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大學的發展歷程中,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無數海大人的心血與汗水。4月15日,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海南大學首次沖進前100名,位列全國第93名,2021年以來位次增幅全國排名第1。這一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無數扎根崗位、挺膺擔當的海大人的奮斗縮影。他們,是海南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底氣,更是自貿港建設浪潮中勇立潮頭的時代縮影。
電鏡領域的“造塔人”:筑造高精尖儀器“海島長城”
熱帶海洋工程材料及評價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江華教授帶領團隊扎根海甸島,建成全球首個人工沙層海島上的高精尖皮米電鏡平臺,攻克低頻振動、地基海水滲漏等國際性難題,經臺風“摩羯”考驗仍巋然不動。平臺服務全國百余家機構,測試樣品超萬件。4月29日,他被授予“海南省先進工作者”。
他勇擔使命,牽頭組建“熱帶海洋工程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兩年內迭代20個版方案,整合校企資源,終于在2025年獲批海南省主管的唯一全國重點實驗室,填補自貿港戰略科技力量空白。
改革浪潮中,他推動分析測試中心“老樹開新花”,提出科研—服務—育人“三位一體”模式,兩年實現科研與技術服務量大幅度增長3.5倍。他培養出150余名碩博人才,以科技報國之心為自貿港逐夢深藍注入硬核力量。
科研創新的“拓路人”:突破植入式腦機接口芯片技術瓶頸
在海南大學的科研前沿陣地,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腦機芯片神經工程”團隊正致力于腦機接口研究,這項研究是一項多學科交叉、極具挑戰性的前沿科技,旨在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直接通信,為癱瘓等特殊人群帶來希望。
在團隊組建初期,由于腦機接口領域在國內尚屬新興,技術積累薄弱,芯片流片成本高昂等難題接踵而至。然而,團隊憑借對科研的熱忱和為填補國家技術空白的執著,匯聚各類技術人才,打破專業壁壘,踏上科研攻堅之路。
為打造核心采集芯片,團隊歷經四年,迭代三代,經過數百次bench-top實驗、數十次動物實驗及十多次外部展示驗證。這些芯片打破了我國對進口腦機接口芯片的依賴,具備國際先進性能,4月,首次在消博會上亮相便引起轟動。
他們的研究成果讓中國自主研發的植入式腦機接口芯片進入國際第一梯隊,新時代科研追夢人的又一塊拼圖落下,刷新著新的成績,成就了不止步的“我們”。
智慧教育的“探索人”:開啟教學創新之門
在傳統無機化學教學模式下,學生常常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王小紅敏銳地捕捉到智慧AI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巨大潛力,決心帶領團隊開啟一場教學變革之旅。
課堂與實驗室見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為了設計出最適合AI輔助教學的課程方案,團隊成員常常一起研討 AI工具應用與課程設計。在教學資源庫、科研前沿數據和海量題庫中披沙揀金,以嚴謹態度精心提煉每一個知識點,將其拆解、重組,力求呈現方式精準且通俗易懂。
他們跨越技術復雜性與課程專業性之間的鴻溝,打造出無機化學智慧課程。該課程融合教學資源庫與科研前沿數據,借助大數據推送實現多維學科發展,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團隊持續優化課程,計劃融入更多前沿技術,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王小紅負責的課程《無機化學》為海南大學的數字化教學改革樹立典范,有力推動了智慧教育的發展。
紅色基因的“傳承者”:銀發閃耀育新人
楊云山,一位擁有6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的一生與黨的教育事業緊密相連。2005年退休后,他擔任學校關工委副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年。4月25日,他被授予“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
他深知青年是祖國的未來,自貿港建設的生力軍。因此,他積極配合學校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內開展紅色主題講座,與黨員建立聯系,耐心為青年黨員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關工委組織制度建設等工作中,他積極發揮作用,推動起草了《海南大學關工委工作規程》,建議、推薦新一屆關工委組成人員,大力協助書院建立關工委基層組織等。
他還有一個身份——“五老” 宣講團成員,他們經常深入書院,到青年學生中間宣講紅色故事,為學生們帶來一場場知識與精神的盛宴,引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獲得師生一致好評。楊云山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堅守初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傳承紅色基因,為海南大學改革發展添磚加瓦。
水電巡檢的“掌燈人”:為美麗校園建設保駕護航
海南大學校園廣袤,水電設施星羅棋布。后勤保障部朱廣誠帶領的能源保障團隊,肩負著保障水電供應的重任。他們每天清晨便開始巡查,皮膚被曬得黝黑是巡檢員的標配,更是他們辛勤付出的印記。
無論酷暑難耐還是暴雨如注,水電故障就是沖鋒號。每次接到報修通知,維修人員迅即趕赴現場,攀爬高處、搬運重物,全然不顧汗水與泥水濕透衣衫。在臺風“摩羯”肆虐的危急時刻,他們義無反顧地沖向受損區域,連續奮戰兩天兩夜,全力保障水電供應,將損失降至最低。
朱廣誠質樸的話語道出了他們堅守的原因:“選擇了這一行,就割舍不下。”團隊建立了嚴格的每日巡檢制度,定期開展人員培訓與經驗交流,利用智能化設備進行數據分析與風險評估,確保每一處水電設施穩定運行。
后勤保障團隊以校園為家,用無怨無悔的付出,為師生的學習與生活保駕護航,為平安美麗校園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南大學的今天,是海大人干出來的。他們用智慧與汗水為學校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添磚加瓦。讓我們向這些光榮的勞動者致敬,他們正用不懈奮斗,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行。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 王一欽、張夢婷)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