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甘肅省蘭州市出發的中阿快線4月30日將第1萬個標準集裝箱運抵阿富汗北部口岸海拉頓,當地舉行慶祝儀式。 新華社發
70年前,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會議,形成了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為推動南南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70年來,在萬隆精神的指引下,亞非國家聯合自強,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日益成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重溫萬隆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為了探尋振興全球南方、完善全球治理的時代路徑。
樹立起南方國家合作的里程碑
萬隆會議是亞非地區第一次在沒有前殖民國家參與的情況下召開的討論亞非人民利益的國際會議,也是非西方國家第一次以集體身份在國際舞臺上發聲。在萬隆會議上,亞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闡發了非西方的基本立場,發出了打破結構性壓迫、爭取獨立發展權的共同呼聲,樹立起南方國家團結合作的里程碑。萬隆會議提出的“我們曾為自由而戰,現在要為發展而團結”的口號,凝結成南方國家的情感認同與政治自覺。
亞非國家高度團結、命運與共,依托的是共通的歷史記憶與政治經濟基礎。20世紀50年代初,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新獨立的國家雖擺脫了殖民統治,但“獨立”并不意味著“自主”,其中大多數國家仍被束縛在從舊殖民體系延續而來的高度不平等的國際分工結構中,工業體系殘缺、對外依附嚴重、基礎設施落后,發展之路困難重重。與此同時,這些國家還面臨著卷入兩極意識形態對抗漩渦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醞釀新的國際合作方式,試圖擺脫冷戰思維,在更廣闊的亞非范圍中推動新獨立的國家團結起來,萬隆會議應運而生。
萬隆會議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高光時刻。作為重要參與者,中國展現出積極的外交姿態,提出求同存異的理念,有效彌合了各方分歧,使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了以《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為代表的共識性成果。宣言明確提出主權平等、互不干涉內政、不使用集體防御、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不以侵略相威脅、用和平方法解決爭端、促進相互利益與合作等十項原則,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從“強權支配”向“共識驅動”轉變。這些原則如今也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為國際社會所遵循和認可。
通過萬隆會議,中國的和平外交理念走向世界。中國在與印度、印尼等國的互動中,展現出超越陣營的合作姿態,塑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實踐范式,為冷戰形勢下亞非國家的發展開辟了獨立空間。這些團結起來的亞非國家既不試圖構建一個意識形態聯盟,也不謀求建立新的政治集團,而是以多元發展、平等互利的原則對沖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邏輯。自此,以亞非國家為代表的南方國家以獨立自主的姿態登上了世界舞臺,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全球南方卓然壯大的萬隆基因
70年過去了,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如果說萬隆會議是南方國家的集體自覺,那么全球南方的卓然壯大,則意味著在經濟全球化中廣大南方國家自身價值地位得到歷史性躍升。全球南方國家人口的全球占比為86%,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超過四成,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八成。從過去強調獨立自主,到今天聚焦發展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權利的保障,一個更具力量的全球南方正在形成,并以更具能動性的方式參與全球規則的塑造。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強勁,各國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國際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仍然存在,全球治理赤字、發展失衡、文明對立等問題層出不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帶來嚴峻挑戰,個別國家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那些在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處于邊緣地位的經濟體仍在承受著不公正治理體系所帶來的發展困局。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全球南方國家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弘揚萬隆精神,不僅是對歷史正義的堅守,更是對現實困局的回應,激勵著全球南方國家進一步團結合作、聯合自強。
第一,強調主權平等與自主發展,是全球南方崛起的核心理念。萬隆會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之一,就是確立了不干涉內政、尊重主權、平等協商等原則。這種以尊重國家自主性為基礎的國際交往理念,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反抗干涉、追求發展的思想源泉。如今,無論是非洲聯盟推動的《2063年議程》,還是拉美國家對地區一體化的探索,都繼承了萬隆精神中“發展自主性高于援助依賴”的核心立場。
第二,從求同存異到共商共建共享,體現出全球南方新的治理邏輯。在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的理念曾為文化、宗教、制度各異的國家奠定合作基礎。如今,全球南方國家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將發展置于國際議程的中心位置,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政策協調與項目合作,體現出了更強的協同治理能力。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例,它不僅帶來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也搭建多邊協商、共贏發展的平臺。這一倡議與越南“兩廊一圈”戰略計劃等多國的發展戰略和合作規劃成功對接,推動形成一大批可視化成果,促進了全球南方的共同繁榮。
第三,從反殖反帝的集體抗爭到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建設,是全球南方參與建構國際秩序的重要路徑。萬隆精神強調和平共處,為南方國家在冷戰時期爭取話語權和政治空間提供了思想基礎。在當今多邊主義遭遇挑戰、全球治理失序的背景下,從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談判,到堅持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再到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全球南方國家正積極參與構建更加包容、公正、平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推動者,而這正是萬隆精神在新時代的深化與升華。
弘揚萬隆精神的中國力量
作為萬隆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堅持弘揚萬隆精神,深化同全球南方國家的團結合作。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致力于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努力推動全球南方成為維護和平的穩定力量、開放發展的中堅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設力量、文明互鑒的促進力量。
中國助力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南方國家帶來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項目,加速了相關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在東非,亞吉鐵路將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港口相連;在印尼,越來越多的人乘坐雅萬高鐵去萬隆度假或返鄉……“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布局顯著改善了全球南方國家的交通狀況,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家與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能力,打破了這些國家以往僅靠出口原材料來換取工業制成品的單向依附關系,提升了發展的自主性,為推進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積極開辟團結合作的新平臺。中國不僅帶來基礎設施意義上的“路”和“橋”,還搭建了更多不依賴舊有不公正治理體系的合作網絡,為全球南方國家合作“修路建橋”。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不附加政治條件的融資選擇;總部位于中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是首個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創立并主導的多邊開發機構,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融資打開了新通道,成長為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新興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中國還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聯合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等,在技術轉讓、產業對接、綠色能源等諸多領域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切實幫助,推動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
中國為提升全球南方話語權鼓與呼。舊有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很多議題設置往往隱含發達國家利益偏好,選擇性忽視全球南方國家的正當權益。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在一系列非傳統議題上共同唱響“南方聲音”、展現“南方擔當”,力求突破全球議題設置中的西方中心主義,不斷提升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比如,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主張必須考慮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歷史責任與發展階段的差異,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數字技術問題上,中國倡導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和金磚國家數字經濟伙伴關系等,助力完善發展中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全球南方國家一道共同反對數字霸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萬隆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將繼續攜手全球南方國家勇毅前行,共同實現振興夢想,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開創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馬嘉鴻,系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