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這事兒就是假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和宰相趙普杜撰出來的。
宋太祖趙匡胤答應杜太后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件事情,還得杜太后說起。
961年,杜太后病重,于是把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叫到身邊,囑托后事。
當趙匡胤和趙普來到杜太后的病榻前,一番噓寒問暖后,杜太后話鋒一轉,主動切入正題。
只聽杜太后對趙匡胤說道:
“你知道自己為什么能得天下嗎?”
此時,趙匡胤看著病重的老母,心里十分難受,也沒心情去思考自己為什么得天下,只在一旁哽咽哭泣。
杜太后見狀,當即安慰道:
“我都這把年紀了,如今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這是自然老死,哭也沒用,我正要和你交代大事,你卻只顧著哭?”
聽完此話,趙匡胤才反應過來,當即對杜太后之前的問話進行了幾秒鐘的臨場思考,隨即便說出來自己的答案:
“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這都是祖宗和太后積德庇佑的結果。”
杜太后聽完,搖了搖頭,說道:
“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原因是后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臨終前讓年幼的兒子繼承皇位,統治天下,導致人心不歸附。如果后周有年長的君主,你怎么可能得到天下?你和光義(趙光義,即宋太宗)都是我的兒子,你死后應當傳位給你弟弟。天下如此廣大,能立年長的君主,才是國家的福氣啊。”
趙匡胤聽完之后, 沒有任何反駁,當即叩頭痛哭說:“兒子豈敢不聽從母親教誨。”
杜太后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囑咐一旁的趙普,將她的話記錄下來,寫成盟誓文書,并在文末標注“臣普記”。
在這份文書中,關于皇位的繼承,按照杜太后的意思,等趙匡胤死后,傳位給二弟趙光義,將來趙光義再傳給三弟趙廷美,日后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接著,趙匡胤便將這份盟誓文書裝在金匣中,命謹慎可靠的宮人掌管。
杜太后的意思就是讓趙匡胤日后將皇位傳給二弟趙光義,這份盟誓文書也成了后來趙光義證明自己登基合法性的說辭。
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但我認為金匱之盟是杜撰的,是趙光義地位不正,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費盡心機杜撰出來的。
金匱之盟根本經不起推敲,主要有以下幾個漏洞。
第一,杜太后病逝的時候,趙匡胤才34歲,長子趙德昭已經10歲。
雖然趙德芳年紀尚幼,但趙匡胤也不過34歲,還很年輕,正是壯年之時,而且年富力強,身體很好,還能帶兵打仗,從未聽說有什么疾病。
杜太后在這個時間整這么一出,她這是擔心兒子早死,孫子年紀太小,無法擔當大任的意思了。
這十分反常,哪有人會天天想著自己年輕力壯的兒子說不定哪天就死了的?她這個思維就不符合常理,邏輯也不對,這不是咒自己兒子早死嘛。
她憑什么就認定趙匡胤會英年早逝,就算是當年的后周世宗柴榮,那也活到了39歲。
即便趙匡胤短命一點,活不過50歲,在40多歲就死掉,那他的長子趙德昭也20歲成年了,完全可以親政了。
所以杜太后拿這個說事兒,思維很反常。
第二,金匱之盟公布的時間存在重大問題。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金匱之盟是在981年,當時是趙普進獻給宋太宗,然后公布出來的。
也就是說,連趙光義本人都不知道有金匱之盟這事兒存在,是趙普跟他說了以后,他才知道,然后命人按照趙普所說的地方找出這份文書,然后才公布的。
那么,這事兒的漏洞就很大。
首先,趙普進獻金匱之盟的時間是981年,此時趙光義已經登基6年,趙普為什么不在宋太宗登基的時候就拿出來,而是要等到6年后才拿出?
要知道,宋太宗在沒有任何遺詔的情況下,是趕在趙德芳之前入宮,搶先一步奪得皇位。
這種在沒有遺詔之類的合法授權下,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皇位,打破了自古以來父死子繼、嫡長子繼承的制度。
因此,他的帝位合法性從登基那天開始,就一直缺乏合法性,趙光義也長期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這事兒在朝野上下已經屬于公開的秘密。
那么,趙普為什么不第一時間把金匱之盟的事情說出來,并提供當年在杜太后病榻前立下的盟誓文書,反而要六年后才說。
要知道,趙光義長期苦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不足問題。
趙普當時已經失勢很長時間了,如果他及時拿出金匱之盟,幫趙光義解決了皇位的合法性難題,那就是大功一件,到時候必然受到重用,東山再起,可他竟然放過這么一個大好機會。
如果我們再了解一下趙普和趙光義之間的恩怨,基本就能找出原因了。
最開始,早在宋太祖趙匡胤還在世的時候,趙普和趙光義就為了爭奪權力明爭暗斗。
當時,趙普是宰相,趙光義是開封府尹。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十國至北宋初期,開封府尹這個職務至關重要,主要負責掌管京師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
能擔任這個職務的人,要么是儲君,要么是事實上的儲君。
趙光義擔任這個職務后,開始不斷地在朝廷中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宰相趙普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山不容二虎,兩人最終為了爭奪權力,展開了斗爭。
最終,由于趙普受到趙匡胤的猜忌,被罷免宰相職務,調出京城,趙光義由此一家獨大,他的勢力逐漸尾大不掉。
后來趙匡胤離奇身亡,趙光義登基為帝后,對于趙普這個昔日的政敵,趙光義當然是沒有好臉色的,趙普也因此坐了好幾年的冷板凳。
當時,趙普原本是要到地方上擔任要職的,但他擔心遠離京城的話,會加劇趙光義對他的猜忌,因此他主動申請留在京城。
目的很簡單,與其到地方上被皇帝猜疑,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不如就待在京城,把自己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讓皇帝隨時能知道自己的一切,好讓皇帝放下猜忌之心,自己也不用每天擔驚受怕。
趙光義于是讓趙普擔任太子太保,這是一個虛職,沒有任何權力,相當于是讓趙普提前退休了。
就這樣,趙普開始了在京城坐冷板凳的生涯。
此時,擔任宰相的正是趙光義的心腹盧多遜,盧多遜跟趙普不和,經常找各種理由打壓趙普。
面對盧多遜的打壓,早已失勢的趙普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只能忍著。
一直到六年后,趙普終于爆發了,他深知,要想不被人整死,只有讓自己強大起來。
為今之計,他只有想辦法東山再起,重新掌權,才有能力應對政敵的攻擊。
不久之后,趙普主動進宮找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給皇帝大人說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金匱之盟。
趙光義聽完之后,龍顏大悅,當即命人找出那份盟誓文書,然后公布于天下。
自此以后,趙普重新受到重用,再次擔任宰相職務,而且加封梁國公。
看到了吧,只要拿出金匱之盟,即使趙普是趙光義昔日的政敵,照樣受到重用,甚至給他的封賞比以前趙匡胤時代更多。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金匱之盟是趙普東山再起、飛黃騰達的核心籌碼。
他早一天拿出來,那就早一天東山再起,不用再過那種被皇帝猜忌,被政敵打壓的生活,他為什么還要長期忍受坐冷板凳、被政敵打壓的生活,整整6年后才拿出金匱之盟?
這邏輯上根本說不通,而且十分反常。
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趙普手里根本沒有什么金匱之盟的文書,這都是他編造出來的故事。
由于本來就不存在什么金匱之盟,所以趙普在一開始被邊緣化,遭政敵打擊的時候,早已失勢的他,根本沒辦法反擊,只能忍著。
六年后,他遭到的打擊越來越重,于是就不忍了。
在一番苦思冥想后,他看準了趙光義得位不正,皇位的合法性飽受質疑的痛點,于是杜撰了金匱之盟的故事。
目的是將這個杜撰的故事,作為自己的投名狀,替趙光義解決皇位合法性問題。
作為回報,趙光義投桃報李,必然重新重用他,到時候,趙普將東山再起,重新回到朝廷權力中心。
這就是趙普的算計。
最后的事實也證明,趙普對趙光義的痛點把握得很準,他杜撰的金匱之盟也幫趙光義解決了大難題。
正因為如此,趙普前腳進獻了金匱之盟,趙光義后腳就讓他擔任宰相,還加封梁國公。
第三,宋太祖趙匡胤前后的表現不符合邏輯。
金匱之盟說白了就是一份合法的皇位繼承詔書,然而,涉及到皇位繼承這么重大的事情,趙匡胤竟然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
就連他最親近的宋皇后都不知道這件事,而趙光義作為金匱之盟指定的繼承人,他竟然也不知道有這回事。
趙匡胤死的時候,金匱之盟已經立下整整15年,趙匡胤15年來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一個字,這不是很奇怪嗎?
最關鍵的是,趙匡胤當時將這份盟誓文書交給宮人掌管。
這么重要的一份文書,負責保管的宮人一定是心腹,而且深受器重。
但這個宮人是誰,叫什么名字,當時擔任什么職務,完全沒有任何信息。
要知道,趙匡胤離奇身亡時,太監王繼恩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一個太監,都能青史留名,可負責保管金匱之盟的宮人,一丁點信息都沒留下。
這就很奇怪。
到趙普進獻金匱之盟的這一年,距離杜太后去世,已經過了整整20年,說到底,所謂的金匱之盟,就只是趙普一個說的,其它再無任何人知道有這回事。
很明顯這就是趙普為了東山再起,杜撰出來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