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想到
家里那張不起眼的照片
竟然會出現在高校的課堂上
吳秋堅,當過民辦老師,但沒有讀過大學。
3月28日,81歲的他被大學請到全國性研討會上發言,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光明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報道。
去年暑假,他在讀大三的孫子,在老師和家傳編輯部的指導下,整理了家庭照片,以及兩岸親人來往的信件,上了展覽、入了書籍。專家們對他家的故事很感興趣,認為非常有價值,因此他被邀請作為家長代表發言。
老人來自廣東鄉下,據說他為了這次發言,苦練普通話,雖然只有頭尾比較標準,但我仍然聽懂了。
在他發言的時候,他家老太太抱著不到一歲的孫子,在展覽區觀看他家的展覽和視頻。
這張照片,經由媒體傳播,一夜而廣為天下知,僅新華網上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0萬!
這一切,緣于一個夢想。
去年,我在澳洲墨爾本維州國立圖書館看到一戶華人移民家庭的百年影像展,登時心里一動。
去年6月1日,家傳編輯部上線了家傳APP,希望每個家庭都能用這個工具,將自己的照片數字化上傳云端,并根據平臺提示完成照片標注。
但事務龐雜,家傳APP的運營不算核心工作,并未在編輯部受到太多支持。
而中國每年有1000萬以上老人去世,這意味著每年有500萬套以上的家庭圖片丟失了歷史信息,淪為廢紙。
曾經有一位七旬山東老農給我發微信說「那個時候有些事,荒唐的程度,現在年輕人都無法相信,1958年人餓死后埋到地里,到晚上又被人扒出來吃掉,你敢信嗎?可是這就是事實啊,再過多少年以后沒有證據,誰也不相信了!」
后來他告訴我,此人就是他鄰居姐姐的丈夫。我教他在微信收藏里用語音輸入筆記,慢慢寫,不管多少都是一段歷史記錄。大約半年后,他果然給我發來近萬字的微信筆記。雖然不甚條理,但不妨礙它是一份很有價值的歷史見證。
事實上,我們都是時間的產物、歷史的見證人,也許我們沒有機會創造歷史,但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承受者。
因此,當廣州華商學院文學院領導去年來考察時,我提出了一個設想:發動學生,讓學生參與圖片信息的搶救,當學生畢業時,學校不僅能還家長一個合格的畢業生,還能還家庭一部家傳!
但學校顯然志不止此,他們提出,高校文科專業現在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如能將這個項目編入教學序列,則可通過項目建設,全鏈條打通課程改革、學生實訓、成果沉淀等三個關口,形成閉環。
基于之前與南湖學院合作家風研究院的經驗和教訓,我建議建設嶺南家風文化數據庫,以項目帶動漢語言文學專業全面轉型數字人文。
這并非異想天開。北大、哈佛和臺灣中研院三家機構,通過十幾年時間的努力,將歷代中國人物傳記資料「圈」進了自己的數據庫CBDB,成為華文世界最大的數字人文數據庫。
相應地,浙江大學也「圈」了家譜、四庫等文獻??梢哉f,有實力的高校正在垂直類人文數據庫跑馬圈地、沉淀為數字資產。并結合AI技術,與通用語言大模型相抗衡。
這一幕,頗似互聯網時代,大門戶與垂直類網站的競爭。
但我覺得,古典文獻的數據庫建設當然很重要,但師生能夠參與的環節不多。而生產一手內容、沉淀數據庫的方式,則既有獨特價值,更可以訓練學生的工作能力。
「做難而正確的事」,校方最終采納了我的建議,并做了大幅優化,最后的結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想。
當1200名學生拿出1200余套家庭相冊、1000余座宗祠資料時,我們四年多時間300余部家傳的成果,相形見絀!
乘勝而追,寒假里,又讓1200名同學作了本社區(村)百年首富演變史,結果再次驚艷!
3月28日,當數字人文教育與家風文化傳承研討會召開時,展覽和整理的書籍,震驚了來賓。
這應該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家庭圖片展了吧。
不經意間,我們創造了歷史。
當天,國際中文教育南方聯盟授予廣州華商學院家風家傳研究基地牌匾。
暨南大學原校長、華商學院校長胡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沒想到文學院這個最「古老」的專業,竟然在數字化時代跑到了所有專業的最前面!
當天,入選展覽的部分學生家長被邀請參展。對于家長而言,這是代際和解的契機、是孩子成長的標志。當學校通過項目讓學生「看見」了自己身后的家庭時,家風文化的傳承就已經完成。
正如一位在會上發言的吳同學所言,她第一次采訪祖父,險些落荒而逃。但在家傳編輯部老師的幫助下打開局面后,她才發現那個不起眼的老頭,與她一樣,也曾有自己的青春和意氣風發,也曾有自己的夢想和喜怒哀樂。
當其他同學聽說她竟然采訪到了自己的爺爺時,竟投來羨慕的目光:你好厲害哦。
可孫輩能與爺爺對話,這難道不是本應如此嗎?
也因此可見,現在的代際關系疏離到何種程度!
我們曾經說歐美家人之間缺乏親情,而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親情。
可看看現在的孩子,還能說得出這種話嗎?
我本來只是想讓學生搶救一下自己的家庭記憶,卻沒想到,搶救了他們的祖孫親情!
父親積攢了一生的照片,總不能扔了吧?家傳APP是一款專業的家庭照片整理平臺,可永久保存,全家共同維護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整理了1200部家庭相冊,發現旺族多出自讀書人、紳士、企業家、地主,少數平民子弟則通過讀書、從軍、創業改變命運。
家史即國史,現代國家鼓勵學生先講家史、次學國史,汲取智慧、經驗、教訓,節節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如果沒有記憶,家就是一句空話。
講述我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延續文明和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為什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如果沒有家庭記憶,家就是一句空話。這個任務,只能我們自己來完成: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