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了一項緊急提醒,警示在日中國公民及計劃赴日人員注意防范地震災害。此舉的核心依據是根據日本政府3月31日發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報告提到,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從70%提升至80%。這一調整基于近年來地震數據的積累與板塊應力監測的結果。
南海海槽,是從日本東京西部的靜岡縣一直延伸到九州島南端,長近800公里、深約4000米,面積約700平方公里的一大片海域。其位于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匯處,是一條匯聚型板塊邊界,將東亞活動陸緣構造域與西太平洋構造域分隔開來。從歷史上看,南海海槽地震帶約每100—150年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已進入新的活躍周期,板塊俯沖積累的應力接近臨界值。其潛在影響可能意味著,預測地震可能波及沖繩至福島的太平洋沿岸區域,導致29.8萬人死亡和1.8萬億美元經濟損失,遠超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破壞規模。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此次發布,其中一些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比如這次緊急提醒算不算是一次地震預警?日本政府發布風險評估報告的重要依據之一——大地震的活躍周期是怎么一回事?這次日本地震活動對我國大陸的地震活動會有什么影響?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簡單討論說明一下。
地震預警(日本稱為地震緊急速報,美國稱為震動警報)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在地震發生后,根據地震臺站觀測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計地震參數并預測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布地震震動強度和到達時間的預警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所謂的地震預警,一定是指地震已經發生后的一系列操作,主要依據的是相關地區已經接收到的地震波(P波),有效時間操作區間一般都以秒為單位,并且地震預警的整個操作過程基本由機器來完成。而《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依據的是地震活動周期和板塊應力積累,時間跨度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類報告一般由地震工作者完成,它給出了這一區域,在設定的時間段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報告的最終發布會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可與協助。
從社會學角度,一些媒體人在報道時采用地震預警這樣的說法是可以的,但就地震工作這個領域,這樣說容易引發混淆。事實上,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發布中采用了“緊急提醒”這樣的措詞,應該說是非常準確到位的。
日本是全世界最早開展地震預警工作的國家之一,日本建立了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地震儀平均每20公里布設一個,部分城市甚至達到幾百米間距,確??焖俨蹲降卣鸪跗诘目v波(P波)。日本擁有成熟的地震預警系統(如緊急速報),公眾可通過手機App接收地震警報。2025年福島地震中,東京居民提前5秒收到手機警報。
地震周期是指一個區域內,或一條斷裂帶上,地震發生所表現出的“活躍”與“平靜”交替出現的景象。
在實際的地震研究領域,當地震活動從“活躍”到“平靜”完成一個循環,我們就說這里的地震活動完成了一個周期,也就是地震(活躍)周期。這一周期實際上反映了研究區域內地震能量的積累與釋放過程。一般來講,“平靜期”對應的是地震能量積累過程,而“活躍期”對應的是地震能量釋放過程。
地震周期的長短受地質構造、板塊運動等因素影響,呈現顯著差異。板緣地震帶(如環太平洋帶)的周期通常為幾十年至幾百年,屬于長周期。如這次,南海海槽地震帶的大地震周期大約為100—150年。而部分板內陸震或特定斷層可能表現出數十年周期,如我國青藏板塊東緣的南北地震帶,它的地震活躍期大約為50—70年。前段時間引起大家普遍關注的緬甸7.9級地震(2025年3月28日),發生在實皆斷裂帶上,這是一條全長約1400公里,貫穿緬甸全境的大斷裂,它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產物。據日本科學家與緬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條斷裂帶上的地震復發周期大約是150年。
地震活動周期作為地震研究的重要領域,在防震減災領域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應用:
首先,研究區域性地震活動周期性規律,可為該區域地震的中長期預測提供依據,從而劃分潛在的地震高風險區域,為進一步的區域防震減災規劃打下基礎;同時,通過地震周期性研究,可幫助政府判斷地震威脅的時間窗口,從而開展政策與資源調配,優先加固老舊建筑,完善避難設施,提前儲備救災物資,部署救援力量,指導應急預案制定;而在社會層面,結合地震周期規律,積極開展針對性宣傳(如學校防災周活動),開展地震發生后的模擬演練(如疏散撤離),提升公眾對地震活躍期的應急響應能力。毫無疑問,一次較為準確的大地震活躍期的判斷確定,會為減少人員傷亡,社會經濟財產損失做出巨大貢獻。
我們也要注意到,由于一些區域的斷層結構復雜,以及大的外部因素的干擾,地震活動會表現出無明顯的周期性,或者地震周期表現異常,這為地震活躍期的確定帶來巨大困難。因此,地震周期的研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如何準確把握一個區域的地震活躍期的長度和強度,又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全世界地震工作者持續不斷地付出大量艱辛的努力。
這次日本南海海槽可能發生的大地震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有何影響?
日本地震主要由太平洋板塊與鄂霍茨克板塊的俯沖作用引發,而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更多受控于印度洋板塊擠壓歐亞板塊,兩者地震活動的主導板塊機制不同;日本地震的震中通常位于太平洋一側,距離中國主要地震帶較遠,難以直接觸發中國境內的地震活動。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由于地理距離、板塊機制差異和能量衰減等因素,日本地震活動對中國地震活動的直接影響非常有限。
去年7月25日,中國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預警網(含15899個觀測站),重點區域(如華北、東南沿海)首報時間平均7秒,全國形成分鐘級烈度速報能力。系統已通過多次強震(如2022年瀘定6.8級地震)實際檢驗。同時,與騰訊合作開發的全國微信預警平臺陸續上線。該地震預警網在覆蓋規模、時效性、穩定性方面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作者:尹京苑(前上海地震局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風險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原標題:《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風險激增?權威解讀: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直接影響有限》
欄目編輯:郜陽 文字編輯:馬亞寧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制圖 圖片來源:IC
來源:作者:尹京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