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人員在消防車前合影留念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北京報道
當筆桿子遇上消防斧,當采訪本碰上呼吸器,這場特殊的青年活動讓每個人都收獲滿滿。
為弘揚五四精神,增強青年群體的消防安全意識與社會責任感,4月27日下午,華夏時報社聯合北京市北新橋消防救援站在站內開展“青春共燃·使命同行”五四青年節主題活動。35名報社青年職工與20名消防員通過知識宣講、實景演練、技能競賽等形式,沉浸式學習消防知識,體驗消防救援使命,凝聚青春力量。
活動前,華夏時報社副社長閆洪豐在致辭中強調:“青年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消防指戰員們赴湯蹈火,為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沖在第一線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通過今天的實踐,希望每位同志將安全理念融入工作生活,做社會安全的守護者。”
北新橋消防站指導員李鴻狀表示:“期待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增加公眾對基層消防隊伍的了解,提高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也希望我們的每一次見面都是為了一起開展活動,而不是在險境中、在救援一線。”
“火場”初體驗:濃煙中的生命課堂
消防站的地下會議室里,大屏幕上正播放著消防短片,一股股煙從門縫涌了進來……
為了錘煉青年記者的應急能力,實景演練開始了。
“請大家不要慌張!注意觀察疏散指示標志,有序撤離。”隨著消防員令下,會議室的大門打開,30多名報社青年瞬間置身“火場”。煙霧彈釋放出的濃煙讓整個訓練館能見度驟降,大家貓著腰,一個接一個摸索著前進。
更為緊張的是救援環節。由4名專業消防員和4名報社青年記者組成的救援隊伍迅速穿戴好10多公斤的裝備,向煙而行,分組完成“傷員”搜救與擔架轉移任務。
“面罩里只能聽見自己粗重的呼吸聲,要靠消防員的指引。”“濃煙中視線完全受阻,才真切體會到消防員的不容易。”參與救援體驗的記者們回憶道。
煙霧中,專業消防員和報社青年記者正在進行搜救
院內的急救訓練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兩名“新手”跟隨消防員的指導,跪在假人身旁練習心肺復蘇,“01,02,03,04,……”;消防員演示如何進行頭部、手部包扎等。
在技能闖關環節,青年記者零距離感受“火焰藍”日常。
籃球場上,青年記者比拼快速穿戴消防裝備和連接消防水帶,親身體驗消防員“與時間賽跑”的日常;訓練塔前,繩索速降更讓參與者直呼:“看似簡單的動作,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極強的核心力量!”
消防員吳凡從業13年,是本次速降環節的“教官”。他表示,新消防員訓練高空速降時普遍存在恐懼心理,經過長期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技巧,所以本次參與體驗的青年記者“都很勇敢”。
青年記者在消防員的指導下體驗繩索速降
拔河、兩人三足、摸石過河、蒙眼障礙賽等趣味項目將活動推向高潮。消防員與報社青年混合組隊,在協作中增進默契與信任。活動現場笑聲與加油聲交織,展現了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有青年記者表示:“今天才知道,我們筆下那些‘最美逆行者’的日常,遠比文字描述的要沉重得多。”或許,這就是五四精神最好的傳承——在親身體驗中理解責任,在汗水交融中傳遞使命——向每一位消防員戰士致敬!
提升消防安全意識在日常
活動后,北新橋消防救援站副隊長曹月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與華夏時報社合作的消防實景體驗活動形式新穎,通過模擬火場環境讓參與者切身獲得直觀體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舉辦較大規模模擬活動,也對站內消防員的教學能力和安全保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提醒,提升生命安全意識和消防意識不僅在一場活動,更在平時。
“我們希望通過媒體平臺更好地傳播消防知識。”曹月赫強調,“因為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遇到火災,但一旦遇到一次,可能產生嚴重后果。”
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識,北新橋消防救援站設有開放日活動,可通過電話預約,現場體驗。
吳凡則用數據說明了日常防范的重要性。據他介紹,北新橋消防站年均出警約400次,但真正的火災占比較低,“大部分是搶險救援類警情,包括救寵物、摘馬蜂窩、開鎖、電梯被困等。這也提醒我們,消防安全不僅要關注火災,更要重視日常隱患。”
針對家庭消防安全,吳凡特別提醒:冬季密閉空間使用面粉要注意防爆;烹飪時需有人看管以防忘關火;夏季馬蜂活躍,發現后應及時聯系消防部門處理。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