法基礎上,我就覺得得心應手了。從手法和手術來講,我認為,手術更簡單,手法更難,所以我想祖傳手法這么重要,一定要把手法傳承下來?!睂O樹椿教授語重心長的說。
面對王永炎院士"帶徒周期"的詢問,他給出"六年筑基"的答案?!傲昀?,真正能夠帶出一個好學生來不容易?!睂O樹椿教授選擇用一生踐行傳承使命,即便在86歲高齡,仍堅持每周出診、帶教:"傳承手法不是講講課就完了,必須手把手教。"
"每傳承一個手法,教會一個學生,就是給人民群眾多一份醫療保障。"這是孫樹椿最樸素的信念。
仁心仁術詮釋大醫精誠
這位耄耋之年的中醫骨傷大家至今仍堅持每周出診,更是一直保留著普通門診,為經濟困難的患者留一扇門。他坦言:“按我的資歷,定價800到1000元完全合理,但想到普通退休職工每月只有3000元左右的養老金,看一次病就要花掉三分之一,我實在不忍心?!?/p>
學好中醫正骨療法絕非易事
“要真的學好了很難,是很吃力的”,需以“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為根基,更需“悟”字當頭——“要費勁、要努力、要用力”。孫樹椿強調,這一領域的發展亟需一批潛心鉆研、甘于奉獻的傳承者,唯有如此,中醫骨傷的精髓才能薪火相傳。
談及學科建設,孫樹椿回憶起推動中醫骨傷教育規范化的歷程。上世紀,他擔任針灸骨傷學院骨傷系主任期間,深刻意識到行業缺乏統一標準的問題?!斑^去搞骨傷的人多出自小武術館、小作坊,診療水平參差不齊?!睘楦淖冞@一現狀,他牽頭組織全國中醫院校骨傷學科專家,歷時數年編纂首套中醫骨傷系列教材,首次明確了學科定義與知識體系框架。“編教材的初衷就是統一思想,讓全國教學和臨床都能有章可循?!贝撕?,他又參與第二次教材修訂,進一步推動學科規范化發展。
在孫樹椿看來,教材的統一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整合,更是中醫骨傷從傳統經驗傳承向現代學科體系跨越的關鍵一步?!爸挥腥珖槐P棋,學科發展才能提速。”他坦言,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但唯有建立標準化框架,中醫骨傷的臨床與科研才能邁向更高水平。如今,隨著教材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年輕醫師得以系統學習中醫骨傷理論,為學科注入新鮮血液。
孫樹椿教授在“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上授課
推動中醫骨傷走向世界
“中醫骨傷要走向世界,這個目標我從1986年擔任骨傷系主任時就提出了。針灸之后,骨傷必須成為中醫走向國際的另一張名片?!泵鎸χ嗅t骨傷走向世界議題,孫樹椿教授的言語中透著堅定。作為中醫骨傷領域深耕六十余載的先行者,他以親身實踐為中醫骨傷的全球傳播寫下注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孫樹椿教授便率先邁出國際傳播的步伐:“我曾先后赴日本、美國工作各一年,在臨床中直接展示中醫骨傷的療效?!彼貞浀?。由其主編的《實用推拿手法彩色圖譜》以英、德、法、西班牙四國語言出版,成為海外學者了解中醫正骨的重要工具。如今,由他主編的《清宮正骨手法圖譜》也即將推出英文版,這套凝聚清宮正骨流派精髓的著作,將以更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叩響世界醫學之門。
在海外示范治療中,孫樹椿曾創造令日本醫學界驚嘆的案例:“一位因病癱瘓只能坐輪椅的日本知名人士,經三次手法治療后重新站立行走?!边@樣的臨床實效成為中醫骨傷最有力的“代言”。他透露,近年來受國家委派赴多國開展學術交流時,總能感受到海外同行對中醫骨傷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及中醫骨傷走向世界的挑戰,孫樹椿保持清醒認知:“各國醫療體系和文化背景差異巨大,接受新事物需要時間。當年針灸能被世界認可,是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的學術對話與臨床驗證?!彼貏e提到,中醫骨傷流派眾多、技法多樣,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時建立國際公認的標準體系,仍是亟待突破的課題。
從少年學子到骨傷泰斗,孫樹椿用六十年實踐詮釋了何為"大醫精誠"。透過他的雙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醫正骨療傷的功力,更是一個民族對傳統醫學的執著守護。這雙手托起的,是萬千患者的健康希望,更是中醫藥文化代代相傳的火種。他是名副其實的中醫骨傷傳統傳承的捍衛者,發展創新的先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