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漫長歲月里,海洋曾是巨型掠食者的天下。
魚龍類(ichthyosaurs)以流線身形在碧波中疾馳,形似鱷類的海鱷目(thalattosuchians)利齒森然,而短頸蛇頸龍類(pliosaurids)憑借巨顎稱霸一方。這些頂級掠食者統治著遠古海洋生態鏈的頂端,卻在中白堊世突遭滅頂之災,從化石記錄中神秘消失。取代它們的,是滄龍(mosasaurs)、長頸蛇頸龍(plesiosaurs)與多樣化鯊魚構成的新一代海洋霸主。這場劇變背后的推手,近期終于浮出水面。
海洋生態大洗牌
比利時列日大學Valentin Fischer團隊在即將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大會上發布的研究指出,這場大滅絕的導火索是海洋缺氧事件與劇烈的氣候波動。研究聚焦約9390萬年前的森諾曼期-土侖期過渡階段,該時期被視作"過去5.41億年間最炎熱的區間"。
當時,二氧化碳濃度飆升至白堊紀峰值,海洋硫、鐵等營養元素平衡被打破。極端高溫、大面積海洋缺氧、高濃度二氧化碳與營養失衡形成"死亡組合",導致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并引發生態系統重構。研究者認為,這種環境壓力觸發了海洋食物網的重大重組,舊日霸主因此退場,新興掠食者乘勢崛起。
跨維度數據分析
這項研究包括對數百種海洋爬行動物譜系的全面分析。
該團隊研究了進化關系,并編制了最大的2D和3D海洋爬行動物數據集。
通過這種廣泛的分析,他們確定了這些滅絕是如何展開的,并影響了白堊紀海洋爬行動物的捕食能力。
Fischer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們的分析表明,森諾曼-圖倫過渡期與滅絕率的上升有關,這些滅絕以逐步的方式不成比例地針對一些大型快速捕食者群體。”
Fischer博士強調了食肉能力轉變的一個關鍵證據:海洋爬行動物在塞諾曼尼亞-圖爾尼亞過渡時期前后顱骨形狀的顯著差異。
這些改變的頭骨形態直接影響了它們捕獵和消耗獵物的能力。這導致了“明顯的咬合力”。
古代海洋巨人的統治不是以一聲巨響結束的,而是以一種轉變結束的。這種劇烈的環境劇變為白堊紀晚期標志性的海洋掠食者鋪平了道路。
啟示與終結
盡管滄龍等新生代掠食者接管了晚白堊世海洋,但它們的統治在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戛然而止。
這項研究不僅解開了遠古海洋霸主更替之謎,更揭示了地球環境巨變推動生命演化的深層機制。正如研究者所言:"這場過渡期塑造了晚白堊世獨特而短暫的食物網結構,展現出生態系統對環境壓力的動態響應。"
這項新研究提供了對地球力量如何導致重大進化轉變的見解。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