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音樂家協會承辦的“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于4月正式啟幕。5月1至2日,上海民族樂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連續呈現兩場風格迥異的原創國樂品牌——《零·壹|中國色》《國樂詠中華》。
兩場音樂會雖主題迥異,卻共同彰顯上海民族樂團的藝術理念——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同時,擁抱時代變革。《零·壹|中國色》追問“國樂未來向何處去”,以AI技術為國樂注入先鋒活力;《國樂詠中華》回答“我們從何處來”,以史詩性的敘事回望傳統,喚醒觀眾的文化認同感。二者的并置,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跨界融合與宏大敘事,為觀眾構建起一座鏈接歷史與未來、技術與人文的藝術橋梁。
5月1日晚,全國首臺國樂與AI音樂會《零·壹|中國色》再度驚艷亮相,該項目由上海民族樂團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合打造,首演于2024年,通過技術與藝術的深度對話,形成傳統民樂當下的新興創作范式。作品以AI作曲系統為核心驅動力,借助騰訊天琴實驗室的算法模型,實現人工智能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系統性音樂轉譯,為民樂創作開辟出一條“數字基因——文化母體”的路徑。
此次距離首演后歷時一年的沉淀,演奏家們以個性化的理解再度闡釋這場“音色斑斕”的畫卷,九首曲目各具特色,展現出國樂與科技交融的多元可能。笙重奏《東方即白》演繹破曉新生,竹笛和箜篌《松花》描繪草木初綻,箏與電聲《嬌紅》綻放熾烈焰火,阮重奏《菡萏》寫盡粉荷清韻,二胡與電聲《輕紫》婉轉朦朧,琵琶與鋼琴《揉藍》澄澈如染,打擊樂《玄天》深邃蒼茫,嗩吶與電聲《茶色》激越熾烈,終章《色雅》融匯萬象,每曲皆以音繪色,以現代民樂重構古典色彩的詩性表達。演奏家們對作品的二度創作與個性演繹共同形成傳統民樂在數字時代的多元音樂想象空間。以“科技為骨,人文為魂”的創作模式,既保證作品的專業性與完整性,又保留民樂演奏的即興傳統,呈現一場兼具科技理性與人文溫度的作品。
如果說《零·壹|中國色》聚焦未來,5月2日的《國樂詠中華》則是一次向中華文明深處的深情回望。本場音樂會由王云飛作曲,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執棒,以五大篇章為脈絡,通過民族管弦樂的宏大敘事,勾勒出中華文明從思想啟蒙到精神傳承的壯闊圖景。首章《大春秋》以編鐘、竽等先秦樂器的肅穆音色開篇,再現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盛世。第二章《醉山水》則轉入山水意境,展現“青山綠水育風骨”的東方美學。第三章《納百川》生動展現民族音樂的多元共生,通過伽倻琴、薩塔爾、彝族四弦琴等代表性民族樂器的創新組合,構建起多元文化共生的融合與創新。肆章《天行健》竹笛清越如金石鏗鏘,二胡渾厚以弦訴厚德,琵琶珠玉流轉,剛柔交織。末章《詠中華》,山河為卷,音聲為墨,眾器齊鳴間,“和而不同”的樂章浩蕩升騰,詠嘆中華精神家園的永恒豐碑。《國樂詠中華》自2021年首演以來好評不斷,三年巡演中藝術足跡遍及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全國十余個城市。期間,作曲家王云飛與上海民族樂團在持續積淀、相互磨合中不斷創新突破,對作品展開全方位藝術升級。本場音樂會也再次印證唯有深植千年文明沃土方能綻放時代新韻。
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持續推動國樂破圈,從跨界音樂會到人文對談,不斷嘗試新鮮載體。此次雙場音樂會既是藝術創新的集中展示,亦是對中華文明的精神禮贊。當AI遇見千年古樂,當傳統樂器奏響時代強音,我們得以窺見國樂在傳承與變革中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