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義勇軍進行曲》首次灌制90周年紀念日(5月3日)即將到來之際,《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完成全面展陳升級,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座見證了中華民族最強音誕生的歷史建筑,經過精心設計和改造,通過300余件珍貴歷史文物、沉浸式場景還原與前沿科技互動體驗,全方位、多維度展現國歌從創作到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壯闊歷程。
完成全面展陳升級的百代小樓
多件珍貴藏品集中展出
高科技賦能沉浸式體驗
百代小樓此次展陳升級,集中展出了多件珍貴藏品,最具歷史價值的當數首版《義勇軍進行曲》母盤(編號A2395),這是1935年由任光主持錄制、俄籍音樂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配器的最初版本唱片,標志著《義勇軍進行曲》首次正式“唱響”世界。在展覽現場,市民游客還可以聆聽到經過數字化修復的原始錄音,讓人瞬間“穿越”到熱血澎湃的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錄制現場。
國歌的十個版本
除了《義勇軍進行曲》,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大批催人奮進、激情澎湃的優秀音樂作品,這些壯懷激烈的歌曲的曲譜,以及《解放區的天》《軍隊向前進》等新中國首批黑膠唱片,都在新展陳中亮相。
在現場,觀眾還可以看到1949年第一張國歌唱片及當年10月1日《文匯報》“國歌唱片今日灌成”的報道原件。
本次展陳升級的亮點還在于將現代科技與歷史展示完美結合。多媒體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影片《百代會客廳——時空匯響》,宛如《義勇軍進行曲》鏗鏘有力的前奏,瞬間將觀眾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氣壯山河的風云時代;觀眾還可以通過現代化展陳設備,聆聽老唱片中那些回蕩著時代余響的“聲音記憶”。
他們把《風云兒女》看了多遍
就是為了學唱這首歌
“這次百代小樓的展陳升級不僅講清楚了《義勇軍進行曲》的來龍去脈,成為國歌的過程,還把這首歌的創作地、首唱地、灌制地連成一片,將其歷史發展脈絡交代得非常清楚。”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原處長徐國梁全程參與了此次展陳升級的規劃,在他看來,此次展陳的一大亮點,是把國歌的“唱響地”作了濃墨重彩的宣傳。
展覽吸引了不少觀眾
1935年5月,由許幸之執導,田漢、夏衍編劇的電影《風云兒女》公映,作為電影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傳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風云兒女》的首映就是在金城大戲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黃浦劇場。
“當時電影放映的場景非常感人,有觀眾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為了學唱這首《義勇軍進行曲》。”徐國梁表示,到了后來,每次《風云兒女》在播放到《義勇軍進行曲》主題旋律的時候,觀眾就跟著一起合唱,唱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播放都會出現這種非常動人的、壯觀的場面”。
據了解,這一動人場景在展陳中也有體現,劉良模在南市體育場組織“民眾歌詠會”,有將近5000人同時唱響《義勇軍進行曲》。“把當時《義勇軍進行曲》動員人民群眾進行抗戰的力量,以及人民群眾在歌曲的感染下奔向抗日前線的場景,描述得很清楚。”徐國梁說。
觀眾頻頻舉起手機拍照
百代小樓在當時是上海的文化地標之一,《義勇軍進行曲》在這里進行灌制后,不僅在上海唱響,在全國唱響,還響遍了全世界。徐國梁說,這個事情還有個有意思的花絮,當時《義勇軍進行曲》在美國播放后,對方還把版權費用專門寄到了聶耳的老家。
據了解,為紀念《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百代小樓還將在“五一”期間舉辦《聆聽百代》公益導覽和音樂快閃等精彩活動。
記者:王永娟、施昱辰
編輯:寧平英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