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開欄的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繼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之后,我國文苑里的又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元曲語言通俗優美、題材廣泛、風格獨特,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
以經典元曲誦讀與賞析為主題推出的這期未來講堂,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流傳千年的經典元曲迸發出新的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意義。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欄目介紹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新華網聯合主辦,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和中國和平出版社承辦的“未來講堂——經典元曲誦讀與賞析”活動,是繼“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未來講堂——名家誦讀賞析經典古詩詞”活動之后,為兩岸廣大青少年精心準備的又一份國學大禮。
活動邀請了十余位專家學者撰稿,百名演播藝術家、廣播電視主持人、表演藝術家獻聲,用生動的文字、美好的聲音,為兩岸青少年朋友獻上中國式的成長滋養與青春陪伴。今天,我們來賞析《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詩詞賞析
西廂記
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詞作者:王實甫
一尊還酹江月。
碧云天,黃花地,
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賞析
王實甫,生卒年不詳,名德信,元雜劇“文采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強,曲詞優美,又吸收了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代表作《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取材于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和金人董解元改編的《西廂記諸宮調》。
本曲借秋日的蕭瑟景調來寫別情的凄苦,化用前人詞句,看似不過最尋常的秋景別情,卻歷來為后人稱道,以至于清人梁廷楠在《曲話》中說王實甫寫至此節,“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那么,本曲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句“碧云天,黃花地”即化用宋代范仲淹《蘇幕遮》中的“碧云天,黃葉地”,正符合離別情境。化用之外,匠心獨運,改“黃葉”為“黃花”,令人不禁想到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與“人比黃花瘦”,不僅更契合女子心情,而且暗含了鶯鶯因“早是離人傷感”的愁情而銷魂憔悴的女子心情。
首句已進入暮秋的蕭瑟環境,迅速而鮮明地將天地抽象為極度簡潔、干凈的兩種顏色,像是戲臺上的兩張大幕。大幕一起,暮秋風物接二連三地出現。既有碧云天,自然有西風起;西風一起,正是北雁南飛時節。看似閑說風景,卻一句緊似一句,連寫“澄澈天空、滿地黃花、烈烈西風、南飛大雁”等意象,渲染了暮秋景色的蕭瑟,烘托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西風已“緊”,林染紅霜似乎是自然隨之而來的秋季景觀。作者卻偏用問句,“曉來誰染霜林醉”,將觀景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曉來”寫明早早來長亭的崔鶯鶯視角,林葉之紅就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秋霜。曲中以“醉”將霜林擬人化了,仿佛也是被這離情感染了。因此,當曲中問出“誰”的時候,“離情”二字已經呼之欲出。此時才緩緩道出一句“總是離人淚”,更顯情意深沉。
此處化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點點是離人淚”,同樣是由景入情,將主觀的離情與客觀的實景融合。楊花寫到離人淚是相同的點點滴滴匯聚心頭。此處也是離人淚“總是”如此進入人心的動態過程,卻是“染”得霜林“醉”,反復浸染,牢固著色,令霜林與離人同醉,無法自持,痛徹心扉。離人之淚也就更沉重、更深刻,如后文《耍孩兒》所寫的“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寫盡離人無盡血淚,令人感受到不同于普通悲傷的深刻“悲痛”。
短短曲詞,所寫離情,千古共通,重若千鈞。王實甫之詞,文美情真,正如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所評,“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撰稿:胡晨曦
誦讀賞析:虹云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