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詞作者:魏了翁
無邊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覓。
村村簫鼓家家笛。
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
商行賈坐農耕織。
須知此意無今昔。
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賞析
魏了翁(公元1178年—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理學家。慶元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謚文靖,《宋史》有傳。魏了翁窮經學古,在南宋后期與真德秀齊名。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等,詞集有《鶴山長短句》。
《醉落魄》,詞牌名,即《一斛珠》,又名《怨春風》《醉落拓》等。正體雙調五十七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韻。調名源于唐明皇李隆基與梅妃江采蘋故事。李隆基贈予梅妃珍珠,梅妃拒后作詩曰:“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后李隆基悵然不樂,令樂府依其腔以新聲度之,并親為譜曲,其曲極為沉郁。南唐后主李煜最早以之作詞牌名。
魏了翁此詞為人日,即正月初七日與友人應懋之同往南山探春而作,記述他們探春途中的所見所聞。
人日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飲酒游樂,擊鼓吹笛,祈禱農桑。在這個快樂吉祥的日子里,春色真是無邊無際。詞人此處提到的春色,當然不僅僅指自然世界的紅花綠柳、紫蝶黃蜂,喜氣洋洋、披紅掛紫的人們也一起自發裝點了春天的色彩。村村鼓聲迭起,家家簫笛吹奏,如此斑斕繁盛的春景近在眼前,詞人和友人還要到南山去尋覓,一個“苦”字,道出了他們對美好春日的執著追求。除了擊鼓吹笛之外,人們還在正月初七這天祈禱麥子和春蠶的豐收。詞人這里特意點出麥和蠶這兩種關系到食與衣的代表性農產品,寫出了農耕社會生產力落后的背景之下,人們樸素而真摯的情感。
詞人作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對于禮教人倫的秩序極為重視,詞作過片“翁”“子”“孫”的出場順序也是一絲不茍。祖孫三代互相扶掖而行,正是敦倫守秩的場景。古人把“坐賣”叫“賈”,“行銷”叫“商”。詞人接著看到的是一組民生活動畫面:商人在忙著生意,農人在忙著耕織。古往今來,這些活動一直都是這樣,遵循著社會發展的規律。如果人人都能領會其中的真理,那么往后的每一天都會像這個“人日”一樣和諧了。這里魏了翁不經意間表露了他所憧憬的理想社會:民生無憂,人民幸福。
理學思想的影響,使得魏了翁這首詞減少了一部分詞應有的韻味,但全詞古樸自然,平易真切,與農村風物相貼合,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允稱佳構。
撰稿:樊令
誦讀賞析:張麗敏
欄目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宋詞以其獨特的神韻獨樹一幟,與唐詩并列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
“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活動,通過多媒體重新演繹,讓最經典的詞句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把美的享受和寶貴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兩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們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同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