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
最早提議用的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來作為國歌的人是馬敘倫;提議把每年的十月一日作為國慶節的,也是馬敘倫。
馬敘倫,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祖籍浙江紹興,1885年4月27日出生于浙江杭縣(今余杭)人,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文字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馬敘倫在北大教書、與馬寅初有“二馬”之稱,名重當時。
馬敘倫曾任教育部次長,期間多次幫助掩護共產黨領袖。那時,共產黨的活動被北洋軍閥禁止。一次,內務部得到密報,說共產黨首領“李壽長”在各校積極活動,咨請教育部查明追捕。馬敘倫知道“壽長”是李大釗的字“守常”的音訛,當即將咨文壓下,并急速密告李大釗及時隱蔽。
馬敘倫還掩護過陳獨秀脫險。在其所著《石屋余瀋》中有這樣的記載:
- 往在北平,中國共產黨領袖陳獨秀從上海來,住東城腳下福建司胡同劉叔雅家。一日晚飯后,余忽得有捕獨秀訊,且期在今晚。自余家至福建司胡同,可10余里,急切無以相告,乃借電話機語沈士遠。
- 士遠時寓什方院,距叔雅家較近。然無以措辭,倉卒語以告前文科學長速離叔雅所,蓋不得披露陳獨秀姓名也。時余與士遠皆任北京大學教授,而獨秀曾任文科學長。
故士遠往告獨秀,即時逸避。翌晨由守常喬裝鄉老,獨秀為病者,乘騾車出德勝門離平。
介紹見下行文字
1946年。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右起:馬敘倫、包達三、雷潔瓊、閻寶航、張絅伯、盛丕華、胡子嬰(代表團秘書)、蕢延芳
周恩來看望病房中的馬敘倫
“九·一八”事變后,馬敘倫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的歷史洪流之中。他先后被選為北平文化界救國會主席、華北民眾救國聯合國主席。當時的上海文化界有馬相伯參加領導的救國會,二位有聲威的領導人都姓馬,輿論遂流傳有“南北救國,唯馬首是瞻”的說法。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遣兵調將向華北、東北進軍,內戰一觸即發。當時的馬敘倫已經移居上海。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人民團體代表推舉馬敘倫為首的9人,奔赴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愿,呼吁停止內戰,挽救和平。
代表們剛下火車,就遭到數百名暴徙包圍,在他們的脅迫下,馬敘倫和雷潔瓊等人被推進一個候車室內,其他代表被推進另一個候車室。代表團成員閻寶航,試圖對暴徒說理,但這批喪心病狂毫無理性的暴徒,竟然將他們三個打成重傷。
事發當夜,周恩來立即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強烈抗議,并于拂曉兩點偕董必武、鄧穎超趕到醫院探視慰問。當周恩來看到病床上馬敘倫,激忿難平地說:“血是不會白流的,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不久,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從延安致電馬敘倫等人表示支持和慰問。從那時起,馬敘倫堅定地認識到:人民是推進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真正的希望所在。他對周恩來說:“中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們身上!”
1953年元旦,馬敘倫和主席在一起
馬敘倫和主席在一起
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渡江后,中共為迎接全國解放、建立人民政府,抓緊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開幕。16日晚,在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上,成立了6個小組,分工負責建立新中國的各項籌備工作。馬敘倫擔任第六組組長,主持擬訂國旗、國徽和國歌方案。
新中國建立后,馬敘倫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
據說,每次主席約馬敘倫等民主黨派的老人議事時,都會親自走到汽車跟前,攙扶他們下車和上臺階。由此可見,主席對馬敘倫等人的器重。
馬敘倫晚年時,請了柯貴賢女士來專門照顧他。柯女士在他家工作十余年,直到馬敘倫去世。一次,柯女士請馬敘倫給她寫幾個字,馬敘倫在病榻上留下了最后一張墨跡:“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結果,否則,根本上就錯了。”
1970年5月4日,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民進中央主席馬敘倫先生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