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航空航天開源組織“Army Recognition”網站報道,由中航工業沈陽所研制的殲-35隱身艦載戰斗機,已于3月下旬在航母“福建”艦上成功完成了首次電磁彈射起飛。倘若此事得到官方證實,意味著中國海軍及海軍航空兵,將邁入一個全新時代。
鑒于“Army Recognition”網站提到了“3月下旬”,表明這次電磁彈射起飛應該是在“福建”艦第七次海試期間進行的。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3月下旬,“福建”艦正在渤海灣內開展第七次海試,當時曾經頻繁地進行過高航速測試,在衛星照上留下了多道極為清晰的航跡。從衛星照片上看,“福建”艦在海上進行了多次往返直線航行,還進行了大S型急轉彎等劇烈機動。
“福建”艦第七次海試的海試區域面積也有所擴大,當時就有外界媒體認為該艦或已完成了艦載機彈射作業測試。如今隨著相關報道的流出,說明“福建”艦成功進行了艦機融合測試。
大型航空母艦的往返直線高速航行,主要是為了通過“順風-逆風”航行,讓艦載機起降更加高效。在逆風高速航行時,甲板風更加猛烈,艦載機的起飛效率會更高。在順風航行情況下,艦載機可以借著風勢,更加安全快速的在航母飛行甲板上降落。
“福建”艦是我國第一艘安裝電磁彈射與攔阻系統的超級航母,相較于傳統的蒸汽彈射與攔阻系統,電磁彈射和攔阻系統具備壽命長、體積小、維護簡單、整體故障率低、彈射與攔阻效率高等優勢。
尤其是在進行彈射作業時,電磁彈射器可以根據不同重量和類型的艦載機調整相應的彈射功率,可極大地節省能源消耗,同樣也非常適合彈射較輕的無人機??v觀全球,美國海軍率先在福特級航母上安裝了電磁彈射與攔阻系統,我國則緊隨其后,甚至更有創新,不僅在大型航母“福建”艦上應用了電磁彈射系統,還將其移植到了076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艦上,實現了在兩棲攻擊艦上應用電磁彈射的全球首創。
美國海軍“福特”級航母上的電磁彈射與攔阻系統,曾曝出過一系列問題。包括可靠性不足、重量體積超標、電磁干擾嚴重、不能隔離維修、往復車方向移動、儲能系統振動發熱等。特別是可靠性不足,讓美海軍頗為頭疼。
根據美國防部作戰試驗鑒定局發布的“福特”號航母2017年財年試驗鑒定報告,截至當年6月,“福特”號通過電磁彈射器陸上試驗估算的關鍵故障間周期僅為455次,遠低于目標值的4166次。按照此可靠性指標,意味著其電磁彈射器完成4天高強度飛行(24小時作業)的概率僅為9%,完成一天持續飛行(12小時作業)的概率為70%。
要想使“福特”號的彈射裝置在1天內無故障持續作業的概率達到90%,就需要將關鍵故障間周期提升至1600次。所以在這以后,美國海軍會同多家承包商試圖徹底解決此事。
蘭德公司曾在此前的研究報告中表示,“福特”級裝有4部電磁彈射器,維護要求比蒸汽彈射器低很多,但可靠性還未達標。如果可靠性達到預期水平的話,那么4部彈射器對福特級的出動率指標來說是過剩的,從設計層面上看完全可以改為3部電磁彈射器。
“Army Recognition”網站還把我國航母“福建”艦跟美國“福特”級航母做對比,認為雖然“福建”艦排水量只有8萬多噸,電磁彈射器也只有三個,但由于是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驅動的。在造價、綜合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要明顯強于美國“福特”級航母電磁彈射器中壓交流綜合電力系統?!案L亍奔壓侥傅闹袎航涣骶C合電力系統面臨更多挑戰,美國人當年未曾預料到的是,將交流電轉換為高頻電源時,需要先轉換為直流,再進一步轉換為高頻,這無疑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
隨著殲-35艦載機的成功彈射起飛,標志著“福建”艦的電磁彈射與攔阻系統已經邁過了最為重要的一關,接下來的一切將會水到渠成?!案=ā迸灥某晒﹄姶艔椛洌瑯酥局袊侥讣夹g已躋身世界第一梯隊,“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對比將要大變樣了”,中國海軍遠洋作戰能力也將發生質的提升。未來,隨著004型核動力航母的亮相,中國海軍將真正具備全球作戰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