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吃五常大米嗎?但是,你知道你吃的五常大米,即使是產自五常,也不一定就能叫“五常大米”嗎?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一樁堪稱教科書級別的“五常大米”打假案例:浙江某農科公司委托吉林省一家米業公司,通過黑龍江省五常市的農戶收購大米,并套上“五常大米”的商標“皮膚”進行售賣!結果法院判決:農科公司賠付7萬元侵權罰款,吉林米業公司也“喜提”4萬“助攻罰款”。真實演繹了一場“貼牌一時爽,罰款火葬場”的大戲。
但吃瓜群眾有點蒙圈,米是從五常的農戶手里收的,而且就是“五常”的地里種出來的,怎么就不能說是“五常大米”了?
其實答案也不復雜!普通的大米和五常大米,兩者的執行標準完全不同。普通大米執行標準為GB/T1354,而國家最新規定的五常大米執行標準為GB/T19266-2024,兩種標準對大米的原料、產地范圍、自然環境、種植方式、加工精度等具體要求都存在明顯的區別。比如,五常大米要求米粒應半透明或透明,色澤青白有光澤。而普通大米的顏色,有深有淺,那就不好說了。
有人疑惑了,明明在五常種的大米,難道包裝袋上連個五常都不能寫嗎?其實并不是,如果你只是標注了原糧產地是五常,符合標明產地的商業慣例,這種行為不屬于商標使用行為,自然不構成侵權;但如果你直接在商品介紹頁、外包裝上,標注了含有“五常”字樣的標志,這就屬于商標法所規定的商標使用行為,那就構成侵權!其實,這是保護區域公用品牌的一種有效手段。
那怎么合理合法使用五常大米這個金字招牌呢?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五常大米規定的產地范圍內生產的米,二是各項指標都符合五常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條件,就可以堂堂正正申請使用這個金字招牌。
除了五常大米,還有我們熟悉的“龍井茶”“金華火腿”“山西老陳醋”“阿克蘇蘋果”都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還有一種商標叫“地理標志集體商標”,這個商標除了能使消費者可以清晰地知道產品來自哪個地區之外,聽這名字你就能找到關鍵詞——“集體”,也就是只能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義去注冊的商標,所以也僅供組織內的成員使用。而且,有的集體商標僅限于原產地或發源地本地的商戶使用,比如我們熟知的“潼關肉夾饃”,只允許潼關特定區域的商戶使用;而有的集體商標注冊主體并未限制特定區域,那么外地商戶的產品和服務只要達到了相關標準,向當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或商標權利人提出申請,授權后就可以使用,“沙縣小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總之,無論是“證明商標”還是“集體商標”,都是我國地理標志產品商標的范疇。當然,地理標志產品的背后,給老百姓帶來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收益。2024年,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544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402件,地理標志產品直接產值超過9600億元。就像五常大米,2024年品牌價值攀升至700多億,連續九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真正實現了“一粒米帶動一座城”。再比如壽光蔬菜,2024年年產值達到110億元,每天有約6000噸的新鮮蔬菜,從齊魯大地奔向全國人民的餐桌。
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這些有名的地理標志產品,您還知道有哪些呢?評論區聊一聊。
農視點述評員 | 趙寧寧
剪輯 | 王曉輝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宋錦峰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農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