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5月1日電 題:山西電力人:從巡線“尖兵”到創新“領航者”
作者 楊佩佩 張昕 馬亞運
2005年,張杰從部隊轉業到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忻州供電公司輸電專業,從事高壓輸電線路帶電檢修工作,主要負責轄區輸電線路的巡視與檢修工作。扎根一線20載,如今,他精準掌握5000余公里高壓輸電線路走向,對9000多基桿塔位置熟記于心。
張杰進行等電位作業,對220千伏線路加裝銷釘。(資料圖片)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忻州供電公司供圖
初進單位時,張杰的師傅就對他說:“巡線工看似是一份體力活,其實粗中有細,哪怕是微小的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引起線路故障。你要靜下心來,多鉆研業務。”
在此后的工作中,張杰扎根一線,學習增強業務本領。業余時間,他會和其他老師傅一起探討不同地形線路的特點和常見隱患點。張杰還總結了一套線路巡視“‘望聞問切’四字竅門”。
“望”時,張杰仔細查看桿塔線路及設備狀態,檢查外觀是否存在異常;“聞”時,他側耳細聽電流發出的聲響,敏銳捕捉異常的“嚓嚓”聲,同時通過敲擊鐵塔,依據反饋的聲音判斷螺栓是否松動;“問”時,他主動向周邊民眾了解近期天氣變化,詢問是否出現過大風、雷雨等惡劣天氣,了解輸電線路附近是否有塑料薄膜、彩鋼瓦等異物;“切”則是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對“望”“聞”“問”獲取的信息進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和綜合判斷。
張杰進行等電位作業,修補110千伏導線。(資料圖片)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忻州供電公司供圖
2017年,張杰與同事在巡檢中發現110千伏東寧線37號桿塔存在螺帽缺失的緊急缺陷。面對40多米高空帶電作業、大風天氣和大檔距等不利條件,傳統的軟梯登高作業風險極高。在頂著大風完成搶修后,張杰始終在思考:如何優化作業流程,降低作業風險呢?
經過反復研究,張杰從自行車腳踏結構中獲取靈感,發明了螺帽緊固操作頭、銷釘安裝操作頭等,并與組合絕緣操作桿結合,成功研發出懸垂線夾穿釘螺帽帶電加裝緊固專用工具。這套工器具大幅縮短了帶電作業時長,降低了作業風險系數。
正是這種善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勇于創新的精神,讓張杰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敏銳的觀察力。2012年,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忻州供電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他帶領團隊持續開展輸電線路精益化運維的技術攻關。
在一次新員工技能培訓中,一名青工向張杰提出自己的困擾:“師傅,我每次爬水泥桿的時候都特別害怕腳扣滑脫,一上桿就心里發慌?!边@個問題引起了張杰的深思。他意識到傳統腳扣僅靠橡膠摩擦固定存在隱患,對新手而言操作困難,遇到雨雪天氣極易滑脫。
偶然間,陪孩子玩輪滑時,張杰從輪滑鞋固定系統獲得靈感。他立即拆解閑置旱冰鞋,用金屬搭扣和牛皮綁帶改造傳統腳扣:金屬搭扣卡住橫擔,牛皮綁帶作為調節裝置。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研發出“前蹬后掛”雙重鎖定結構。
張杰(左一)為同事講解創新研發的帶電作業碗頭掛板雙股弧形叉的使用方法。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忻州供電公司供圖
通過不斷創新改革,張杰研發的工器具越來越貼合生產現場需要,這些工器具不僅有效減輕了作業人員工作強度,縮短作業時長30%以上,同時,大幅降低了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在他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青年技術骨干加入創新工作室團隊。
在張杰的悉心傳授和示范引領下,團隊成員中涌現出2名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名三晉工匠、7名高級工程師和12名高級技師,累計完成20余項創新成果并全部獲國家授權專利,實現了技術技能的有效傳承和人才隊伍的梯次成長。
從輸電線路高空的“尖兵”到創新工作的“領航者”,張杰始終保持著最樸實的初心。每日工作,他依然會仔細檢查工具包里的每一件裝備;每次巡線,他仍會蹲下身來查看桿塔基礎的細微變化。
不同的是,現在張杰的身后多了許多年輕面孔——那些曾經讓他夜不能寐的技術難題,如今都成了現場教學的生動案例。在忻州的山嶺間,這位“線路活地圖”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將20年積累的經驗,傳遞給新一代電力人。(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