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主人公都是985畢業生,一位接到錄取通知書那年,他是家鄉的驕傲;等他畢業回到縣城月薪5千時,他成了親戚朋友茶余飯后的"反面教材"。
另一位,她當了騙過所有人的騙子,卻收獲了滿大街的艷羨目光,在家鄉成了盡人皆知的成功典型。
都是高材生,為何命運如此不同?他們的人生軌跡背后,折射出了當下中國年輕群體怎樣的生存困境?
讓我們先走進小A的故事。
2019年夏天,小A拖著行李箱從上海某985高校畢業,回家鄉皖北小城。
騎著電動車的父親來車站接他,車頭的LED燈在暮色里晃出細碎的光斑。父親的背影比記憶中佝僂了許多,原來是前段時間突發腦溢血,現在尚未完全康復。
回到家里,聊起家常,小A才知道為了給父親治病,家里的積蓄已經耗盡。
小A聽罷,原本計劃到北京找工作的念頭就此打住。
隨后,他進了縣里中學當了一名老師,月薪5000元。
上周,初中的班長組織同學聚會。當年沒考上高中的阿浩已經是裝修公司老板,開著新買的奔馳;總在課堂上睡覺的莉莉,在娘家資助下盤了兩家化妝品店。
輪到小A介紹近況時,火鍋的熱氣模糊了他的鏡片:"我在縣中學當老師,月薪5000..."
散場后莉莉拉著他自拍,美顏相機里她的鉆石手鏈閃得刺眼:"你當年可是我們班考得最好的,怎么反而回來啦?"
手機屏幕映出小A洗得發白的帆布包,他突然想起大四那年在陸家嘴實習,看著寫字樓玻璃幕墻里自己挺括的白襯衫,曾以為那就是未來的模樣。
如今……
接下來我們走近小B。
小B也是985畢業生,大學期間一心想考研,這時卻因為家里為給哥哥結婚造成了經濟窘迫。
小B為了掙錢,就一邊準備考研一邊打工。
雖然小B打工之外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學習,在公車上看書看到心悸,半夜在走廊背書到凌晨2點,只睡4個鐘頭就起床背單詞。
但畢竟人的經歷是有限的,這種半工半讀的狀態和很多全心投入來備考的來對壘,結果可想而知——小B考研沒有成功!
面對家鄉親友的期待,她無法接受失敗,怎么辦?
一籌莫展之后迎來了柳暗花明——小B頭腦里冒出一個“妙招”。
接下來,她用顫抖的手將這個“妙招”“成功”落地。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做PS,"小B回憶道,"在被窩里對著教程學了兩個晚上:去除水印,修飾印章,模仿校長的筆跡,編造寄語——我的手顫抖得厲害。"
原來她偽造了一個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而且還是超牛學校——浙江大學的。
為了圓謊,她還編造了一個虛擬的"導師":學術泰斗,再過幾年就要退休,她通過努力和上進獲得了他的認可。
回家后,小B又重新成為家里的焦點。
瞅見"通知書"后,媽媽一晚上接通了十幾個親戚朋友的電話,嘴角止不住地上揚,謙遜又自豪;爸爸悶聲喝茶,眼睛里也有小小的、驕傲的閃光。
第二天,整條街都知道小B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真厲害!真風光!
頂著名校研究生的光環,小B在當地一所私立高中找了份工作,并對校方謊稱自己是"延遲入學"。
"最諷刺的是,我在學校反而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學生們都以我為榜樣,說要像我一樣考上名校。"小B說,"表面光鮮,內心卻是無盡的恐懼和自責。"
“我想回上海再努力一年,真正實現自己的謊言,可是——我沒有錢!”
于是小B繼續活在她親手編織的謊言中……
而小A在縣中教了三年書后,被提拔為年級組長。
他開始帶領一個小團隊,策劃了縣里第一個學生創新實驗室。
有一天,一個高三學生給他寫了一封信:"老師,是您讓我相信,即使在小縣城,也可以有大夢想。"
那一刻,小A忽然明白,價值不在于地點,而在于你為這個地方帶來了什么。
去年,北京一所重點中學邀請他去當特聘教師,開出了三倍的薪水。小A考慮了很久,最終婉拒了。
不是因為害怕大城市的競爭,而是發現自己在這個小縣城,正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小B的壓力卻越來越大。
她一邊享受著種種美好,一邊內心充滿了煎熬和憤恨。她恨自己,恨家人,恨世界,為什么當初要偽造學歷?
最終,小B決定去杭州"讀研",實際上是找了一份普通的文員工作。她報了研究生輔導班,認真復習了一年,最終真的考上了研究生。
"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小B說,"不是因為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研究生,而是因為我終于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了。"
小A小B的故事講完了,這兩個故事背后,你是不是覺得折射出了當下中國社會的三個現實:
第一,社會評價體系太單一了。
為什么小A回縣城會被視為"失敗"?為什么小B要編造謊言維持"成功"形象?
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社會評價體系過于單一。
地點(一線城市優于縣城)、收入(越高越好)、職位(體制內優于民企)——這些簡單粗暴的標準,忽視了個人價值實現的多樣性。
第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嚴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5倍。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人才單向流動:從農村到縣城,從縣城到大城市。
選擇回到縣城的高材生,往往被視為"逆流而動",甚至被質疑"是不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
第三,年輕人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壓力。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這些年輕人,不僅要面對就業壓力,還要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期望。
當一個年輕人從小被寄予厚望,考上名校后更是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因為無法承受失敗而走向極端。
最后,我想說,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小A選擇了接受平凡,在小地方創造價值;小B經歷了謊言的痛苦,最終選擇了直面過去,重新出發。
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不再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而是為了內心的聲音而行。
這大概就是成長的意義吧——不是外在光環的獲取,而是內心自由的實現。
最后想請問下各位:是回故鄉還是留遠方?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你覺得大學生畢業后哪種選擇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