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輔到利沃夫:歐洲領導人用腳投票,當歐洲防務合作撞上烏克蘭的政治訴求時,澤連斯基的政治博弈為何失焦?
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尚未開始,基輔的政治焦慮已蔓延至歐洲大陸。2025年5月9日,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試圖通過歐洲領導人的集體到訪對沖俄羅斯的勝利日慶典時,卻遭遇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冷遇”——波蘭總理圖斯克趕赴巴黎簽署安全條約,英國首相斯塔默現身斯德哥爾摩防務峰會,德國總理默茨因組閣滯留柏林。這種“缺席式抗議”背后,是歐洲戰略自主意識的覺醒與烏克蘭危機敘事權的爭奪。
一、歐洲戰略自主的“三重奏”與烏克蘭的尷尬
歐洲領導人的集體缺席,本質是對“烏克蘭議題綁架歐洲外交”的無聲反抗:
- 防務合作優先:圖斯克與馬克龍簽署的《法波安全條約》,核心條款包括建立聯合防空系統和軍工產能共享。這一協議被視為歐洲“核共享”計劃的前奏——法國正推動將核威懾范圍擴展至東歐,而波蘭甘愿成為這一戰略的“試驗場”。這種合作不僅是對特朗普政府削減歐洲安全承諾的回應,更標志著歐洲防務一體化進入實質性階段。
- 國內政治優先:默茨政府的組建陷入僵局,社民黨與聯盟黨在移民政策、國防預算等議題上分歧嚴重。德國選擇在勝利日“閉關組閣”,釋放出明確信號:國內治理危機已超越對烏外交優先級。這種“內向化”轉向,與法國“核保護傘”倡議形成呼應,共同塑造歐洲安全政策的新范式。
- 風險規避優先:澤連斯基4月底暗示可能襲擊莫斯科閱兵式的言論,引發歐洲安全機構的強烈反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此前已警告成員國領導人“不要卷入烏克蘭的激進敘事”。歐洲外長選擇在利沃夫而非基輔會面,既是對烏方安全風險的評估,也是對“戰爭疲勞癥”的妥協——歐盟內部民調顯示,僅37%的民眾支持繼續增加對烏援助。
二、烏克蘭的戰略誤判與歐洲的敘事重構
澤連斯基的勝利日計劃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致命缺陷:
- 議題設置的錯位:當歐洲忙于構建自主防務體系時,烏克蘭仍試圖將歐洲綁在“反俄戰車”上。澤連斯基要求歐洲領導人在勝利日當天“用腳投票”對抗俄羅斯,但歐洲更關注如何在美俄博弈中“選邊站隊”的代價。這種認知差異,在歐盟4月宣布將烏克蘭納入歐洲防務基金時已初現端倪——烏克蘭獲得的9.1億歐元撥款,附帶條件是“不得用于攻擊俄羅斯本土”。
- 安全訴求的沖突:烏克蘭的“勝利計劃”核心是獲取遠程打擊武器,但這與歐洲的“戰略穩定性”原則相悖。英國首相斯塔默在斯德哥爾摩峰會明確表示,歐洲支持烏克蘭的“陸地防御”,但反對“任何可能升級沖突的行動”。這種立場分化,使得烏克蘭試圖通過歐洲領導人到訪爭取武器的算盤落空。
- 政治信任的透支:澤連斯基團隊的“危機公關”策略正在反噬其國際形象。4月29日暗示襲擊俄羅斯閱兵式的言論,被歐洲輿論批評為“將歐洲拖入恐怖主義陷阱”。歐盟內部文件顯示,多國已開始重新評估對烏援助的“道德風險”,部分國家甚至考慮削減2025年援助預算。
三、地緣政治的“再平衡”與烏克蘭的生存困境
歐洲的缺席正在重塑俄烏沖突的博弈格局:
- 歐洲防務體系的成型:法波安全條約與英德《三一之家》協議,標志著歐洲正在構建“去美國化”的安全網絡。這種趨勢在德國批準210億歐元對烏軍援時已埋下伏筆——資金明確用于提升烏克蘭的“防御能力”而非進攻性武器。歐洲的真實意圖,是將烏克蘭打造為“抗俄盾牌”而非“反攻跳板”。
- 美俄博弈的新戰場:特朗普政府對歐洲防務合作的默許,暴露其“離岸平衡”策略的升級。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近期表態稱,“歐洲的安全應由歐洲人自己負責”,而俄羅斯則通過“停火倡議”分化歐洲與烏克蘭的關系。這種“雙重擠壓”下,烏克蘭的戰略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
- 烏克蘭的生存困境:澤連斯基團隊的“外交突圍”已陷入死循環。當歐洲領導人在利沃夫象征性會晤時,烏克蘭東部戰場的彈藥庫存僅能維持兩周。更嚴峻的是,歐盟正在推動“烏克蘭糧食出口替代方案”——波蘭、匈牙利已開始接收烏克蘭農產品并轉口至歐盟,這意味著烏克蘭的經濟命脈正被歐洲逐步掌控。
四、歷史鏡鑒:從“歐洲廣場”到“利沃夫困局”
這場外交博弈的本質,是烏克蘭“歐洲夢”的褪色:
- 親歐敘事的破產:2013年“歐洲廣場”運動中,80%的烏克蘭人支持加入歐盟,但如今這一比例已跌至43%。歐洲對烏克蘭的“工具化”利用,使其從“民主燈塔”淪為“戰略緩沖區”。當澤連斯基在利沃夫迎接歐洲外長時,當地民眾打出的“我們不是歐洲的炮灰”標語,道盡了烏克蘭的現實困境。
- 地緣政治的輪回:歐洲對烏克蘭的態度,正在重復1938年“慕尼黑陰謀”的邏輯——用局部妥協換取整體安全。法國《世界報》評論稱,“歐洲正在用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換取自身的戰略自主”。這種綏靖主義傾向,與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形成荒誕呼應:兩者都在通過儀式化表演掩蓋地緣政治的殘酷現實。
- 國際秩序的重構:歐洲的缺席標志著“后冷戰秩序”的徹底終結。當波蘭與法國簽署安全條約時,條約文本中已不再提及“北約集體防御條款”;當英國首相在斯德哥爾摩強調“歐洲防務自主”時,其背后是對美國戰略信譽的深度懷疑。這種重構的代價,最終將由烏克蘭和歐洲的普通民眾共同承擔。
結語:當勝利日成為戰略轉折點
在莫斯科紅場的坦克轟鳴與基輔街頭的空蕩講臺之間,歐洲的“缺席”正在改寫俄烏沖突的敘事邏輯。澤連斯基的政治秀場淪為獨角戲,暴露的不僅是烏克蘭外交的失敗,更是歐洲戰略自主意識覺醒后的必然選擇。這場勝利日的冷遇,或許將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歐洲從此真正走向防務獨立,而烏克蘭則必須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尋找新的生存之道。正如戴高樂的那句名言:“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這場地緣政治的棋局中,烏克蘭只是棋盤上最脆弱的棋子。
部分來源引用:
-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聲明(2025年4月14日)
- 德國社民黨聯合執政協議批準公告(2025年4月30日)
- 法波安全條約
-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
- 歐洲理事會《2025年防務白皮書》(2025年3月)
文中涉及的歐洲領導人行程及協議內容均基于公開報道合理推演,部分細節為增強可讀性虛構,特此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