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陜北的延長縣,發生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來自延川、宜川等縣“殘廢醫院”的200多名傷殘戰士,要到延安上訪“請愿”,直接向毛主席提意見。
這么多的傷殘戰士,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為什么要到延安找毛主席提意見呢?毛主席在得知這件事情后,又是如何用7個字輕松化解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歷經千難萬險,到達陜西吳起,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當時,中央紅軍與地方紅軍約有2800多名傷殘人員,為解決這些傷殘戰士的醫療問題,中央衛生部先后成立了5個紅軍“殘廢醫院”,分別位于陜北的蟠龍,青化砭,安河鎮,云巖和甘肅的曲子鎮。
本來殘廢醫院是由衛生部門管轄的,但由于這些醫院分布在各個縣,距離延安較遠,就臨時委托兩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員何長工負責。
1938年2月的一天,何長工突然得到消息,來自延長、延川、宜川等幾個縣殘廢醫院的,共計200多名傷殘戰士,齊聚延長縣,準備前往延安,向黨中央和毛主席上訪請愿。
得知此事后,何長工大吃一驚。他趕緊接待了傷殘戰士代表,并詳細詢問了他們有什么意見和困難。
幾名代表七嘴八舌說了起來。原來,雖然成立了殘廢醫院,但由于紅軍剛到陜北,醫療和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加上前線戰斗不斷,仍有源源不斷的傷兵被安排進來,導致各個殘廢醫院的條件急劇惡化,甚至出現了斷藥、斷糧的情況。因此很多康復后的殘疾戰士,便不愿繼續留在醫院,希望能回南方老家。
在他們看來,自己不能再上戰場了,留在后方只能“吃干飯”,所以才想回老家去自力更生。一來可以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二來回到家鄉做工作,可以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
聽完代表們的發言,何長工很是心酸,這些歷經雪山草地、槍林彈雨洗禮的戰士們,此次前來延安請愿,并非出于個人私利,而是出于不愿再給組織增添負擔的考慮。
何長工在深思熟慮后,愈發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存在疏漏,對這些同志的關懷不夠周全。為此,他當即進行了自我批評。盡管殘廢醫院的工作并不直接隸屬于河防司令部管轄,但他并未選擇推卸責任,而是以誠懇的態度勸導大家:“我們逐一解決問題,若確實無法解決,再前往延安向黨中央反映情況。”
幾位代表隨即表示贊同何長工的建議,決定先就地解決問題,暫緩前往延安的行程。會談結束后,何長工迅速安排人員向延長師范學校借用房屋,為200余名傷員解決住宿問題,并致電負責八路軍后方工作的楊立三,請求中央派遣人員前來處理此事。隨后,他又向毛主席進行了電話匯報。
毛主席得知這個事情后,感慨的說:這些同志大部分是長征過來的,流過血,對革命有貢獻,現在傷殘了,沒有向黨伸手要什么,就是要求我們改進工作,要求回老家去也是合情合理的,是些好同志。
毛主席還讓何長工轉告傷員們:“就說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窯洞已經騰出來了,歡迎他們到延安來住。”
幾天后,毛主席又專門找來何長工,商量怎樣改善醫院的醫療和生活狀況。他明確提到, “殘廢醫院”這個名稱,對傷病員人格不尊重,應該將醫院名字改成“榮譽軍人教導院”。
短短7個字,體現了毛主席對傷殘軍人的尊重和關懷,不僅溫暖了傷殘戰士的心,也在告訴他們,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為革命立下的功勞。
當何長工將毛主席的決定告訴傷殘戰士后,戰士們深受感動,都說毛主席總是和群眾血肉相連,心心相印,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有個傷病員哽咽著說:“請轉告毛主席,我們不去延安了。”就這樣,毛主席用個字輕松化解了這次請愿事件。
沒過多久,在毛主席的積極倡導與推動下,一場意義重大的榮譽軍人教導院成立大會,于延安盛大舉行。毛主席不僅親臨大會現場,還發表了重要講話。
毛主席對教導院未來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針對部分傷殘軍人渴望返回家鄉的訴求,毛主席特別指出,對于全殘的同志,應盡量安排他們在教導院接受妥善照顧,因為若他們前往白區,可能會因生活無法自理而面臨重重困難。
而對于那些具備自力更生能力,且確實自愿返鄉的2000余名榮譽軍人,毛主席則親自指示何長工同志負責將他們安全護送至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再由該辦事處統一安排送回各自家鄉。
在毛主席的悉心關懷與精心指導下,榮軍教導院在延安軍委留守處旁的一排窯洞中蓬勃發展,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真正成為了殘疾軍人的溫馨家園,并因此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及黨中央的高度贊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