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么要戰爭?
除了一部分戰爭的原因是雙方矛盾實在無法調和,大部分戰爭的原因其實就是——
戰爭只要贏得勝利,就可以獲得和平時期想都不敢想的紅利。
中美貿易戰,其實也是如此。
比如特朗普就想著,只要自己勝利,就能大大賺一把,讓美國真的再次偉大。
但萬萬沒想到,面對美國的訛詐,中國絲毫不慫。
一次次加碼之中,這場貿易戰越打信心越足了!
中國為啥這么強硬?
這是因為,中國堅信自己能贏得勝利。
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曾說過:
我們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今天的驕人成就。如果說中國在打一場戰爭,那打的就是捍衛自身正當權益的正義戰爭。
中國信心十足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是有成功先例的。
我們回想一下,通過過去與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我們其實已經贏得了豐厚的紅利了。
1 人民幣的地位提升
咱們都知道,只要有國際貿易,就離不開貨幣。
那么問題來了,各個國家都有不同貨幣,用誰的當交易貨幣呢?
美國利用二戰獲取的特殊地位,讓美元掛鉤黃金,最后成功把美元變成了國際貨幣。
后來雖然不掛鉤黃金了,但美元又通過錨定石油,繼續維持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讓自家的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好處可太多了。
比如,美國可以直接開動印鈔機,用紙就能從其他國家換來財富。
比如,美國可以把通脹灑向世界,讓全世界買單。
此外,美國還可以發動美元潮汐,讓美國在全世界割韭菜。
所以,不被美國收割的最好辦法,就是不用美國貨幣,用自己的貨幣結算。
但問題在于,你的貨幣別人不認啊!
別人拿了你的貨幣,要么是花不出去,要么是你突然貶值了,咋辦?
所以大家看來看去,最后只能用美元。
包括中國也是如此,很多對外貿易都是用美元結算的。
就算人民幣國際化提了十幾年了,也上線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但在2015年的時候,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累計交易額只有4808億人民幣,占全球貿易交易量的0.1%都不到。
可是到了2024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處理業務821.69萬筆,金額175.49萬億元。
這是啥概念?
相比2015年的4808億人民幣,翻了363倍!占到了全球跨境支付交易流量的12.85%!
說實話,人民幣國際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過去,是不可能想象的。
那么,是什么帶來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暴漲呢?
可能還是要感謝美國。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把俄羅斯踢出了Swift系統。
咱們都知道,俄烏戰爭后,美國將俄羅斯部分銀行排除在S wift支付系統之外,并對俄羅斯央行實施限制措施。
結果就是,俄羅斯所有美元結算的國際貿易支付渠道都被掐斷了。
這么玩,造成了兩個結果:
——世界各國看了,都產生了寒蟬效應。
俄羅斯這么大體量的國家,說踢出去就踢出去了,那未來有一天我如果不愿意被美國訛詐,美國把我也踢出去咋辦?
不行,太不安全了,趁著我還在 Swift里面的時候,我要先找個Plan B!作為備用支付方案!
——雖然向俄羅斯支付的渠道斷了,但世界各國對俄羅斯商品的需求卻并沒有消失。
俄羅斯被踢出 S wift,你猜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其實不是俄羅斯,而是俄羅斯的貿易國。
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是什么?
石油、天然氣、玉米、小麥、化肥、鎳、鈀、鋁等等,都是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有個特點,供需基本平衡。
要是突然你的供貨斷了,短時間你是很難在國際市場上找到足夠量的賣家的。
就算你找到了,也必然要花更大價錢。
所以,雖然俄羅斯被踢出了 S wift,但各國還是要買俄羅斯商品的。
既然 S wift不讓用,那就只能另找支付渠道了。
你看,兩個情況匯到一起,能滿足各國要求的,看來看去,也就中國的CIPS了。
本來大家可能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用CIPS的,但沒想到一用,真香!
不僅CIPS能夠向俄羅斯進行美元付款,而且俄羅斯還接受人民幣!
這就太好了,總算不用坑坑吃吃地費勁掙美元了!
只要給中國一帶一路多批幾個項目,人民幣不就來了嘛!
所以,世界各國開始紛紛接入CIPS,人民幣交易量暴增。
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債務置換。
我們都知道,現在國際上很多國家的財政非常困難,全靠借債維持。
那么,世界那么多國家,找誰借呢?
在過去,大部分國家都愿意借美元債務,因為美元的利率比較低。
但是后來呢?因為美聯儲暴力加息,造成了世界陷入美元荒!
一方面借貸沒那么容易了!另一方面借美元成本變高了,部分貸款的還款壓力變大了!
這其實就是美元潮汐收割發展中國家優質資產的傳統套路中的一環,在過去每次使用都是王炸。
不過,過去美國可以肆意這么玩,現在不行了,因為中國崛起了!
近年來,中國悄悄干了一些事情。
比如,與多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給這些國家提供人民幣,并且容許這些國家在人民幣離岸市場將人民幣置換為美元,然后拿著這些美元去歸還美元債務。
也就是相當于將這些國家美元債務置換成人民幣債務。
那么等他們還還債的時候,為了攢夠還債的人民幣,這些國家也必須綁定與中國的經貿往來。
那么人民幣的經貿往來,必然要通過CIPS。
目前,中國已經在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了31家人民幣清算行,并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協議總額超過4萬億元,是世界上最多的。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在Swift交易體系 中,把4萬億元交易額,撬到了CIPS。
可以說,正因為美國自己的作死,中國才不費吹灰之力,就極大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短短幾年取得如此成就,是“和平時期”怎么都不敢想的。
在“和平時期”,你要一點一點找人家談,一點一點建立信用,一點一點說服別人加入CIPS。
可是現在呢?
根本不用中國費勁,人家自己就找上來了!
如果不是貿易戰倒逼,哪會那么容易?
2 產業升級的助力
我們還記得,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激活拒絕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一切產品。
這一禁令,意味著美國對華科技戰的開始。
不得不說,當時的一紙禁令,給中國高科技產業帶來的堪稱滅頂之災.
就連華為開發布會,都要哽咽地說“我們沒有芯片了”。
為啥中國搞了這么多年芯片,還要被人卡脖子呢?
有人說芯片技術高,也有人說中國人不行。
但其實,當時的中國芯片落后,另有原因。
第一是市場。
比如英特爾CPU芯片和中國的龍芯,性能相差并沒有到天差地別的地步,龍芯基本可以滿足市面上大部分應用。
可在市場上呢?龍芯就是賣不動。
為啥?
因為英特爾和Windows有聯盟,很多軟件只能在英特爾CPU上才能運行。
所以用戶只能買英特爾芯片,這就是生態的威力。
龍芯哪怕造出來了,除了航天、軍工領域,也基本沒人買。
第二是資金。
芯片產業,是個投資巨大、收益周期也很長的產業。
中國之前不是沒搞過芯片產業,但因為芯片技術迭代極快,往往是等廠子建起來,產品也落伍了。
所以,在業界一直有“造不如買”的說法。
而且,國產芯片因為生態問題,所以市場寥寥。
既然沒市場,誰還會投資建廠呢?
沒有投資,那自然也別指望技術能迭代了。
第三是慣性。
說實話,現在的芯片,其實是性能過剩的,有誰能把芯片用到100%?
所以,市面上除了手機、平板等產品,大部分用普通制程芯片就行了。
這個領域,恰好是國產芯片已經突破的領域。
但就算成熟制程,國產芯片賣的也不好。
為啥?這里面有個行業慣性在里面。
比如你設計一款產品,用的是高通的芯片,你的所有測試、開發都是基于高通芯片所做的。
那么,你會閑著沒事把它換成國產芯片么?不會啊!
不僅要占用大量開發資源,而且誰知道換了國產芯片后可靠性會不會有啥問題?會不會影響自己產品的信譽?
所以,如果沒有外力逼一逼,根本不會有人主動換國產芯片。
這種市場慣性,是無論國家怎么宣傳、投資都改變不了。
可是,特朗普的關稅戰,直接給中國芯片產業送來了神助攻。
首先就是資金。
當芯片被卡脖子之后,芯片成為國家主導的投資熱門。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二期募資2000億元。
2024年5月,中國又成立了大基金三期,募資3440億元人民幣,重點投向設備、材料領域。
其次是市場需求。
過去國產芯片造出來了也沒市場,現在呢?
國外斷供,只能用國產芯片。
雖然適配過程很痛苦,但適配了之后,整個市場慣性就變成了國產芯片的了。
再想改回進口芯片,大家就又沒動力了。
而且,國產芯片性能夠用,價格還便宜,還不用擔心斷供,干嘛不換?
比亞迪的故事最有代表性。
2018年,比亞迪80%的IGBT芯片(電動車電控系統的中樞)依賴英飛凌。
美國打壓后采購成本飆升,倒逼比亞迪加速切換到國產方案。
如今,比亞迪自研的IGBT芯片不僅滿足自家300萬輛新能源車的需求,還以性價比優勢打入東南亞市場。
2023年出口量同比增長120%。
有了資金,有了市場需求,甚至都不用政府引導,芯片產業自己就會技術進步和迭代的。
所以,7年過去,中國芯片產業已經今非昔比了!
設計領域,華為海思、寒武紀等企業在AI加速芯片方面持續突破。
寒武紀的云端AI芯片已應用于國內多個數據中心。
長江存儲用三年時間完成從32層到232層3DNAND的技術跨越,直接把固態硬盤的價格打崩了。
中芯國際完成從28nm到14nm的跨越,甚至有傳言具備了7nm制程的生產能力(否則沒法解釋麒麟9000s是誰生產的)。
設備領域突破更具戰略意義。
北方華創的NMC612D刻蝕機進入中芯國際14nm產線,上海微電子的SSA800光刻機實現28nm制程工藝認證。
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成功自主研發出5nm刻蝕機。
還有原材料,國產光刻膠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不足5%漲到30%。
在芯片研發領域,華為海思開始使用國產EDA軟件來研發芯片,并成功推出出了兩款高端產品。
麒麟9000s將華為再次送上手機排行榜,昇騰910B性能已經超過英偉達A100。
據2024年的海關數據,中國出口芯片數量達到2981億顆,同比上漲11.3%。
出口金額也來到了1595億美元,增長16.9%。
ICInsights報告顯示,中國芯片自給率從2018年的15%,預計在2025年會達到50%。
這么龐大的市場份額,如果只靠商業競爭,基本沒希望做到,但戰爭幫中國做到了。
那么2025年,中國芯片產業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
3月26日至28日,全球規模最大的半導體“嘉年華”——SEMICON China 2025國際半導體展在上海舉行。
來自深圳的半導體設備新創企業新凱來,一出場就亮出王炸:
EPI(外延沉積)“峨眉山”、ETCH(蝕刻)“武夷山”、CVD(化學氣相沉積)“長白山”、PVD(物理氣相沉積)“普陀山”、ALD(原子層沉積)“阿里山”。
這一系列設備直接切入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領域。
顯然,新凱來是想做中國的阿斯麥。
更關鍵的是,新凱來的設備不僅制程先進,而且采取了多線并進的策略——
旨在構建完整的半導體設備生態鏈條,而非單一環節的突破。
這么牛的公司,是怎么冒出來的呢?
大家一查,發現這家公司原本是華為的,后來深圳國資委接手并注資成立。
既保留了華為技術積累,又通過國資介入規避了國際制裁風險。
這次新凱來的成功,顯然就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隨著國家對半導體設備自主化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AI智能駕駛等產業的算力需求正推動芯片裝備市場穩步增長。
以新凱來為代表的中國芯片產業,很有望抓住這一波紅利,最后和國家一起逆襲。
最終形成一個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從工藝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完整的芯片產業鏈。
說實話,如果正常按照市場邏輯按部就班地發展,恐怕再給中國20年時間,都發展不到這個程度。
但就是因為特朗普的科技戰,徹底斷了中國國內“造不如買”的美夢,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全民死磕芯片,最后在各個階層的共同努力下,才走到了如今坐二望一的地步。
這就是中國和美國打科技戰帶來的紅利。
下一步,隨著中國芯片產業的全面突破,憑著“干啥都能干出白菜價”的本事,該焦慮的恐怕就是美國人了。
3 外交的突圍
說實話,在民主黨當政期間,因為美歐之間價值觀的趨同,歐洲對中國的態度并不那么友好。
歐洲往往跟著美國的指揮棒,對中國采取意識形態領域的敵視態度。
就算中歐之間有經濟合作,也往往被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制造莫名其妙的障礙。
比如,本來華為的5G設備又便宜性能又好,可是歐洲總是覺得中國要害他們。
不僅簽好的協議要取消,就連裝好的設備也要自己拆掉。
比如,本來中歐投資協定都已經在2020年12月30日簽完了,但結果沒過多久,被歐洲議會給投票凍結了。
比如,明明中國電動車代表著汽車的發展方向,歐洲車企也和中國有不少的電動車合作。
但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硬是被加了高額關稅。
說白了,歐洲就是一幫好日子過膩了的落魄貴族。
只要日子還能過得下去,總是放不下自己那股傲慢勁,總是喜歡居高臨下對你指指點點,嫌棄這嫌棄那。
既然如此,那就讓特朗普教教他們做人吧!
我們看到,特朗普上臺后,一通王八拳,幾乎所有政策,都在跟歐洲對著干。
比如俄烏停戰問題。
這直接關系歐洲安全,歐洲其實是希望美國支持烏克蘭打下去的。
可是特朗普卻繞開了歐洲,直接和俄羅斯進行了談判,相當于剝奪了歐洲關于全球事務的話語權。
搞笑的是,特朗普的和談方案,還讓歐洲出錢出兵去維持烏克蘭的和平!
而且,一旦這些士兵遭遇襲擊,不觸發北約共同防御條款!
這不就是把歐洲人當冤大頭使么?歐洲非常惱火。
比如氣候問題。
2019年的時候,特朗普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引發了歐盟國家的強烈反應(氣候問題是白左政府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這次上臺之后,特朗普又說要大力發動石油工業,顯然是不打算搞環保了,歐洲人更是郁悶。
更關鍵的在于,特朗普直接干涉了歐洲的政治。
不僅讓萬斯在慕尼黑會議上把歐洲各國都罵了一通,而且還公開支持歐洲的右翼政黨。
顯然是要把民主黨的歐洲盟友逐一清算,引發了歐洲強烈不滿。
這一次,特朗普又給歐洲商品加了對等關稅。
不僅直接打擊了德國汽車工業,還嚴重威脅到法國葡萄酒、意大利奢侈品等傳統歐洲優勢產業的出口市場。
特朗普這種“盟友和敵人一起打”的玩法,這是要逼著歐洲造反啊!
果然,承受巨大壓力的歐洲,終于認清了現實,務實了一點點——
開始主動找中國接觸,中歐關系迅速回暖。
4月8日,拜登時期對美國言聽計從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親自給中國總理打來電話說好話。
此前,她還提到中歐之間有可能達成協議,還強調了深化貿易與投資關系的重要性。
顯然是暗示《中歐投資協定》要重啟了。
4月10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第三次訪問中國。
呼吁歐盟改變對華立場,希望保持并謀求擴大與中國的經貿關系。
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達成重要共識。
雙方將啟動以“最低進口價格”機制替代現行對華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以取代歐盟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方案。
如果協議達成,意味著中國車企能多賣錢,歐洲車企也死不掉了(如果不限價,比亞迪秦能用1萬歐元的秦plus把所有歐洲車企都干死),可謂雙贏。
4月10日,德國的三個新執政黨的聯盟文件上,也悄悄刪除了禁止華為設備的“華為條款”。
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華為參與德國市場的政策障礙,基本清除。
德國的政策,在歐洲往往有風向標的作用。
如果德國不限制了,其他歐洲國家大概率會跟上。
顯然,相比美國把歐洲徹底干死,歐洲人明智地選擇了和中國合作,共同對抗美國壓力。
說實話,歐洲人太傲慢了,如今卻選擇向中國低頭,真的很難得。
歐洲人的合作,如果沒有這場貿易戰,中國需要多少籌碼來換?需要耐心說服多少傲慢的歐洲人?需要打多少嘴仗?
現在呢?
中國死扛著打了一仗,不費吹灰之力,歐洲人就乖乖過來了!
一旦《中歐投資協定》解凍,歐洲這個巨大市場,就會徹底向中國敞開,為中國經濟發展再次增添新動能。
除了歐洲,日韓和東南亞的情況也差不多。
2025年3月22日,中日韓三國外長時隔16個月再度聚首日本東京,舉行第11次外長會議。
石破茂親自出席會議,顯然也是想推動中日韓自貿協議,來應對美國的沖擊。
4月6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也表態,馬來西亞將繼續拓展并強化與歐盟、亞洲、中東及非洲等主要貿易市場的聯系與合作。
緊接著,中國領導人就訪問了越、馬、柬三國,簽署了一大堆合作協議。
這意味著什么?
歐洲、中國、東亞、東南亞這個人口超過30億,經濟規模達到全世界80%的經濟體,正在努力團結在一起,共同抗衡美國!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群體中,有不少美國的小弟!
和美國小弟一起對抗美國這種情況,中國過去想都不敢想啊!
過去哪次不是中國1V多?雖然不落下風但終究心力交瘁。
但現在呢?輪到我們多V1了!
顯然,隨著特朗普的貿易戰,世界圈子正在急速變革。
過去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可能要讓渡于中國主導的新秩序了!
這種秩序變革,過去可能要等幾百年。
現在隨著特朗普的助攻,中國不需要付出多大籌碼,就可以輕松獲得!
這就是中國在這場貿易戰中獲取的最大紅利!
4 美國的后悔
說實話,這次中國吃到的紅利,讓中國自己也吃了一驚,也在促使中國的政策改變。
在過去,中國總是想著以和為貴,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這樣雖然最后往往能妥協,但總是要讓渡出很多利益。
但現在呢?既然談判要吃虧,死磕能得到紅利,那我還顧慮啥呢?
肯定大打特打啊!
不僅打的過程中紅利都吃不完,而且只要打贏了,就能獲得過去幾年幾十年都拿不到的紅利!
說實話,這對美國來說,很不妙。
過去,美國想怎么折騰,就這么折騰,因為美國算準了中國不喜歡糾紛,最后肯定要妥協。
但以后呢?
過去那個喜歡“講道理”的中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敢于和美國死磕的國家!
而且是帶著一票人一起和美國死磕!那美國還有什么好日子過?
不知道特朗普日后回想起中國的轉變是他一手送來的時候,會不會后悔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