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餃皇后》,恍惚間有一種提前過年的感覺。
各種催淚劇情,各種正能量輸出,這太像一臺春晚小品了,而且這回大家真的一起包餃子。
作為主旋律勵志影片,《水餃皇后》沒啥毛病,只不過,我沒法被這樣的影片打動,就好像我沒法被如今的春晚小品打動。
春晚小品的常客馬麗,這回似乎把過去演喜劇攢下來的眼淚一股腦釋放出來。
演的是真好,就是情緒給的太多,就像劇里面出現的餃子,看到最后有點兒噎得慌。
主人公太完美
YIQIYINGCHUANG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種改編有利有弊。好處是劇情不會脫離實際,壞處同樣也是劇情不能脫離實際。
所以如果現實中的真人真事并沒有那么跌宕起伏的經歷,那么電影里的故事就只能跟著歸于平淡。
《水餃皇后》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影片后半段隨著主人公的事業步入正軌,劇情幾乎變成了企業宣傳片。
所以電影相對好看的地方集中在了影片的前半部分。
說實話作為香港導演,劉偉強對于七十年代的內地了解不多。因此呈現出來的內地故事有點兒虛,感覺像是對不上焦。
不過劇情一到香港,就到了劉偉強的舒適區。TVB的老戲骨們這么一擁而上,七十年代香港市井風情一下子就出來了。
收租的紅姐、賣笑的珍姐和露絲、擺攤的糖水伯、落魄大少金先生夫婦、古惑仔志雄哥……還有被追得滿街跑的“走鬼”(流動攤販)……
對了,還有姜大衛。鏡頭先給到了當年香港當紅小生阿尊的照片,然后鏡頭一轉,我們看到了阿尊本尊,一時間還有點兒恍惚……
這一部分,再加上時不時穿插的關于時代變遷的黑白影像,讓這部戲有了幾分當年香港傳記片的風采,比如《雷洛傳》,比如《跛豪》。
然而這些極富時代風情的情節,最終被臧姑娘的光輝形象給淹沒了。對主人公毫無瑕疵的塑造,讓影片失去了真實感。
比如說臧姑娘給飯店刷盤子被撞導致骨折,相關部門判定對方賠付一個月薪水外加工傷賠償。結果臧姑娘只拿了薪水,沒拿工傷賠償,還說我只拿我應得的。
塑造人正派沒有這么塑造的,工傷賠償那也是你應得的。而且你還有兩個孩子要養,這樣的情節已經不符合人之常情了。
如果連合理的賠償都可以說“不該拿的不拿”,那后面違法擺攤做“走鬼”怎么就干了呢?這不矛盾嗎?
這樣一味把主人公塑造得沒有任何瑕疵,就會讓人物看上去失去了真實的質感。所以盡管主人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卻遠沒有香港那幫市井中人來的鮮活。
而接下來,故事就開始不斷上價值。與日資企業合作時分毫不讓地維護民族品牌,要讓全世界都像知道披薩和漢堡一樣知道中國水餃。
盡管我相信這都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故事,但以這樣宣講式的方式表達,就給人一種強行上價值的感覺。就好像春晚小品結尾的催淚橋段,很難讓人感動,甚至讓人感到尷尬。
女性群像太唯美
YIQIYINGCHUANG
除了塑造主人公的創業史,導演也試圖以群像的方式創作一部女性史詩。
故事首先將出場的女性們都置于一個悲慘的境地,有的人婚姻不幸,有的人境遇凄涼。
主人公臧姑娘,去香港投奔丈夫,卻發現丈夫早已另娶,理由是她生不出兒子。臧姑娘可以和丈夫一塊去泰國,做妾。
這當然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臧姑娘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她和丈夫分道揚鑣。并擲地有聲地扔下一句話:不是你丟棄了我們,是我們不要你。
同樣婚姻不幸的還有落魄大少金先生的妻子,因為丈夫不顧家里反對與出身底層的她結婚,結果這就成了她容忍丈夫家暴、賭博,搞得傾家蕩產的原因。
這理由背后那極度的自卑讓人難受,她已經在這段關系中徹底失去自我。而最終她竟然選擇自殺來成全丈夫能夠回歸家族。
這個角色成了臧姑娘的對照系,或許臧姑娘當年選擇跟丈夫去泰國,就會是這樣的下場。
故事中的另一群女性,紅姐、珍姐和露絲,則是一群風塵女子。故事對這群女性給予了足夠的同情,甚至通過紅姐丈夫之口,說出養活自己沒有什么丟人的觀念。
說實話這觀念未免有些過于超前。盡管目的是想襯托臧姑娘做小販不丟人。但這兩個行當恐怕無法相提并論,前者無論如何都是對女性的侮辱與傷害。
而臧姑娘本人,則將自力更生演繹到了極致,導演甚至替她拒絕了一段很不錯的感情,進一步成就了她完全不依靠男人的女性奮斗立場。
當然我也不敢說真實的歷史中沒發生這樣的故事,畢竟她拒絕的那位警察在現實中也有原型。
這也是這部電影對于女性群像塑造所出現的問題,過于同情,過于美化,反而讓故事失真。讓觀眾看不到在那個環境下女性們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哲學。
馬麗表演太用力
YIQIYINGCHUANG
都說喜劇演員演正劇屬于“降維打擊”,馬麗再一次證明了這個觀點。
這是馬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獨挑大梁,和她的戲份相比,其他演員基本上都是電影里的“匆匆過客”。
說實話,內地演員在香港電影里總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就是你會很明顯地感覺他們融不進香港電影的氛圍當中。
這一點可以參考鞏俐的《唐伯虎點秋香》和陳道明的《無間道3》,他們這樣的演技派也會在香港電影里給人格格不入的感覺。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究其原因,就是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分處兩個表演體系,香港演員更市井化生活流,內地演員更舞臺化戲劇化。
不過在《水餃皇后》里,這個差異反而成了加分項。因為主人公臧姑娘本身就是內地人來香港打拼。。
在一眾香港演員包圍中,馬麗更加舞臺化的表演方式反而體現了人物難以融入環境的狀態。
有趣的是,兩位小演員一口流利的粵語正好說明孩子融入環境要遠比成年人容易得多。
反倒是朱亞文扮演的香港警察,又遇到了內地演員的普遍問題——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個阿sir。
盡管人物本身的經歷中和了內地演員在港片中的不適感,但我還是要說,馬麗的這次表演有些用力過猛。
她似乎太珍惜這次獨挑大梁的機會,在觀看馬麗的表演時,我能明顯感覺到她想要把每一次情緒表達都給足,拉滿。問題是拉的太滿了,就會看得很累。
換句話說,馬麗的這次表演,太用力了,缺少了自然和克制。這在舞臺上或是喜劇中自然問題不大,但是演一部正劇,表演需要的不是“炸裂”,而是準確。
相比之下,惠英紅的表演就要準確得多。
當然,我并不是否認馬麗的演技,盡管過于炸裂,但馬麗也是在加量不加價地證明,她的演技hold住正劇絕無問題。
只不過呢,馬麗過于炸裂的表演,加上過于光輝的人物形象,加上過于密集的催淚情節,加上過于直白的價值觀輸出,讓這部電影最終變成了一個超長的春晚小品。
而如今春晚小品的問題就是,雖然沒毛病,但是沒意思。
作者 | 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排版丨阿塔
「注: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