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年輕人貸款買豪車現象:虛榮背后的代價與思考
月薪5000的年輕人為何敢勒緊褲腰帶,靠吃泡面來供養一輛奔馳?
2024年3月27日,湖南寧鄉法院執行團隊在街頭扣押一輛奔馳SUV。車主劉某以生意需要為由貸款購車,償還12期后便無力繼續還款。當拖車聲響起,他滿心不解,自己買的車為何說拖就拖。而在這看似風光的背后,鮮有人知他的生活已捉襟見肘,油箱見底。為了這份體面,他連續18個月工資一到賬,就被銀行劃走2700元。
這并非個例。2025年的數據顯示,90后車主平均貸款金額達28.7萬元,是80后的2.3倍,然而逾期率卻是80后的4.8倍。在90后群體中,74%屬于月光族或超額消費,但他們貸款購車比例卻占市場五成以上。當那些全款買頂配車的中年人在精打細算研究洗腳店套餐時,年輕人卻正憑借信用卡,撬動數倍于自身收入的消費。
他們覺得30萬以下的車不值一提,奔馳、寶馬、奧迪才是進入社交圈的入場券,90后購車者對豪華品牌的執著遠超前輩。像奧迪A5中國車主平均年齡僅32歲,凱迪拉克車主平均34歲,而在歐美市場,這些品牌車主普遍在45歲以上。發達國家年輕人用存款規劃人生,而我們的年輕人卻用未來30年的收入,只為換來此刻手握方向盤的“風光”。
有調查表明,年輕群體在選車時,對外觀的關注度隨著年齡下降反而上升,甚至超過對動力和油耗的關注。一名年薪20萬的90后坦言,自己車貸房貸月供2萬,但在朋友圈曬豪車能換來點贊和羨慕,就覺得這錢花得值。金融工具更是助推了這場“消費游戲”。
2025年,某車企推出零首付加96期分期方案,月供3980元,就能開走指導價45萬元的寶馬三系。這就好比每天花133元,只為在朋友圈收獲點贊、贏得客戶信任、獲取相親對象青睞。24歲的美妝博主林悅在鏡頭前盡情展示新奇的保時捷Macan,卻對鏡頭外的困境只字不提。為了償還1.2萬元的月供,她每天工作14小時,接8條廣告,依舊入不敷出,最終只能靠以貸養貸來維持表面的光鮮。
一輛30萬元的奔馳C級,首年保險需1.2萬元,保養費超5000元,每月油費至少1200元。當年輕人嘲笑父輩不懂生活質量時,60%的貸款車主卻因養車壓力,不得不削減餐飲支出,31%的人每月醫療支出降至不足500元。與之相反,全款購車的中年群體更注重贈品折現、保養成本等實際問題。比如4S店贈送的原廠貼膜,實際成本不足200元,折現或換取保養套餐更為劃算。
80后車主普遍會預留家庭備用金,將負債率控制在30%以內,以防經濟波動陷入還款危機。而年輕貸款購車者常被4S店綁定高額保養費,二手車殘值也被操控,甚至被迫接受5000元10次保養的高價套餐。多數年輕人僅關注月供金額,卻忽視等額本息與等額本金的利息差異。
例如,30萬元貸款5年期,等額本息總利息比等額本金多1.2萬元。銀行通過延長貸款期限降低月供壓力,卻在無形中鼓勵了超能力消費。2024年,消費貸不良率相比3年前上升1.8個百分點。貸款合同中“定金”與“訂金”一字之差,就可能讓消費者損失數萬元。此外,GPS安裝費、手續費等隱性收費缺乏透明公示。
社交媒體也在不斷渲染“開豪車等于人生贏家”的觀念,甚至出現賣房借貸百萬購車的極端案例。調查顯示,90%的年輕人未接受過基礎財商教育,對復利計算、風險對沖等概念一無所知。鄭州某法院數據顯示,2025年豪車貸款糾紛案中,90后占比從2019年的17%飆升至63%。這些案件呈現出驚人規律,購車時宣稱月薪2萬的借款人,實際平均收入僅8734元,所謂的“穩定工作”,多是外賣騎手、直播主播等零工職業。
那些被年輕人嘲諷為“油膩”的中年大叔,往往手握三套全款房產,而開著C級奔馳的年輕人,可能連城中村單間的押金都要分期支付。當車貸還清時,車子已貶值60%,而同齡人用同等資金撬動學區房首付,漲幅可能超過200%。
在這個信用與資本交織的時代,一輛豪車或許被視為突破圈層的籌碼。但當這份“體面”的代價,是18歲背貸、25歲逾期、30歲信用破產,甚至人生軌跡徹底偏離時,實在令人深思。你對年輕人貸款買豪車這種現象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