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事專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曾以一貫犀利的視角指出:“中國既非俄羅斯的盟友,也非真正意義上的伙伴,兩國關系本質是利益驅動的務實合作。”
這種觀點雖略顯尖銳,卻道出了國際關系的本質規律——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國家間的互動往往以利益為軸心旋轉。
中俄關系的發展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蘇聯的關系降到了冰點,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國都處在相互敵對的狀態中。
自從中蘇交惡以后,蘇聯那邊不僅撤走了援華的專家,甚至撕毀了原本簽訂了的合同,而且還時不時在邊境上搞些小動作,挑釁意味十足。而我國也是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威脅。
那些年,中蘇的兩國邊境部隊始終繃緊了神經,都在互相防范著對方。彼時兩國之間的氣氛,真的是劍拔弩張,感覺一場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雙方的關系就這樣僵著,互不相讓,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時間推移,國際形勢變化,中蘇兩國的關系才得以緩和,從而走出了那段敵對的狀態。
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主動提議,愿就邊界問題和中國進行談判,這一微妙信號被中國捕捉,很快便得到了中國方面的積極回應。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出“新思維”外交政策,進一步釋放緩和和中國關系的信號,并通過各種渠道逐步重建和中國政府的對話。
最終,戈爾巴喬夫成為了自1959年以來,首位訪華的蘇聯領導人,雙方自此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此后兩年,兩國就邊界爭議達成階段性協議,貿易額快速回升。
到了蘇聯解體前夕,兩國邊界東段協定簽署,為后續關系平穩過渡奠定基礎。這場跨越十年的破冰,既源于兩國戰略需求的契合,也離不開中蘇兩國領導人對時代潮流的精準把握。
蘇聯解體后,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其實,在俄羅斯聯邦成立之初,中俄雙方對未來兩國之間關系的發展都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畢竟國際形勢變化太快,大家都得重新適應。
由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是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巨型國家,因此當時的中國很愿意與俄羅斯建立良好的關系。
而俄羅斯也表現出了繼續合作的誠意,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與中國的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俄之間關系越來越緊密,兩國之間在各個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貿易額也在逐年攀升。
到了2019年,中俄兩國更是正式確立了“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標志著雙邊關系邁入新階段。
在確立了“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后,中俄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往來變得更加頻繁,到了2023年,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兩國的貿易額仍然突破了2401.1億美元大關。
中俄軍事合作的深化與邊界
近年來,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從2014年開始,兩國海軍每年都會舉行聯合軍演,而且演習復雜程度還做逐年提升。
2022年的中俄聯合軍演中,兩國投入超過10萬兵力,演練科目包括陸海空協同作戰,參演區域橫跨多地,展現了雙方在戰略協作上的默契。
這一次的聯合演習,不僅規模宏大,場面壯觀,而且兩國軍人配合得也是相當默契。通過這次軍演,不僅提高了兩軍的作戰能力,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在技術合作方面,中俄兩國形成了互補關系。受西方制裁影響,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電子元件大幅增加,中國則向俄羅斯購買了一些先進武器裝備。
不過,中俄雙方核心技術的深度共享仍有保留,俄羅斯的蘇-57戰斗機和高超音速導彈至今未向中國出口,而中國在采購俄制武器的同時,也在同步研發國產替代型號。
事實上,很多中國自研的武器,在性能上一點兒也不比外國的差,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說明中國在軍事技術上也有自己的底氣,不會完全依賴別人。
需要指出的是,中俄關系本質至今仍然是“戰略協作而非軍事同盟”,這種合作始終保持著“互補不綁定”的界限。在很多方面,雙方既合作同時又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中俄這對“鄰居”的關系,堪稱國際關系的典型樣本,從能源貿易到聯合軍演,中俄雙方在戰略領域不乏高調合作,但在很多議題上,又時常顯露立場差異。
如今的中俄關系,既非傳統盟友關系,也非單純利益交換,而是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理性選擇。
中俄兩國關系的實質
卡拉切夫關于中俄關系的論述雖然直白,卻揭示了兩國關系的本質特征。
當前中俄關系的構建遵循著典型的現實主義外交邏輯,核心驅動力源于雙方的共同利益訴求,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同盟義務。
中俄兩國綿延四千三百公里的共同邊界是不可更改的地理事實,這種客觀存在的地緣格局,正是中俄兩國合作的前提條件。因此,中俄兩國之間的合作對彼此都是有利的。
中俄雙方的這種務實導向的合作模式,恰是國際關系中“利益優先”原則的生動體現。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這種務實合作并不意味著無條件支持。俄羅斯對華政策的調整,始終遵循著其地緣政治布局的深層考量。同樣中國在處理對俄關系時,也始終將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置于首位。
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俄的合作也面臨挑戰。特別現在西方國家仍然在對中俄進行持續施壓,這很可能在某些領域對中俄兩國形成掣肘。
只要中俄之間能夠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就一定能走出一條具有大國特色的新型合作道路。這種以利益為紐帶的相處模式,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為國際關系提供了新的實踐范式。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15-06-27:俄羅斯專家坦率回應俄中關系敏感問題
環球時報:2019-06-06:環球時報:沉溺地緣政治視角無法看懂中俄關系
中國新聞網:2021-10-22:中國外交部: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