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黃河水通過慶陽市市區應急水源工程兩級本站流入管道末端董志塬水廠
圖片
環縣揚黃工程供水管線
鹽環定揚黃工程是我國最大的人畜飲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農村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三省區共用工程和各省區專用工程。其中,甘肅專用工程全部在慶陽境內。
黃河水在環縣甜水堡水庫蓄積,經洪德鎮張南灣水庫、環縣縣城,一路向南,奔向慶城縣芡子溝水庫,最后通過提水工程“流上”董志塬,全程直線距離300多公里。
經過30多年的分期建設和配套完善,甘肅專用工程形成了縱貫慶陽南北的生命水脈,黃河母親的“乳汁”一路翻山越嶺、艱難跋涉,哺育了數十萬慶陽兒女,譜寫了一曲水利事業激越高亢的華章,鑄造了一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碑。
圖片
圖片
2011年10月18日,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主管線全線通水剪彩儀式
缺水而苦
慶陽市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干旱少雨。慶陽最缺水的地方也主要集中在以環縣為代表的北三縣。《環縣志》就有“山童水劣,世罕漁樵,風高土燥,秋早春遲”的記載。
據統計,1957年至1987年間,環縣不同程度受災。其中,春旱19年、伏旱20年、秋旱15年,兩季連旱17年、三季連旱7年。1986年秋到1987年,甚至出現了六季連旱。
干旱最嚴重的時候,溝河斷流,塘壩干涸,井泉水位下降,造成人畜缺水、山上少草、田里斷苗。水,成為當地人最大的焦慮和渴盼。
在1996年黃河水抵達甜水堡之前,環縣人窮盡一切辦法“取水”。
圖片
慶城縣芡子溝水庫
——收集天上水?環縣十年九旱,氣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遇到連季干旱,水窖收不到水的情況時有發生。
——凈化地表水?環縣地表水有限不說,而且礦化度和含氟量很高,水質苦澀,被稱為苦咸水,大多數危害性極高的礦物質元素凈化不掉,長期飲用對人體危害極大。
——開發地下水?位于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環縣,平均海拔超1500米,深層機井淺則三五百米、深則上千米,開發難度非常大,且量少質差。
水比油貴,在環縣成為不爭的事實;渴盼甜水,成為幾代環縣人的夙愿。
嘗遍各種“取水”辦法后,當地政府和群眾越來越希望可以從外部引入一支水源,徹底根除缺水難題。
20世紀70年代初,寧夏銀南地區提出為鹽池縣引黃河水的設想,并于1974年開始工程規劃。甘肅省聞訊后立即派人協商,請求同時為相鄰的環縣引水。
圖片
揚黃提質改造項目新建泵站效果圖
1978年,甘寧兩省區成立了鹽環工程聯合設計組,向原水電部上報了規劃報告。隨后,陜西省也提出了同時給定邊縣引水的意見。
1986年,原計委正式批準實施“陜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受益范圍為鹽池、同心、環縣、定邊。這項以人畜飲水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名蜚三省、譽載中外,后入選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名錄。
1987年,甘肅專用工程開始前期規劃;1991年10月,省政府對工程總體規劃作出批復。因財力有限,決定率先實施一期工程,計劃建成29千米輸水干渠和甜水灌區工程,解決環縣甜水鎮人畜飲水及地方工業用水問題。
1992年7月30日,這是一個載入慶陽水利史冊的日子。這一天,陜甘寧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開工典禮在環縣甜水堡舉行,工程從規劃階段轉入建設實施階段,幾代人盼水的夙愿變成現實。
圖片
圖片
白鷺在揚黃甜水堡水庫上空翱翔
引水而甜
工程雖然上馬,但考驗重重。
環縣雨量稀少,氣候干燥,環境惡劣,全年多為大風天氣,黃沙刮起,遮天蔽日,給施工帶來極大考驗。
據慶陽市鹽環定揚黃工程建設管理局的老同志回憶,當時工地臨時工房常常被刮掉屋頂。工人們臉變黑了、眼睛被風沙打紅了、嘴唇手背皴裂了,還經常迎著風沙施工。
由于黃土高原濕陷性黃土地質和環縣北部土壤含沙量高,在輸水干渠隧洞工程建設中,地質復雜,險象環生,遇到堅硬的巖石,風鎬、風鉆、煤電鉆、鑿石機等機械要全部用上,打不下就放炮,炮一轟就坍塌。就這樣,邊坍塌,邊清理,邊支撐,一路向前推進。
圖片
甜水堡水庫
除了土質,隧洞頂部還漏水。這些水,大多是腐蝕性很強的地下水,流到草上,草被蝕壞,濺到皮膚上,奇癢難忍,隊員們得經常穿著雨衣雨鞋施工。
冬天洞內洞外溫差30多攝氏度,洞內作業一身汗,出到洞外一身寒。
面對這樣的艱苦條件,工人們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奮力鏖戰。經過努力,1996年5月,黃河水通到了慶陽最北部的甜水鎮,飽經干旱、風沙、氟水之苦的人們終于喝上了甘甜的黃河水,干涸的大地得到了久違的滋養。通水時,群眾個個喜笑顏開,爭相在渠邊放鞭炮慶賀。
2002年,歷時10年的甘肅專用工程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遙望黃河數百里,不知何時到我家”的祈愿變成“星燈石火三千日,涓涓清流過家門”的美好現實。
甜水人吃上了甘甜的黃河水,但甜水鎮以南的地方仍遭受著缺水的煎熬。
2009年7月,揚黃續建工程開建,自北而南繼續引水,并在環縣縣城附近的洪德鎮同步建設庫容70萬立方米的張南灣水庫,新一輪引水工程全面鋪開。
這一次,各項工程同時啟動,挖掘機、裝載機、吊車、碾壓機等各種機械設備布設全線,工程隊更是加班加點,全力推進工程建設。據統計,先后有29家施工企業參與了工程建設。
圖片
位于環縣洪德鎮的揚黃張南灣水庫
“百里調黃河,甘露潤環州。”2010年底,揚黃續建工程74公里主管線全線貫通,2011年7月張南灣水庫建成蓄水,2012年7月開始向環縣縣城供水,環縣縣城10萬多人徹底告別了缺水的歷史。
2015年11月,揚黃續建工程3條支管線建成通水到各鄉鎮,環縣依托揚黃工程實施的農村安全飲水配套項目也陸續完成,開始供水。至此,揚黃工程在環縣的受益范圍已擴大延伸至16個鄉鎮86個行政村,受益人口達22.5萬人。
黃河水引到環縣后,縣城兩邊山上綠植多了,居民家里不再特意去存水,以草羊為代表的各種種植養殖產業爭相發展了起來,環縣中部的煤炭開發等也受此“滋潤”而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圖片
環縣甜水堡黃河水灌區
興水而富
慶陽市境內擁有豐富的油煤氣資源。建設配套的煤炭加工企業和石油煉化企業需要大量的工業用水,但慶陽境內缺乏有效的大型河流,在農業發展和工業開發上都受制于水資源限制。同時,缺水也限制了慶陽城市發展和經濟提速。
據慶陽市水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地人均水資源保有量為287.43立方米,僅為甘肅省的四分之一、全國的八分之一,屬于極度缺水地區。
在解決環縣缺水問題的同時,慶陽市將揚黃續建工程的富余水量繼續向南引,啟動了揚黃向慶城縣延伸工程,并在慶城縣縣城附近的蓮池村建設了一座注入式抗旱應急小型水庫——芡子溝水庫。
圖片
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中,工人在給揚黃工程管道加防膨脹墊層。
此項工程于2012年開工建設。經過6年時間,陸續建成了日處理1.3萬立方米的凈化水廠、庫容319萬立方米的芡子溝水庫和張南灣水庫至慶城縣城的105公里輸水管道。2018年11月,黃河水通到慶城縣,慶城12萬群眾正式用上了黃河水。
針對慶陽市區水源單一、水質差的實際,基于揚黃工程的慶陽市市區應急水源工程又提上議事日程。項目設計從慶城芡子溝水庫取水,經2級泵站提上董志塬,沿56公里管道將黃河水輸送到慶陽市區——西峰區。
2019年11月,慶陽市區應急水源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在統籌調度和各方面努力下,2021年11月工程完成主體建設任務并一次成功試通水至驛馬出水池。2022年6月,正式通水至慶陽市區董志塬水廠,向驛馬蓄水池注水3萬立方米,向董志塬水廠注水2000立方米,實現了全線聯合運行調水。
圖片
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中,起重機架設管道
據了解,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計向驛馬調蓄水池調水7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驛熊供水區6萬多人的飲水困難。同時,因巴家咀水庫除險加固,市區用水告急,去年向慶陽市區應急供水103萬立方米,慶陽市民真正用上了甘甜的黃河水,創造了水往高處走、高原出平湖的人間奇跡。
“揚黃工程作為慶陽市唯一外調水源工程,是慶陽有史以來最大的引水工程,飽含著黨和國家對慶陽人民的深情厚意,凝結著組織者、規劃者、建設者的智慧與心血,熔鑄著幾代水利人的不懈奮斗,是從根本上紓解慶陽老區人民用水困難的偉大設計和生動實踐。”慶陽市揚黃續建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黃一文介紹。
經過數十年分期分段建設,工程已建成了甘寧分水口到慶陽市區256公里主管線、129公里鄉鎮支管線和7000公里進村入戶管網,形成主保環縣、慶城,輻射慶陽市區的縱向骨干水網,目前年調水量超過1600萬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89.3萬人。
圖片
環縣甜水堡揚黃灌區渠道
治水而美
時下,走進甜水堡水庫,寬闊的水面上,麻鴨三五成群,有的梳理羽毛,有的互相嬉鬧。最令人矚目的要數水庫邊一只只優雅如仙子的白鷺。它們或單腳佇立,身姿挺拔,靜靜地凝視著水面;或振翅高飛,身姿輕盈地穿梭在如鏡的水面上空,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甜水堡水庫是揚黃工程在慶陽“升華”的結晶。“揚黃甘肅專用工程不是一次整體規劃建設。幾十年長藤結瓜式漸次延伸,各段工程不同程度存在調蓄能力不夠、輸水能力不足、運行系統不匹配、分配水量利用不充分的問題。”黃一文介紹,為更好配套完善好這一“生命水脈”,慶陽市委、市政府籌資10多億元,啟動實施了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和揚黃提質改造項目。
圖片
揚黃甘肅專用工程一期工程輸水管道
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設計在甜水堡修建總庫容915萬立方米調蓄水庫一座,布設輸水隧洞26.48公里,從水庫輸水至山城接續建工程2號消能工。2020年11月開工建設,2023年8月水庫建成開始蓄水,隧洞即將全線貫通投入運行。
隨著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和揚黃提質改造項目的建設實施,使工程的總調蓄能力達到1480萬立方米,一期骨干工程由5級泵站減少為1級泵站,揚程降低125米,輸水能力由1.8立方米每秒提升為2.91立方米每秒,實現上游與共用工程匹配運行、下游全年運行供水,徹底解決一期骨干工程和慶城延伸供水工程輸水能力不足的瓶頸問題,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水來了,生態美了,環境好了,產業發展也開始乘風而起。
圖片
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引水管線
多年來,環縣山城鄉薛塬村群眾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自從甘甜的黃河水引村入戶后,村里開始搭建大棚,配套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起現代寒旱設施農業產業。
最近,村民李玉峰家的瓜苗長勢正旺,他每天忙著除草、澆水。“以前人吃水都是問題,沒想到現在還能用水澆田,發展特色產業。”李玉峰說。
據了解,今年薛塬村搭建小拱棚52座、溫棚7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
薛塬村并非個例。隨著黃河水的持續滋養,慶陽市環縣、慶城縣、西峰區多地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日趨向好、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數字經濟活力迸發,為中國式現代化慶陽實踐寫下生動注腳。
來源/甘肅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