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假期,你出門旅行了嗎?有人早早排滿行程,坐等假期;有人選擇宅家獨處,享受悠閑時光;還有人則是在走與不走間徘徊——這背后,正是當代人“既渴望出發又受困于現實因素”的矛盾。其實,還有第三種解法:機票盲盒。
當下火熱的盲盒經濟蔓延至旅游領域,機票盲盒憑借“低價+開盲盒”的新鮮玩法,迅速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方式。不同于早期“純隨機”的粗放模式,如今升級后的產品更顯人性化:不僅能選擇可出行時段,部分平臺還允許篩選目的地范圍,甚至提供改簽權益。這些改進直擊痛點——怕時間對不上?怕抽到不想去的地方?現在都有了應對方案。而隨著產品不斷優化,消費者的關注點也悄然改變:當基礎功能不再是障礙,大家開始認真掂量“機票盲盒到底值不值得開”。
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值?“我覺得它很便宜”“我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有選擇困難癥”……與常規機票相比,機票盲盒利用價格錨定效應和盲盒未知性,精準抓住了年輕人“低成本嘗鮮”和“反向旅游”的心理,航司通過限時營銷、社交平臺爆款案例的傳播,讓人產生“低價撿漏”的錯覺,仿佛心儀目的地就在下一個盲盒中。
為什么有的人覺得不值?“我總是抽不到心儀的機票”“‘紅眼航班’太折磨人”“除去機票外的隱形消費太多了”……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信息不對稱,航司掌握冷門航線、剩余座位的完整數據,而消費者對目的地、航班時間甚至隱形消費一無所知。大多數購買機票盲盒的消費者往往被低價撿漏和未知驚喜所吸引,看似“超值”的盲盒,本質是航司將低需求產品打包成概率游戲,消費者實則在為自己的信息盲區買單。
在時間信息不對稱、航線價值信息不對稱、隱性成本信息不對稱、概率規則信息不對稱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航司比買家掌握了更多的關鍵信息。正是這種信息權利的不對等,催生了消費者的策略進化——當平臺將概率游戲變成驚喜盲盒時,年輕人正用行為博弈的邏輯重構規則。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雖無法掌握后臺算法,卻能通過社交平臺信息共享,逐漸破解定價規則,打破信息差壟斷;航司則可以在用戶的不斷反饋中改進優化,最大程度地提高閑置座位的利用率,以低成本方式提升收益并增加用戶黏性。當雙方在透明規則下博弈時,消費者用數據分析爭取實惠,航司靠靈活銷售盤活資源,雙方各取所需,又何嘗不是一種雙贏?
在面對“機票盲盒”這道選擇題時,相信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答題思路:能接受航班時間不確定、可能有隱藏費用的人,低價就是最大吸引力;但行程安排要求嚴格的產品,則更適合預算有限、喜歡新鮮感的“冒險派”——用一點風險換低價機會。說到底,這不是數學題,而是心態題:就看你是愿意花錢買確定,還是愿意博一個驚喜?(作者:呂婧玨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