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佳美
來源 | 看電視
“保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隨著當前社會風險保障意識的覺醒,近日優酷播出的《蠻好的人生》,以保險行業為切口、融合市井敘事與人文思考,為都市劇創作的同質化困境,提供了別樣的解題思路。
丈夫出軌、事業崩盤,劇中胡曼黎遭遇中年危機的打開方式似乎和其他劇作別無二致。但其“不被定義”的創作理念,又塑造出與胡曼黎亦師亦友的對照組薛曉舟,在跌宕的情節起伏與矛盾沖突中,用充滿生活感的細節描摹映照社會現實。
在接受采訪時,導演汪俊表示:“《蠻好的人生》是一個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民生劇,是一部非常治愈的戲。”
這種“治愈感”始終縈繞全劇:該劇并未通過常規的復仇打臉設定制造爽感,而是以保險行業為棱鏡,透過人物的成長心路,折射出極具真實感的職場生態與人性弧光。
《蠻好的人生》播出后,在優酷站內熱度迅速破萬,同時,云合市占率、 CVB 黃金時段收視份額連續六天上漲,成功登頂燈塔正片播放榜 TOP1,成功躋身當下都市劇的大熱劇目行列。
在一眾現實題材中,為何要將視角聚焦于保險行業?沒有原型的角色塑造,有著怎樣的原創考量?在都市劇創新之路漸窄的當下,又有著哪些出新之法?
“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依然要相信善良,選擇美好。”編劇費慧君點明劇作深意。這部看似輕松的都市輕喜劇背后,實則藏著制作人對行業劇創新的深度思考,對人性溫度的執著追尋,更有一份在時代浪潮中堅守創作初心的熱忱。
聚焦保險行業
從誤解到正名的創作自覺
“我們想為保險行業正名,拍一部真正與民生相關的劇。”被問到創作緣起時,導演汪俊的回答直指劇集痛點。
在大眾認知里,保險行業常與“推銷”“騷擾”等負面標簽綁定,這種刻板印象恰是主創團隊試圖打破的突破口。
當老齡化浪潮疊加經濟轉型陣痛,我國保險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戰略躍遷。
正如劇中所言:“ 每一張保單背后都是人情世故。 ”
為了寫好保險行業這個特殊職場,編劇費慧君帶領團隊進入保險公司深度調研,從晨會流程到理賠細則,從話術培訓到客戶心理,每個細節都力求真實,經得起推敲。除了采訪大量的相關從業人員外,甚至還親自購買保險,體驗服務流程,感悟其中的深層邏輯。
劇組沒有將保險行業簡化為職場背景板,而是用“沉浸式創作”深入行業生態,這種對現實主義敘事的堅持,讓劇本始終扎根現實土壤。當保險從奢侈品變成普通人標配,這個行業也成為了觀察人情冷暖的最佳窗口。
當胡曼黎為發掘一個客戶堅守五年,薛曉舟查閱數十本法理文獻設計保障方案,一個個鮮活而立體的保險從業者形象,也推動保險行業褪去功利色彩,展現出其社會保障功能的本質。
為女兒犧牲多年終于決心大膽追愛的花甲老人、為了給后代提供更好生活企圖輕生的漸凍癥母親、為了親情選擇原諒父親的藝術品公司CEO……每個案例都用極具現實的論調,藝術化地呈現出直擊人心的社會切片。
“不做說教劇,但要傳遞溫暖的力量。”費慧君將創作理念融入故事單元,以保險理賠案件作為敘事支點,既串聯起不同家庭的故事,又成為展現人性百態的萬花筒。
拋開精英階層的華麗冒險,轉而將目光置于普通人在生活重壓下的倔強生長:“胡曼黎們”用善良與溫暖照亮現實的灰暗,“薛曉舟們”用理想與堅持守護每個家庭的平安。
當《蠻好的人生》將鏡頭對準保險行業,在實現劇集創新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行業偏見的深思,成為了透視都市劇類型演進的關鍵切口。
“底色一致”的對照角色塑造市井煙火里的人性弧光
“胡曼黎這個角色,跟孫儷之前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還是有蠻大的區別。”汪俊的調侃揭開了《蠻好的人生》中角色出新的秘訣。
當觀眾習慣孫儷飾演大女主時,胡曼黎的市井氣與接地氣帶來了強烈反差:她市儈精明,會專門凹造型在朋友圈打造人設,會在菜市場討價還價,會用同一套下午茶接待數位客戶,同時也會為了維護合作伙伴的自尊怒懟客戶、為了拯救想輕生的閨蜜不顧一切。
這些愛虛榮,時而抖小機靈,撒善意謊言的性格外顯,與她內在的善良與堅韌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去光環化”處理,使得劇中人物塑造更接地氣、更勵志、更豐滿,營造出強烈的“呼吸感”。
胡曼黎的市井哲學與生活法則,也映照出當下社會職場女性的生存困境,讓無數觀眾從角色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從用名牌包裝武裝自己,到經歷婚變、職場危機后學會“愛自己”,在幫助他人和重塑自身中不斷獲取能量。這種蛻變不是開金手指的爽劇套路,而是在一次次挫折中完成的自我價值的躍升。
當本身具有“灰度”的角色設定與清晰的人物成長軌跡形成互文,孫儷用極具質感的演技,將胡曼黎塑造成當下都市人群的鮮活鏡像。無數現實感拼湊出的“反套路”碎片中,也映射出平凡而偉大的人性弧光。
與胡曼黎形成角色對照的薛曉舟,則承載著創作團隊對Z世代的觀察。董子健飾演的職場新人,既有理想主義的鋒芒,又帶著初入社會的青澀。他與胡曼黎從最開始的誤會,到合作互利,再到惺惺相惜的關系轉變,恰是兩代職場人價值觀碰撞的縮影。
雖然性格迥異、經營理念不盡相同、行事風格大相徑庭,但兩人溫暖、善良的本質,營造出底色一致的設定,使得他們達成寄居蟹——海葵式的“共生”關系。角色間奇妙的化學反應充斥于與各敘事單元,在矛盾的不斷變化中完成對都市人的精神觀照。
在胡曼黎與薛曉舟達成合作前一起吃餛飩的戲份中:木質桌椅在小小的店鋪中烘托出帶著濃烈煙火氣息的安寧,陶瓷大碗里盛著的餛飩熱氣氤氳,兩人對著人潮熙攘的街景吐槽過往、分享秘密,這種生活流的表演方式,讓現實敘事的冷硬外殼下始終涌動著溫情的人性光輝。
因為該劇集輕喜劇的風格,讓孫儷與董子健的拍攝過程產生了非常多的歡樂時刻。汪俊透露:“胡曼黎和薛曉舟他們倆人經常會演著演著笑場,你們看到后面真的會捧腹大笑,很多橋段都非常精彩。”劇中胡曼黎教薛曉舟人情世故、兩人跟蹤客戶探尋真相,都在輕松幽默中傳遞著生活智慧。
關于胡曼黎與前夫丁致遠離婚后的拉鋸,也并未陷入俗套的持續拉扯,而是通過孩子的陪伴、親屬的贍養等細節,展現中年婚姻的復雜性。丁致遠“道貌岸然的渣男”形象,突破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既要家庭安全感又要精神慰藉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當代人的情感困境。
“在當年市場都是大IP的環境下,我們堅持做原創”,費慧君的這種創作理念貫徹于整部劇集:讓創作像呼吸一樣自然,不被市場風向所裹挾,《蠻好的人生》中塑造的角色并未設定原型,而是來自于無數都市角色的共性挖掘。這樣的設定讓觀眾在娛樂自身的同時,也得以在瞬間共情中收獲溫暖與感動。
從籌備到播出的七年創作周期里,編劇本人所經歷的人生巨變,也使這種因果倒置的巧合,在劇集與現實間也達成了環環相扣的宿命感,讓這些生命體驗最終都化作劇集中的情感厚度。
用上海記憶打開細節敘事
現實感下的藝術化視效呈現
當《蠻好的人生》將鏡頭對準黃浦江畔的晨霧與弄堂深巷里的蔥油餅香時,一場關于城市記憶與影像美學的深度對話悄然開啟。
這部扎根上海的都市劇,將國際金融中心的現代圖景與市井煙火的溫度熔鑄成獨特的敘事語言。劇中燈火通明的寫字樓、高聳入云的東方明珠、來去匆匆的職場人,連同生銹的自行車、晾衣桿上的棉被、轉角小店老板的吳儂軟語,共同構建起垂直生長的城市記憶。
《蠻好的人生》制作團隊摒棄了都市劇常見的“地標巡禮”模式,轉而延續《小歡喜》《小別離》系列對生活質感的追求,通過充滿真實感的細節敘事拆解上海的城市密碼。
從梧桐區老洋房到陸家嘴玻璃幕墻,從弄堂早餐鋪到米其林餐廳,這些場景不僅是故事發生的容器,更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棱鏡。
當胡曼黎靠著勤勞白手起家,家中一磚一瓦的裝潢都成為了不會說話的敘事者;
而薛曉舟在業務屢屢受挫后迷茫地蹲在居民區街角的長鏡頭里,老舊胡同里的暖光與滿地散落的雪白保險單據形成互文,在展現劇中角色面對職場挑戰的心酸與無奈的同時,也映射出無數都市打工人的生存現狀。
精致的鏡頭語言運用讓整體城市敘事充滿呼吸感:手持鏡頭跟隨胡曼黎穿梭在菜市場,搖晃的畫幅與嘈雜的環境音交織,營造出浸入式的觀劇體驗;而航拍鏡頭掠過外灘建筑群時,冷峻的色調與幾何構圖又瞬間將觀眾拉回都市劇應有的現代性維度。這種收放自如的視覺調度,讓上海的城市景觀成為流動的敘事主體。
弄堂里的晨光總是帶著薄霧的質感,保險公司會議室永遠浸泡著冷白的熒光,當胡曼黎在夕陽余暉中與客戶簽單時,逆光鏡頭里飛舞的塵埃與人物輪廓的柔化處理,將商業談判的緊張感轉化為充滿詩意的瞬間——對光影的精妙把控,在此刻成為了真實與浪漫的張力中尋找藝術升華的支點。
除了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厚重歷史與充滿生活褶皺真實空間的充分運用外,《蠻好的人生》還通過獨具特色的方言表達,實現了地域特色與大眾審美的平衡。
在被問到對孫儷"含滬量超高"表演的看法時,導演汪俊表明,“方言的表達要比普通話更生動,它能夠很有效地拉近觀眾和胡曼黎之間的距離。”
在劇中,胡曼黎聽說老客戶周阿姨與年紀小她20歲的男子阿東在一起后,氣憤大罵他為“拆白黨”(上海話中形容以色相來騙取利益的男性)的場景,不僅增添了喜劇效果,更讓角色瞬間扎根于這片土地。
生氣時的真情流露、與客戶交談時的得心應手、與他人示好時的善意開口……這些方言臺詞不是生硬的植入,而是自然流淌于人物對話中,將海派文化中的市井智慧轉化為敘事動能,成為展現地域特色的重要載體。
從細節敘事到美學建構,以“城市記憶”為方法論,塑造成的不僅是都市人群的生存圖鑒,更是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精神切片——這種對現實的藝術性突圍,或許正成為都市劇未來的進化方向之一。
在短視頻沖擊、觀眾審美疲勞的雙重壓力下,都市劇市場亟需更多兼具影視表現力與社會價值感的現象級劇目涌現。
在現實與戲劇間尋找支點,在時代浪潮中守護創作初心。《蠻好的人生》用自身創作經驗,為都市劇的行業突破提供解題啟發:劇集出新不僅需要剝離類型化套路,更需建立職業屬性與人文價值的有機連接。創新求變,方能破局而出。
只有制作方注重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廣度,挖掘時代熱點下的情感共鳴,讓劇集在娛樂觀眾的同時達成社會鏡鑒;平臺方不斷加強市場洞察革新與差異化布局,方能使讓長劇在四面圍剿的創新危機下,得以窺見出途的微光。
主編:羅姣姣
文:金佳美
排版:金佳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