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標題,詞有詞牌。與詩的標題不同的是,詞牌就像是一種固定的模板,每一個詞牌都有固定的調子,句數、字數、平仄和押韻方式、格律要求都較為相似。
每一個詞牌都有獨特的格律、節奏與情感基因,有的適合抒發細膩婉約的情感,有的則適合表達豪邁奔放的情懷……
很多詞人會用同一個詞牌創作不同內容的詞,就像同一首曲子會填不同的歌詞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十個經典的詞牌,并欣賞它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鵲橋仙”
這個詞牌名就充滿了浪漫的神話色彩,它源自牛郎織女傳說,本為“鵲橋”意象入詞,又名“鵲橋仙令”、“憶人人”、“廣寒秋”等叫法。
經過發展后,此調固定為五十六字,多寫離別相思,常用來描寫愛情,代表作《鵲橋仙?纖云弄巧》。
《鵲橋仙?纖云弄巧》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還是以牛郎織女的傳說為背景。開篇幾句把七夕的氛圍營造得十分唯美,“弄巧” 寫出了云彩的靈動,“傳恨” 又道出了兩人分離的痛苦。
“金風玉露” 來形容這個美好的時刻,既點明了相逢的季節,又賦予了它一種高貴、純潔的感覺。
下闕把兩人相聚時的甜蜜和分別時的不舍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后兩句是點睛之筆,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是經得起時間和距離考驗。
“虞美人”
這個詞牌三字據說源自虞姬自刎的典故(也有草名的說法),詞牌本為單調,后發展為雙調五十六字,其韻腳平仄交替如泣如訴,曲調婉轉,適用之題材較廣,但仍以抒情為主。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李煜亡國后的血淚之作,同樣也是他的絕筆之作。
開頭看似在問景色,其實是在感嘆時光的流逝和自己命運的無常。“東風”“明月” 這些美好的意象中,勾起了李煜內心的家國回憶。
下闕通過通過今昔對比,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和自己身世的悲哀,最后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要問我心中有多少憂愁,就像那滔滔不絕的江水向東流去。詞人用 “一江春水” 來比喻無盡和深沉的愁緒,讓抽象的愁緒具象化,成為了寫愁的固定模板之一。
“江城子”,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格式多樣,可豪放可婉約。最初為單調,蘇軾首次將其改造為雙調慢詞,突破了早期小令的格局。代表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一首深情的悼亡之作,上闋表達了蘇軾對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孤獨。
下闋寫夢,夢中忽然回到了家鄉,看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打扮。這一夢境描寫得非常細膩,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當年夫妻恩愛的場景。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簡單的十個字,把兩人久別重逢時復雜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整首詞蘇軾通過對夢境和想象的描寫,把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深沉而又動人,成為了悼亡詞中的經典之作。
“唐多令”,一名“南樓令”,南宋時因劉過、吳文英等遺民詞人使用而流行。詞牌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韻,中段連續使用三字句,有急促又略為停頓的特點,適合表達懷舊、感慨之情。代表作:《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這首詞是他重游南樓時所作。開篇描繪出了一幅蕭瑟冷清的秋日景象,奠定了凄涼的基調。接著寫出了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匆忙,也暗含著對歲月匆匆的感慨。
看著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卻充滿了新的憂愁。最后“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是千古名句,想要買些桂花,帶著美酒,像年輕時一樣游玩,可終究已經不像當年那樣了,表達了時光不再青春流逝的感慨。
“醉花陰”這個詞牌,源自唐代宮廷樂曲,風格多婉約,適合抒發細膩的情感。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在重陽節思念丈夫時所作。開篇通過描寫天氣和室內的景象,烘托出了孤獨寂寞的心情。
“又” 字強調了她獨自度過佳節的無奈和傷感,“涼初透” 寫出了天氣的寒冷,也暗示了她內心的凄涼。
下闋描繪了李清照在重陽節賞菊飲酒的情景,看似悠閑實則孤獨。不要說不會讓人傷感,當西風吹起簾子,你會發現,人比菊花還要消瘦。
用 “黃花” 來比喻自己,生動地描繪出了深受相思折磨而形銷骨立的,把相思之情女子,含蓄而真實又深刻。
“滿江紅”,原為唐代教坊曲,本為軍樂,后經柳永發展為慢詞。詞牌名或源自“滿江紅霞”的自然意象,原為船工號子,至岳飛方成壯詞、愛國之典范,后人多用此調書寫熱血壯志。
《滿江紅?寫懷》
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是岳飛抗金壯志的抒發,把憤怒、激昂的情緒完美的展現了出來。
家國淪喪,他怒目圓睜,抬頭遠望,仰天長嘯,心中充滿了壯志豪情。三十年來的功名,八千里云月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不能虛度年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有所作為。
下闋岳飛對敵人的仇恨和抗金的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充滿了豪邁的英雄氣概。整首詩詞表達了岳飛對國家忠誠和收復失地的信念,成為了千古傳頌的愛國名篇。
水調歌頭,隋煬帝開鑿運河時創《水調歌》,唐代演為大曲,蘇軾取其中“歌頭”部分填詞,遂成經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時所作,以奇特的想象開篇,表達了他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接著幾句寫出了蘇軾在幻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也體現了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闋蘇軾通過對月亮的質問,表達了自己對親人分離的遺憾。最后幾句體現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對親人深深的祝福,使得成為了中秋詞中的千古絕唱。
“青玉案”,出自漢代張衡《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案”,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蓮池上客”等。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開篇用生動的比喻,描寫了元宵節的熱鬧和繁華,展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下闋描寫了女子們的美麗和歡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千古名句,是整首詞的點睛之筆。
表面上寫的是尋找一位女子,實際上是借這個場景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潔品質的志向,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浣溪沙”取自西施浣紗典故,本為唐代教坊舞曲。晏殊將其發展為“宋代士大夫的第一令曲”,用于宴飲間的即興感懷。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無可奈何” 和 “似曾相識” 把晏殊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生活的微妙感受表現得恰到好處,成為了千古名句。
“獨徘徊”描繪了晏殊孤獨惆悵的身影,也讓人感受到他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對生活的淡淡憂傷。
沁園春,“沁園春”原為東漢明帝沁水公主的園林名,后因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定型為慢詞。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曲調有和婉協諧而流暢特點,多鋪敘展衍,適合表達宏大敘事。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描寫了北國壯麗的雪景,抒發自己遠大的理想情懷,表達出作者對家國的無限熱愛,每次拜讀,都心潮起伏。
敬請關注長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