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圍都城到反殺衛國:鄭莊公逆襲翻盤的諸多核心戰術,至今仍被效仿,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效仿鄭莊公的人生智慧,去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呢?
文/崔浩暢談歷史
公元前719年夏,宋、衛、陳、蔡四國聯軍,約3.5萬人共同進攻鄭國。
當時,鄭國軍隊遠沒有聯軍多,只能閉城自守。
于是,聯軍得以在鄭國國內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不久,四國聯軍攻至鄭國國都(今河南省新鄭市)東門外。
在鄭國都城上向下望去,聯軍戰車千乘,旌旗蔽野,鼓聲不絕,將士喊殺聲震天動地。
仿佛,鄭國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鄭國國君鄭莊公
然而,鄭國國君鄭莊公,到城樓上稍微觀望一陣敵軍后,卻回到宮城里,和群臣一起喝茶去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當時,面對群敵壓境、亡國在即的鄭莊公,又該如何破解這場國難危機呢?
如果你是鄭莊公,你會怎么做,去解除外患、保家衛國呢?
一、鄭衛鏖(áo)戰,遠交近攻
四國聯軍圍攻鄭國的緣由,需追溯到鄭莊公平定弟弟共(gōng)叔段叛亂。
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平定共叔段叛亂、將共叔段驅趕到共邑(今河南省輝縣)后,準備穩定鄭國內部。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衛國衛莊公幼子州吁(xū),見共叔段奇貨可居,便與共叔段結交。
與共叔段傾心結交后,共叔段將自己與鄭莊公爭權奪利的經驗和謀朝篡位的教訓,向州吁傾囊相授。
野心勃勃的衛國公子州吁
州吁在心領神會、準備將來活學活用的同時,則意圖先幫助共叔段反攻鄭國、奪得鄭國國君之位,再借共叔段支持,幫助他在衛國呼風喚雨。
此舉嚴重威脅鄭國北方。
自此開始,鄭國和衛國結仇。
鄭莊公為防范衛國,開始向衛國散布行商間諜和軍事細作,打算透徹了解敵方,摸清敵方具體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應對。
不久,共叔段病死,其子公孫滑,身負國仇家恨,與州吁也相熟。
州吁繼續勸說衛國幫公孫滑伐鄭,想為公孫滑奪回鄭國君位,再借公孫滑實力壯大自身。
當時的衛國國君,是衛莊公之子衛桓公,也認為公孫滑可以扶持,隨即派兵協助公孫滑南下進攻,攻占鄭國廩(lǐn)延(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面對衛國和侄子的聯合進攻,鄭莊公針鋒相對,立刻以周朝卿士的身份,號召西虢(guó)國君、周平王,與鄭國共同出兵,討伐衛國。
此戰,鄭、周、西虢聯軍與衛國交戰一番,戰勝衛軍、奪回廩延后,雙方各自撤兵。
可惜,周平王和西虢國并沒得到什么實利,遂對鄭莊公心存怨恨。
公元前721年,衛國第二次和公孫滑聯合攻鄭,鄭莊公再次號召周平王、西虢國君,共同領兵抵抗。
擊退衛軍后,鄭軍攻入衛國,暫時斷絕了公孫滑反客為主的圖謀,后撤回。
眼見連番對外用兵,卻勞民傷財、毫無所得,周平王、西虢國君對鄭莊公更加怨恨,便不再幫鄭莊公。
次年,宋穆公去世,宋殤(shāng)公繼位。
嫉恨公子馮的宋殤公
宋國公子馮(píng),與宋殤公爭奪國君之位,失敗后逃到鄭國。
眼見周天子和西虢國,不再跟鄭國睦鄰友好,鄭莊公開始主動培植新的友好國,他學衛國州吁結交共叔段那樣,也熱心收留公子馮。
鄭莊公將公子馮,作為政治投資的對象,以便將來在與宋國的外交博弈中謀利。
同時,鄭莊公開始通過鄭國的經商網絡在宋國安插間諜、細作,廣泛搜集各種有用的情報。
鄭莊公想透徹了解宋國內情,是打算將來在合適時機,扶植公子馮為宋國國君。
這種政治投機,利弊皆有。
有利之處是,公子馮若為國君,為報答鄭莊公的恩情,將來可能會跟鄭國睦鄰友好,助鄭莊公征討四方。
當然,有害之處是,短期來看,鄭莊公的投機取巧,讓急欲公子馮死而后快的宋殤公,極為敵視鄭國;長期來看,就算公子馮真成國君,也未必會有益于鄭國,甚至可能反咬鄭國。
畢竟,人與人之間,或許有知恩圖報的感情;但國與國之間,只有錙銖必較的利益。
眼見衛國、宋國都對鄭國虎視眈眈,而西虢國君、周天子,也因和鄭國聯合進攻別國獲利甚少,不再幫鄭莊公,鄭國變得勢單力孤。
為創造有利的外交局面,鄭莊公另辟蹊(xī)徑,與齊僖(xī)公在石門(今山東省平陰縣北)會盟。
鄭、齊兩國結盟,鄭莊公開始執行遠交近攻戰略。
以后,鄭國進攻別國,可以和齊國聯合進攻、夾擊別國,成功的可能大增;
而其他國家進攻鄭國,則需要考慮齊國是否會偷襲本國后方,自然難以拼盡全力。
這給了鄭莊公在軍事領域可進可退、智斗敵國,在外交領域閃轉騰挪、縱橫捭闔的空間。
鄭莊公圖霸中原作戰形勢圖
春秋初期,鄭國周圍群敵環伺,很容易與敵國頻發戰亂。
在這種環境下,與別國友好結盟、互幫互助,是安全生存的絕佳策略。
不過,在政治矛盾的作用下,鄭莊公刻意在征調周天子、西虢國軍隊時沒有給付財貨,這令鄭國與周王室、西虢國的聯盟關系,逐漸惡化。
在舊有外交聯盟崩潰的情況下,毅然摒棄舊日盟友,尋求新的外交盟友,是突破外交困境、開創有利外交局勢的最有效行動。
于是,鄭莊公及時摒棄周王室和西虢國那種劣等外交盟友,盡力結交齊國這種優等外交盟友,互幫互助,這是他將來能夠擺脫四面皆敵局面、持續開創優勢戰略地位的良策。
二、四國圍鄭,無功而返
公元前719年,衛國發生政變:眼見幫助公孫滑奪取鄭國國君之位暫時無望,公子州吁遂利用國君外出的良機,伏殺了兄長衛桓公。
之后,州吁自立為衛國國君。
州吁的殺兄篡位,是對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和周天子權威的嚴重挑戰。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此,州吁一時很難得到本國國人的支持和其他諸侯的認可。
不過,謀朝篡位者,為向世人證明自身才德配位,往往喜歡對外炫耀武力、樹立權威,也喜歡在別國創造新的篡位者,以便互相照應、更好生存。
于是,為建立軍功、鞏固權位,為幫公孫滑奪得鄭國國君之位,再利用公孫滑謀取鄭國利益,州吁聯合宋國、蔡國、陳國共同出兵,討伐鄭國。
當年夏,四國聯軍進攻鄭國國都東門。
面對四國聯軍貌似泰山壓頂的進攻,鄭國群臣爭論不休、焦慮不已。
而鄭莊公,則在和群臣喝茶時,氣定神閑地向群臣一一分析了四國首領的意圖:
衛國州吁,剛篡位成功,急需一場外戰的勝利,來積攢威望、收攏人心、鞏固君位。
可以暗中派人聯系對州吁不滿的衛國老臣石碏(què),讓他在后方牽制州吁,逼州吁撤兵;
宋國殤公,剛繼位,想攻殺潛逃到鄭國的公子馮,徹底鏟除這個導致他君位不穩的潛在政敵;
可以將公子馮調往別處,再大肆宣揚齊國將襲擊宋國后方,迫使其撤軍;
至于陳國、蔡國,這兩國是墻頭草,衛國、宋國怎么行動,他們也會怎么行動。
于是,鄭莊公派人將公子馮轉移到長葛,并派使者告知宋殤公,同時散布流言稱齊國將要偷襲宋國。
宋殤公一聽這些消息,眼見難以攻殺公子馮,后方又有危險,遂立刻脫離聯軍,率軍撤回宋國,防備齊國可能的進攻。
緊接著,鄭莊公給衛國石碏寫信,請求他處理州吁。
本就對州吁不滿的石碏心領神會,開始暗中聯系衛國群臣,準備暗算州吁。
一時間,衛國內部議論紛紛,政局不穩,州吁為穩定后方,不得已只好撤軍回國。
至此,陳、蔡兩國,見四國聯軍已去其二,實力較弱的他們很識趣,也偃旗息鼓而退。
就這樣,來勢洶洶的四國聯軍,在五天內,便被鄭莊公巧妙設計,各自狼狽撤退。
《左傳》記載: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身處亂世,越是遭遇危機時,越要沉著冷靜地調查各方信息、分析內外局勢、因敵方不同特點、制定解決相應危機的各種策略、再知人善任地穩妥執行策略,這種行事思維和應對模式,是一家之主、一國之君逢兇化吉、化險為夷的優質精神財富。
鄭莊公面對迫在眉睫的外交險境,就是這樣思考、行動,方能智退四國聯軍,避免亡國危機,成功保家衛國。
三、五國攻鄭,取禾而還
州吁、宋殤公各自回國后,得知被鄭莊公耍了,都怒不可遏、憤恨不平。
當年秋,宋殤公、州吁聯合陳國、蔡國,準備再次討伐鄭國。
這次,為防范齊國偷襲后方,宋殤公又聯系魯國一起伐鄭。
當時的魯國國君魯隱公,本不想答應出兵,不過魯國權臣公子翚(huī),想通過外戰建功立威,逐步加官進爵、取代國君,遂私自領軍,參加聯軍,一起伐鄭。
魯國權臣公子翚
面對五國聯軍的圍攻,近處的周王國和西虢國不愿調兵支援,遠處的齊國遠兵難解近危。
鄭國,獨對一國,游刃有余;挑戰五國,容易顧此失彼、敗軍亡國。
對這種單虎獨斗群狼的不利局勢,鄭莊公深感在短期內很難改善,遂冷靜分析:
衛、宋是主謀,伐鄭動機最強,可出兵武斗衛宋,或打服他們,令他們知難而退;或向他們稍微示弱,滿足他們想獲勝的虛榮心,因他們或內部不穩,或齊國威脅在后,促使其得勝獲虛名而歸;
陳、蔡、魯是幫兇,動機較弱,極易動搖,可文治魯陳蔡,或派使者明面好言相勸、或暗中重金賄賂,令其得利而歸。
分析清楚敵人特點后,鄭莊公遂制定策略:
1、派出少數軍隊,出城迎戰,既探敵虛實、又投石問路;
2、至于大部隊,則堅守都城,固守不出,既彈壓各方異己勢力,又隨機進退。
3、暗中派出間諜、使節,花重金收買魯、陳、蔡三國將領、挑撥離間五國聯軍首領間的關系,促使他們分崩離析、各自撤離。
穩妥定策后,鄭莊公開始實施:
他先派公子呂率少數鄭軍步兵,迎戰五國聯軍,在短暫接戰后,公子呂敗退回城。
宋殤公、衛州吁見己軍獲得勝利,已建威名,便想撤軍回國,或防范東方齊國,或掃清內部隱患。
而魯國公子翚(huī),身為魯國權臣,極不想在外戰中徒勞耗損魯國軍隊,動搖軍心和個人威望,再加上鄭莊公暗中花重金賄賂他,所以他見好就收、準備撤軍;
至于陳、蔡兩國將軍,也被鄭國使者好言相勸、誘之以利后,欲撤軍歸國。
不過,當時正值秋季,豐收時節,五國軍隊趁機在撤退途中,掠奪了鄭國城外的莊稼。
這導致鄭國部分百姓當年遭遇饑荒、部分地區流民遍地、餓殍(piǎo)遍野。
對此,鄭莊公耿耿于懷,視為奇恥大辱。
五國圍攻之恥辱,他日必報!
當時,在鄭莊公黑名單上的五國,鑒于侄子公孫滑在衛國,對鄭國威脅最大,所以衛國成為鄭莊公第一個打擊目標。
不久,篡權奪位、窮兵黷(dú)武、不得人心的州吁回國后,被衛國老臣石碏聯合陳國國君殺死。
隨后,公子晉在衛國人的迎立下,登上衛國君位,是為衛宣公。
人生在世,每天都可能需要處理大量錯綜復雜的矛盾復合體,方能安身立命、建功立業,那該如何高明、高效地妥善處理它們呢?
首先,需要派人偵查、調查,或獨具慧眼地查清、理清復合體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然后,調動手中各種資源,先集中精力著重處理主要矛盾,再適當兼顧著處理次要矛盾;
最后,冷靜復盤處理該矛盾復合體的得失、成敗,客觀總結處理矛盾復合體的經驗、教訓,為下次更加趨利避害、更加高明高效地處理矛盾復合體,建立起思考策略、處理矛盾、反思總結、不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辦事成長模式,創造出良性循環的反思成長機制。
如此行事,明智之人,就能持續不斷、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地將各種矛盾,分清輕重緩急地妥善處理完畢。
否則,如愚蠢之人那般,隨意胡亂地處理矛盾復合體,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極有可能所有事情都抓瞎。
鄭莊公應對五國聯軍圍攻,就是先用間諜、細作,在了解清楚各國的內情,了解清楚鄭國與各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后,再集中精力處理與宋國、衛國的主要矛盾,再兼顧著解決與魯國、陳國、蔡國的次要矛盾,才最終有技巧地智退五國。
雖說結果是,鄭莊公損失了些許莊稼、糧食和人口,有些恥辱,但避免了或亡國為奴、或被殺滅種的悲劇,可說是利大于弊。
剛愎自用、自取滅亡的齊湣王
反觀公元前284年,面對燕國、趙國、秦國、韓國、魏國聯合進攻齊國,齊國君主齊湣(mǐn)王,卻隨意胡亂地處理與入侵五國的矛盾,肆意妄為地處理與本國將領的矛盾,這導致齊國將軍與齊湣王矛盾重重、離心離德,這導致五國聯軍在齊國君將不和時發動進攻長驅直入齊國,連續大敗齊軍,接連攻下齊國七十余城,幾乎將齊國滅亡,齊湣王也在逃亡途中被殺。
五國伐齊之戰形勢圖
由此可見:
如鄭莊公那樣有策略、有技巧地處理各種矛盾復合體,才能明智成長、日益強大;
如齊湣王那樣隨意胡亂地處理各種矛盾復合體,只會自取滅亡、徒惹人笑。
四、北制之戰,出奇制勝
一個國家,在變換國君的權力交接之際,往往最易亂,也最弱,這給鄭莊公討伐衛國的良機。
公元前718年四月,趁衛國國君新立、政局不穩之際,鄭莊公派兵進攻衛國,意欲洗雪東門之恥。
衛宣公得知鄭軍來攻后,立刻聯系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東北)夾擊鄭國,衛、南燕兩國共同出兵,阻擊鄭軍。
衛鄭兩軍在制邑東部遭遇。
兩軍對壘之初,鄭莊公先派大夫祭(zhài)仲、原繁、泄駕率領三軍,駐扎在衛、南燕聯軍(以下簡稱衛燕聯軍)前。
同時,莊公另派公子曼伯(太子姬忽)、公子子元(兒子姬突)偷偷統領兩軍駐扎在制邑(在今河南省滎陽市)。
當年六月,鄭莊公令祭仲、原繁、泄駕率軍在正面沖擊衛燕聯軍,同時密令公子曼伯、公子子元準備出戰。
衛燕聯軍見狀,也擊鼓進軍,與正面的鄭國戰車軍交戰,雙方互相用戰車沖擊,打得難解難分。
北制之戰形勢圖
正當雙方打得勝負難料時,駐扎在制邑的鄭軍,在公子曼伯、公子子元的率領下,突然繞到衛燕聯軍后方,實施偷襲作戰。
因為沒有提防繞后的鄭軍,衛燕聯軍被鄭國公子曼伯、子元帶領的軍隊偷襲后,瞬間大亂。
祭仲、原繁、泄駕率領的鄭軍,趁機與北路鄭軍南北夾擊衛燕聯軍,衛燕聯軍腹背受敵、大敗而歸。
至此,東門之恥,已雪其一!
《左傳》記載:
“隱公五年四月,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
衛人以燕師伐鄭。
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后。
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
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
君子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不備不虞(yú),不可以師。
鄭莊公的最新戰術,刷新了以后各國的戰爭觀念。
從此,國家之間交戰,不預備突如其來的意外,沒有萬全的作戰計劃,就不出兵作戰;否則,容易戰敗亡國。
北制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勝利者在正面用一部分軍隊牽制敵軍、調遣另一支軍隊迂回敵后偷襲作戰、再前后夾擊敵軍、最終戰勝敵軍的經典戰例。
五、戰爭總結,戰后展望
北制之戰中,鄭莊公的戰術,異常難能可貴。
西周時期,兩國軍隊交戰,有明確的作戰原則:
其一,作戰雙方在交戰前,會遣使互相告知對方,作戰的具體地點、確切時間。正所謂“結日定地。”
其二,作戰雙方都只會向預定戰場,派出一支軍隊,用擊鼓激勵軍心、再正面進攻的方式,向敵軍發起進攻。正所謂“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也。”
其三,雙方作戰方式非常單一,就是雙方各自列陣完畢后,戰車軍面對面互相沖擊,步兵面對面互相沖殺。正所謂“雖交兵致刃,徒不驅,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其四,若決出勝負,作戰雙方都會鳴金收兵,勝利者一般不會對失敗者趕盡殺絕,除非雙方有深仇大恨。正所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suí)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
這些周禮奠定的作戰原則,決定了哪國的戰車結實耐用,哪國的士兵強壯有力,哪國的武器堅固鋒利,哪國作戰就更容易獲勝,反之則更容易戰敗。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的軍事行動,大部分沿襲了西周時期的以上作戰風格。
然而,面對衛、宋、陳、蔡、魯五國的連番圍攻,鄭莊公深感分身乏術、力不從心,鄭國若繼續沿襲西周的作戰風格,那鄭莊公只能繼續面對周圍諸國的聯合圍攻、頻繁遭遇類似東門之敗、餓殍遍野那樣的厄運,甚至可能亡國身死。
于是,為了防止臨近諸國再聯合伐鄭,為了各個擊破地迅速戰勝各國,鄭莊公迫不得已,只能打破西周周禮的作戰風格,在正面對抗衛國、南燕聯軍的同時,派兩個兒子率軍迂回到敵軍背后,實施正面抗敵、迂回敵后、震懾敵軍、前后夾擊敵軍的詭詐戰術。
事實證明,鄭莊公被逼無奈時開動腦筋思考出的創新戰術,確實幫他迅速戰勝衛國、南燕國,防止其他諸侯國與衛國、南燕國會師伐鄭,杜絕了其他諸侯國在鄭國與衛燕聯軍于北方對峙時偷襲鄭國后方的可能,可謂既雪恥立功,又保家衛國。
鄭莊公戰勝衛燕聯軍的創新戰術,將軍隊機動性和進攻突然性,引入到軍事戰術領域。
從此,主觀能動性、戰術創新性、軍隊機動性和進攻突然性,成為后世戰爭的重要特點。
鄭莊公戰勝衛燕聯軍的戰術,派正兵正面牽制敵軍,派奇兵暗中迂回到敵軍后方、斷絕敵軍糧道、形成前后夾擊敵軍的態勢,再趁敵軍被包圍產生恐慌情緒、被饑餓感脅迫得身心無力時,前后夾擊敵軍,往往能大獲全勝。
這種戰術,鮮明彰顯出周禮軍制的愚昧僵化、落后于時代,并啟發后世孫武寫出了“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明智戰術,打破了豪車、強兵、利器常能制勝的慣例,開創了即使己方擁有劣車、弱兵、鈍器,只要戰術運用靈活得當,也有戰勝擁有豪車、強兵、利器之敵的可能。
以后,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主要由實力,逐漸轉變為,參戰人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和戰略戰術開拓創新的優劣程度。
官渡之戰時,針鋒相對的曹操與袁紹
后世曹操,就是用曹洪、荀攸統大部分軍隊在官渡與袁紹大軍對峙,自己則親率少部分精銳騎兵迂回到袁紹大軍后方,偷襲火燒袁紹的烏巢屯糧大營,將主觀能動性、戰術創新性、軍隊機動性和進攻突然性發揮到了極致,燒光了袁紹軍的軍糧。
也正因如此,較弱的曹操如鄭莊公戰勝衛燕聯軍那樣,斷絕了袁紹軍糧道,進而在袁軍軍心大亂時迅速進擊袁軍,斬殺萬余袁軍后,八萬多人的袁軍向曹操投降,曹操坑殺這八萬多袁軍,打敗了強敵袁紹。
效仿鄭莊公、以正合、以奇勝的曹操
言歸正傳,鄭莊公打敗衛國后,宋國宋殤公依舊對鄭國虎視眈眈,宋國公子馮依舊在寄居的鄭國臥薪嘗膽,魯國公子翚繼續對鄭國冷眼旁觀,至于陳國、蔡國兩國國君,則繼續對鄭國多加防范。
那么,鄭莊公該怎么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該怎么施展他的戰略戰術鬼才,與其余四國,在外交中爭鋒、在野戰中爭勝,進而洗雪前恥、名垂青史呢?
如果你是鄭莊公,你會怎么繼續發展自己、壯大鄭國呢?
參考文獻:
《史記》-司馬遷著;
《左傳》-左丘明著;
《公羊傳》-公羊高著;
《清華簡》;
《中國歷代戰爭史》-臺灣三軍大學著;
《走向統一的帝國》-周時奮著
《春秋爭霸300年》-任超著;
《春秋戰國真有趣》-龍鎮著;
《大秦帝國》-孫皓暉著;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烽武野著;
《正再讀春秋·伯業》-楊正再著;
《春秋可以這么讀:小霸不過三》-韓佐昌著;
百度百科-鄭莊公、州吁、宋殤公、公子馮;
《卑鄙的圣人-曹操》-王曉磊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