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印揭示了它們滅絕前的棲息地。
我們通常把古代翼龍想象成恐龍時代純粹的空中巨人。
然而,令人興奮的新研究表明了一個不同的現實。這些宏偉的飛行爬行動物也很好地適應了地面生活。
多年前,古生物學家在不同地點發現了神秘的腳印化石。事實證明,現已滅絕的翼龍留下了這些足跡。
這些令人驚訝的發現表明,這些飛行的爬行動物很可能在1.6億年前經歷了一次“生態轉變”。
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3D建模技術重建了不同地點的腳印化石。
腳印揭示了它們滅絕前的棲息地。
“腳印為在自然環境中研究翼龍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它們不僅揭示了這些生物生活的地方和它們是如何移動的,而且還提供了它們在早已消失的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日常活動的線索,”該大學的首席作者和博士研究員羅伯特史密斯說。
最大的翼龍留下的足跡
翼龍與恐龍一起生活在中生代(約2.28億至6600萬年前),是最早進化出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
生態的轉變讓一些翼龍得以適應,并在陸地上度過了更多的時間。這些類群包括新神龍翼龍類(Neoazhdarchians)、梳頜翼龍類(Ctenochasmatoids)和準噶爾翼龍類(Dsungaripterids)。
“在研究翼龍時,足跡經常被忽視,但它們提供了大量關于這些生物如何移動、行為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信息。通過仔細檢查腳印,我們可以發現關于它們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東西,這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史密斯解釋說。
有趣的是,新神龍翼龍類的足跡突顯出,即使是最巨大的翼龍,如翼展10米(近33英尺)的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也不僅僅是空中生物。
在全球范圍內,沿海和內陸地區都有這一群體的足跡。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長腿巨人經常生活在地面上,與許多恐龍物種共享棲息地,直到恐龍時代結束。
另外兩組會飛的爬行動物
梳頜翼龍類的下顎又長又窄,上面布滿了許多細長的針狀牙齒。這些牙齒的數量和質地表明它們有專門的捕食策略。
這個群體似乎很好地適應了與沿海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活。這些生物可能利用它們特殊的牙齒來開采這些淺水生態系統中發現的食物資源,比如瀉湖。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足跡的豐富性表明,這些沿海翼龍在這些環境中比它們罕見的遺體所顯示的要常見得多。”
在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中,一些腳印與制造它們的翼龍化石骨架在同一巖層中被發現 —— 準噶爾翼龍類。
這些會飛的生物有強壯的四肢和下顎,沒有牙齒的彎曲喙用來撬開,大而圓的牙齒用來咬碎貝類和其他堅硬的食物。
“終于,在首次發現翼龍足跡88年后,我們現在確切地知道是誰創造了它們以及如何創造的,”來自萊斯特大學博物館研究學院的合著者大衛·昂溫總結道。
這項新研究增加了我們對這些神奇的中生代生物的了解。
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