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以各種手段攪弄臺海局勢,但一次次兵棋推演的結果表明:若臺海開戰,美軍的主力將在首輪打擊中消耗殆盡。
1.一旦開火,美軍戰機被一鍋端
近年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僅是因為對手的崛起,還有自身的一些“短板”。
美國的B-52轟炸機,在開放的停機坪上格外顯眼。這樣直接暴露在外,對于一個戰斗機器而言,顯然不夠安全。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攻擊機場的方法層出不窮——無論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還是自殺式無人機,都有能力將這些昂貴的飛機摧毀在地面上。
(露天停放的美軍轟炸機極易成為解放軍首輪打擊的靶子)
印媒報道稱,美軍的兵棋推演結果顯示,一旦臺海開戰,美軍90%的戰機都將在地面被摧毀。
所以,美國議員提出增加“被動防御”投入,包括建造更堅固的機庫和地下掩體,以保護這些昂貴的裝備。此外,快速修復跑道以及分散部署也被視為應對解放軍打擊能力的關鍵手段。
2.被動防御不夠?美軍開始主動出擊
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美軍開始尋找更主動的解決方案。
有消息稱,美方正全力調整其在“第一島鏈”上的空中力量部署。不僅加快了駐日部隊的飛機換裝速度,還不斷借助臨時調動來提升作戰能力。沖繩、甚至更遠的菲律賓,都成為美國增加后備機場數量的重要支點。通過這些精密的戰略布局,美國試圖在這個戰略區域占據有利位置,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迅速反應。
(美國增加駐日F-35數量)
此外,美國開始在后勤支持上做文章。例如,確保戰機充足的燃料、彈藥供應;提升維修速度,使損壞的機場設施能夠迅速恢復使用狀態。這些措施看似繁瑣,卻能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實際上,美國這一系列動作也透露出一種焦慮:解放軍實力愈發強悍,即便是美軍也難保可以全身而退。
3.解放軍多種手段,削弱美空中優勢
太平洋區域,制空權的爭奪已經不再是雙方戰斗機在云層間纏斗,而是向更為致命的遠程打擊手段過渡。在這一領域,中國的進步令世界矚目,對美軍傳統空中優勢構成了嚴重威脅。
過去,美軍的B-52轟炸機呼嘯而過,無往不利,但現如今,它們卻可能面臨“還未起飛,便先遭重創”的窘境。中國研發的多種型號導彈,時刻準備將這些龐然大物炸成一堆廢鐵。特別是解放軍的常規導彈部隊,裝備了多款可在第一島鏈范圍內實施打擊的遠程導彈,讓美軍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
(轟6能對美軍目標進行遠程打擊)
不僅如此,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聯合威懾能力也在日益增強。例如,轟6K這樣的遠程轟炸機,搭載巡航導彈,對嘉手納等軍事基地展開遠程攻擊,極大削弱了美軍的空中優勢。同時,南海、東海的解放軍艦船,也不斷通過演練展示其鮮明的攻擊性,對駐扎在亞太地區的美軍基地形成包圍態勢。
這種變化正在撼動美軍長久以來的心理堡壘。傳統的制空力量再強大,面對即將到來的高科技戰爭,仍然會顯得有心無力。在這方面,解放軍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全球戰略,并小心翼翼地應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
4.美國應該清楚:戰爭不是唯一的選擇
過往,美國通過在全球部署強大的軍事存在來確保其戰略威懾力。如今,隨著中國飛速崛起,
不少美國智庫和戰略分析家開始呼吁政府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系,倡導從競爭走向合作,以實現和平共處的長期目標。
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美國處理對華關系應放棄陳舊的零和博弈思維。善于運用外交手段,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來迎接一個崛起的中國,才是符合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美高官該意識到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
國際社會亦期待中美兩國能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經濟復蘇以及地區穩定等重大課題。從而推動世界向著更為安全和繁榮的未來邁進。
中美軍事力量對比的悄然變化,是一種警示。它提醒所有相關方,唯有在戰略與合作之間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才能在大國博弈中避免誤入歧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持續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