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首都醫科大學原校長饒毅和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
饒毅發文:
1)最近,輿論對具體幾位醫生和新畢業生的批評,有道理。應該理性批評,有理有據,不宜肆意擴大。
2)但是,突然把我拉入這一無關事件,甚至以我為正面,以協和醫學院原校長王辰為負面,不對。
我在協和事件中不是英雄、不過是旁觀者,而王辰教授在一個滑坡而自大的單位勇于改革才是英雄,真英雄。
3)確實,我批評過協和醫學院,但我從來沒有說過協和醫學院“烏煙瘴氣”。我肯定協和醫學院曾經非常優秀,但也不諱言其后來下滑。
4)我批評過協和醫學院的近親繁殖,既寫過文章,也在與王辰教授同臺的會議上說過。
協和醫院我不熟悉無權評論,醫學院近親繁殖問題是以前三四十年間形成的,而非的最近幾年。
我相信,不僅協和醫學院大多數都知道這是一個問題,而且王辰就很不滿意這一問題,所以我們都在場的時候,話是我說出來的,其實很可能是他心里的話,但他又不好這么說。這就有了幽默的梗。
5)醫學界眾所周知,協和非常抵抗王辰教授。協和醫學院以及協和醫院,擺架子對付他,其中有“協和老大、首醫畢業生算什么”的態度。
這種態度非常無理加無禮。
協和醫學院以及協和醫院的優勢是沿用美國1910年后的模式。(美國1910年之前的醫學教育非常差)。
但協和的老教授在2000年之后基本凋零,而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出國不歸。
所謂老協和,至少在醫學院部分,早已蕩然無存。醫學院和醫院的領導早就沒有協和畢業生。
他們抵抗王辰教授的那種態度并無基礎,自己就不是老協和。
而且,協和醫學院的領導必需是年齡合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便同時當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當時沒有幾個候選人,其中協和內部沒有一個人符合條件,而請在醫學上有成就、年富力強并曾有領導經驗(朝陽醫院/北京醫院/衛生部科技司)的王辰教授。
在這樣的背景下,最近是否有人專門煽風點火,變成對王辰無端批評,很難說。是否有人趁機推翻改革,也存疑。
6)王辰教授銳意改革。其中4+4就是一項。這一項目既打破清華大學對協和招生的壟斷和限制(雖然協和醫學院同時成為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但清華大學自己還有一個清華醫學院,所以難以處理),更可以從全國優秀高校再招一批學生,對協和有百利而無一害。
王辰不可能給如何學生開過后門,自己給自己的改革挖墻腳。更不可能給一個學生開后門之后在畢業典禮上表揚她。
協和醫學院具體錄取過程有沒有具體問題,那只有他們調查才知道,但應該對學校和分數都有基本要求,不可能規則上故意放水。而輿論認為某學生父母是權貴,我專門反問一位轉這種新聞的官員,你認為她母親在北京算官員嗎,他回答“不算”。所以,大家可以質疑有些問題,但說某生母親是官員,她恐怕哭笑不得。
7)需要區分個人行為與教育體系。4+4是培養體制,與舞弊、違規無必然聯系。而是應該在實踐過程中嚴格任人唯賢。4+4的模式不僅完全適合協和醫學院(它從來就規定畢業之后還有臨床規培),而且適合其他部分院校,當然需要非常慎重規范、嚴謹執行。不能因為幾個學生的事件而因噎廢食。
2019年7月,我的文章題目是“協和的科學:后80年不如前20年”。協和百年時對其科學的回顧。協和在1920和1930年代曾經非常突出,藥理學的陳克恢發現麻黃素的藥理作用(導致麻黃素成為長期大量暢銷全球的中藥來源的單體化合物)、生物化學的吳憲提出蛋白質變性的機理、生理學的林可勝研究胃腸道生理、神經生物學的馮德培發現鈣離子對神經末梢遞質釋放的重要性、微生物的Hobart Reiman與謝和平參與肺炎球菌轉化因子的工作,都是世界領先或一流的工作。他們筑起的高峰,很難超越。
正如我提到過清華的數學系,在有陳省身和華羅庚同時的1930年代,恐怕也曾經是清華大學數學的最高峰。當然丘成桐先生到清華后,終于超越。但如果帶幽默的開清華數學的玩笑,也可以說清華后幾十年的數學不如前多少年。
正如清華數學的下滑并非清華所致,協和的下滑也有協和本身不可控的外界因素。
2000年后,很多大學和科學院獲得經費支持、而且逐漸越來越多。而協和沒有同步獲得,協和經費是近年解決的。協和招聘困難,就提拔了很多內部的,也就是老師的學生,學生的學生。
協和長期還有空間緊缺。
等經費和空間解決后,近親繁殖就成為發展的巨大阻礙,而且文化就比較差了。
北大清華獲得資助后,不停留在經費本身,積極改革、銳意進取,摒棄近親繁殖就首當其沖,需要長期堅持任人唯賢。這一文化,協和恐怕遠落于北大清華。
北大清華在歷史上不僅醫學不如協和,生命科學、基礎醫學也遠遠落后于協和。但現在完全反過來。
我認為協和以前非常好,近四十年有退步,一方面是協和之外的因素、一方面是內部文化問題。另外,北大清華、科學院的進步也使協和從幾十年前的遙遙領先變成相對的“少慢差費”,特別是從我了解的科學角度。
4+4的醫學院教育模式,不僅沒有問題,而且對于協和醫學院特別合適,也可以在中國部分醫學院推廣。
協和本來就是4+4,按美國模式。早期是燕京大學生物系4年,經過摩爾根的學生Alice Boring考核后才能繼續協和醫學院的醫學部分。二十幾年是北大生物系加協和。十幾年是清華生物系加協和。
最近幾年,協和醫學院在新任院長的發起下,把開放前面四年,可以不用固定一所學校,也不固定生物系。這種做法不僅完全正確,而且更加適合新時代。
完全正確是指本來協和學習的美國模式就不固定前面4年的學校和專業。適應新形式是指現在交叉學科背景越來越重要,例如,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當然可以有助于新時代的醫學。
協和醫學院本來就是8年畢業后需要在協和醫院(或其衍生物)進行進一步臨床培訓,之后才完成醫學培養。協和這一套體系是自洽而完備的。
其他醫學院,如果認為自己也要用這套體系,當然也應該相應在臨床階段建立匹配的機制。
錄取、培養過程如果有違規,那應該批評、糾正。但問題不在于4+4體系本身。當然執行需要秉公辦事、任人唯賢。
我們多年批評的科研經費體系,也因為需要加強秉公辦事、任人唯賢。這是普遍需要改進。要不然對不起我們的時代、也不利于長期應對國際壓力。
2025年4月28日下午1:12:
“老師好,不知道您了解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那個協和4+4學生的事兒了嘛?”
1:13pm-1:33pm:
“4+4的醫學院教育模式,不僅肯定沒有問題,而且對于協和醫學院特別合適,也可以在中國部分醫學院推廣。
協和本來就是4+4,按美國模式。早期是燕京大學生物系4年,經過摩爾根的學生Alice Boring考核后才能繼續協和醫學院的醫學部分。二十幾年是北大生物系加協和。十幾年是清華生物系加協和。
最近幾年,協和醫學院在新任院長的發起下,開放前面四年,可以不用固定一所學校,也不固定生物系。這種做法不僅完全正確,而且更加適合新時代。
完全正確是指本來協和學習的美國模式就不固定前面4年的學校和專業。適應新形式是指現在交叉學科背景越來越重要,例如,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當然可以有助于新時代的醫學。
協和醫學院本來就是8年畢業后需要在協和醫院(或其衍生物)進行進一步臨床培訓,之后才完成醫學培養。協和這一套體系是自洽而完備的。
其他醫學院,如果認為自己也要用這套體系,當然也應該相應在臨床階段建立匹配的機制。
錄取、培養過程如果有違規,那應該批評、糾正。但那完全不是批評4+4的借口。4+4是培養體制,與是否舞弊、違規沒有必然聯系”。
------------另外:
2018年協和4+4新時期開始后,也在北大生科院招收本科畢業去協和學醫,對于協和是很好的想法。有位北大老師專門為協和做宣傳,當時被我批評過:吃里扒外。
問題是今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科的老師遠遠優于協和醫學院的老師。協和醫學院的老師,絕大多數不可能獲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萬一漏網了,一般也不可能晉升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這么說是基于十幾年來我一直在北大理工科招聘晉升的委員會,清楚質量控制標準。
當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協和老師都不行,而且協和也肯定會進步,但目前還沒有達到北大生命科學畢業之后,再由協和進行深化培養的程度。
美國最初主要是為了醫生年齡不要太小,而建立4+4,逐漸賦予多學科背景的優勢,包括鼓勵一部分文科。
美國醫學畢業生到醫院之后還有培訓。
中國以前用歐洲、日本5年制、6年制模式,也能夠培養醫生。當然后來加了規培。
協和創辦最初只是模仿美國,但因為規模有限、擔心專業問題而用了協和獨一無二的4年燕京大學生物加4年協和醫學。
2018年,協和的4+4更加接近美國模式,只是限制了本科畢業的學校。
協和這么做,完全是安全可行的,協和的體制和聲譽百分之百建立在用美國模式,現在更進一步,應該是順其自然。
來源:饒議科學
延伸閱讀
協和醫學院4+4博士董襲瑩的博士論文因正文不足30頁,一直受到很多質疑。然而有人進一步指出,董襲瑩2023年提交的博士論文與北京科技大學幾位老師和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項發明專利存在多處雷同。紫牛新聞記者用DeepSeek檢測這兩篇文章,DeepSeek認為盡管專利申請與學術論文的呈現形式不同,但核心創新點、方法細節及實驗結果的相似性超過合理借鑒范圍。
董襲瑩的博士論文
董襲瑩的博士論文名為《跨模態圖像融合技術在醫療影像分析中的研究》,完成于2023年5月,從摘要到全文小結共33頁。
與這篇博士論文存在雷同嫌疑的發明專利提交于2022年5月19日,名稱是《一種跨模態圖像生成和檢測的方法及裝置》,發明人為馬博淵、趙基淮、班曉娟、王笑琨。
馬博淵為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副教授,長期致力于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工作。
趙基淮是北京科技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聽力一級殘疾,但成績優異,曾獲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2022北京青年榜樣年度人物等稱號。
班曉娟為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笑琨為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副教授,曾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伯努利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方向為圖形與虛擬現實、智能仿真與人機交互等。
可以看到,這四位發明人中,趙基淮為北科大學生,其余為北科大計算機領域教師。
紫牛新聞記者使用DeepSeek檢測董襲瑩的博士論文和趙基淮等人的發明專利說明書,核心方法與技術細節高度重疊,實驗設計與數據描述高度一致,文字表述與結構雷同,創新點與貢獻重復等問題,部分內容甚至達到逐字重復的程度。盡管專利申請與學術論文的呈現形式不同,但核心創新點、方法細節及實驗結果的相似性超過合理借鑒范圍。
董襲瑩博士論文與北科大一發明專利多處雷同
DeepSeek認為兩者文字直接重復約20%-25%,結構與邏輯重復約10%-15%,實驗數據與結果重復約10%-15%,創新點與結論重復約5%-10%,
例如在目標檢測模型訓練部分中關于YOLOv5模型參數,專利說明書第9頁:“采用SGD優化器,初始學習率為1e-5,動量為0.98,權值衰減為0.01,輸入圖像尺寸調整為1024×1024?!?/p>
論文第12頁表1-2:“學習率設置為1e-5,動量0.98,權值衰減0.01,輸入圖像從512×512調整為1024×1024?!?/p>
關于數據增強方法,專利說明書第9頁:“使用mosaic數據增強,將四個隨機縮放、剪切和排列的圖像拼接。”
論文第11頁1.3.2節:“采用mosaic數據增強,將四個隨機縮放、剪切和排列的圖像拼接?!?/p>
在實驗結果與指標部分中,關于AP50提升數值,專利說明書第6頁:“目標檢測的平均精確度(AP50)分別提高了6.06%和8.9%?!?/p>
論文第14頁表1-3:“平均精確度分別提高了6.06%和8.9%。”
圖為雷同內容
董襲瑩在博士論文的獨創性說明中表示: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論文中除了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
在這篇博士論文中,正文和參考文獻中并未提及這個發明專利及其四位發明人。
董襲瑩在博士論文是否涉嫌抄襲馬博淵、趙基淮、班曉娟、王笑琨等人的發明專利,有待協和醫學院進行調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