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以前的樣子你見過嗎?徐匯濱江的規劃建設思路是怎樣的?將來會變成什么樣?4月29日,“城市更新·蝶變共生”——“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對話講壇第二期活動在西岸智塔舉辦。活動以“西岸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為主線,用珍貴的圖片和豐富的視頻資料,在參會嘉賓的娓娓道來中,展現西岸的前世今生,解碼其如何一步步從工業銹帶變成“藝術+科技”高地。
活動現場
活動場地設在西岸智塔45層,這里不僅有西岸開發的沙盤,其全景玻璃幕墻外也能將西岸的景致盡收眼底。窗外,黃浦江蜿蜒流淌,江岸綠意蔥蘢;窗內,一場關于城市記憶與未來愿景的討論熱烈展開。
聽講壇
見證工業遺存有機融入人民生活
“徐匯濱江曾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南浦火車站、北票碼頭、龍華機場等交通樞紐,以及上海水泥廠、上海飛機制造廠、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等工業企業沿江而建。以前上海人結婚要的‘三轉一響’,其中的‘一轉’指的就是協昌縫紉機廠生產的蝴蝶牌縫紉機。”在主題對話環節,徐匯區地方志辦公室上海方志講師團、“徐匯記憶”宣講團講師潘魯健以西岸的前世今生為脈絡,結合檔案文獻與影像資料,系統梳理徐匯濱江從古韻龍華、近代工業到“工業銹帶”的發展歷程。“至今仍矗立在西岸的筒倉、鐵軌和龍門吊,曾是民族工業的脊梁。如今,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參與者。”潘魯健深有感觸地說。
西岸的龍門吊——西岸歷史發展的見證者(資料圖)
西岸集團副總經理葉可央則通過不同時代的岸線照片、西岸發展前后照片對比,闡釋西岸發展“新舊共生”的規劃策略。原來的北票碼頭變成了龍美術館,原來的上海水泥廠預均化庫變成了穹頂藝術中心,原來龍華機場的跑道現在是綠意盎然的跑道公園……一幅幅新舊對比照片,生動展現了西岸的改變,也展現了人民城市建設中歷史保護、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的共生智慧。工業遺存與人民生活的有機融合,讓現場觀眾不住驚嘆,他們頻頻舉起手機,將珍貴的一幕幕攝入鏡頭。
觀眾頻頻舉起手機拍照
西岸夢中心華之門副總經理陳儉則分享了西岸夢中心的文商旅融合實踐。這個在上海水泥廠舊址上改造而來的濱水商業綜合體,已經成為不少市民游客心中的“阿那亞”,成為西岸文旅消費增長的核心引擎。近期,巨型米奇、兩層樓高的Hello Kitty相繼亮相西岸夢中心,給西岸帶來一波波熱潮。“我們將通過主題市集、IP入駐以及一些藝術快閃活動等,給大家帶來常逛常新的感覺,希望大家常來西岸夢中心!”陳儉表示。
微旅行
感受西岸新舊共生與“蝶變”
對話環節結束后,參會者跟隨設計師開啟了西岸的“微旅行”。從智塔45層俯瞰西岸全景后,大家又實地探訪了西岸夢中心、油罐藝術中心等地標。他們認真聆聽專業人員的介紹,一邊感嘆西岸的改變,一邊頻頻舉起手中相機拍照打卡。
市民衛女士家住徐匯,是一位老上海。她告訴記者:“巴黎有左岸,倫敦有南岸,上海有西岸。西岸這幾年發展實在是快。自己喜歡在西岸騎自行車,也參加過美術館、博物館的Citywalk。今天通過嘉賓的分享,了解了西岸完整的發展規劃,確實是上海的大手筆。”
春日的油罐藝術中心
“沒想到這里原來是龍華機場的儲油罐!我還以為是一種新的藝術館形式。”站在油罐藝術中心的花海中,市民李小姐不住驚嘆。她說自己其實是徐匯濱江的常客,但對這里的發展歷史不太了解,在聽了講壇后,再看這里,有了不一樣的感觸,“站在這里,仿佛觸摸到了上海的過去與未來。”
活動海報
“城市更新·蝶變共生”——“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對話講壇系列活動,以“市區聯動”為依托,通過“微論壇+微旅行”的創新模式,結合數字音頻產品、新媒體專題,匯聚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與市民力量,從方志記錄、規劃實踐與商業運營等多維度,展現城市更新中歷史保護、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的協同共生,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上海經驗”。據悉,年內將先后舉辦六場,持續探索上海城市更新的故事和經驗,助力上海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建設。
活動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主辦,徐匯區地方志辦公室、徐匯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承辦,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城市品牌工作室、上海方志講師團協辦。
記者:王永娟
編輯:寧平英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