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十三屆青年規劃師演講比賽于2025年4月27日下午成功舉辦。本次演講比賽獲得了業內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來自五湖四海的33位青年才俊齊聚一堂,他們帶著對城市規劃的無限熱愛與憧憬,用智慧和激情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本文字數:10112字
閱讀時間:34分鐘
05/04
Youth Day
第十三屆青年規劃師演講比賽
本次比賽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陳陽、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李云擔任主持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保軍、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蔡震,對本次演講比賽進行了點評指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秘書長曲長虹宣布演講比賽結果;楊保軍、蔡震為獲獎選手頒發證書。
info
主持人
陳陽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規劃一所所長
李云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規劃系主任
info
演講風采掠影
01
爆火出圈,“爾濱”規劃人都嘎哈了?
趙興東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以雪博會的雪為切入點,訴說造雪場地規劃的特點與難點,講述冰雪規劃的探索途徑和個人心路歷程。以此展現“爾濱”規劃人在城市發展轉型的背景下,肩負歷史使命,探索資源保護利用與旅游產業升級的包容關系,不斷創新突破,持久助力城市再度復興。最后演講者以推介官的身份,敘說“爾濱”不只有冰雪,還有很多名字,東方小巴黎、萬國建筑博物城、全國避暑休閑勝地、世界音樂之城、中國啤酒之都……最重要的是,這座冰冷的北方城市還住著一群熱情洋溢的人,歡迎大家來哈爾濱!
02
南西小院100天社區共創實踐
懷露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
演講者分享了與南西小院的24戶居民在100天里開展社區改造的故事。從一根晾衣繩入手解決居民最日常的矛盾,讓居民從質疑轉為了信任;又用一方鮮花院點亮居民對家園的熱愛,在共建中找回鄰里間的溫情。經過100天的社區共創改造,不僅解決了居民最實際的需求,讓小院透進陽光、開出鮮花,也讓青年規劃師找到了設計的精度、人民城市的溫度。
03
好文旅是規劃出來的嗎
譚玲心
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演講者以提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演講故事。文旅是圖紙和指標就能定義的”產品“嗎?這個問題可能困擾過每個規劃從業者,而這種思維本身正在將文旅動態發展的“可能性”限定成套路化的“標準答案”。如果轉化視角,以使用者的身份去體驗,就會發現驚艷人的巧思是生長在規劃之外的。于是乎,我們知道要讓文旅像一條河一樣流淌,用理性分析去刻畫不確定,由此,河流將與途經的土壤植被互相滋養,形成“自然生長”的有靈魂有溫度的場所。而這個過程絕非規劃自己的力量可及,需要每一個對土地和文化有感情、有想法的人參與進來。
04
規劃普拉斯
余亦奇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
演講者面向當前的規劃形勢,從三個方面提出規劃行業的破局之道。規劃行業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行業的生命力在于主動擁抱變革,規劃也需要像手機、汽車、芯片一樣,進行產品的迭代升級。破局之道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規劃算力,規劃師要會算賬、會做資源嫁接,發揮規劃金融工具的作用,既要能幫城市建設省錢,也要能幫城市發展賺錢。二是強化決策輔助,規劃師要敢于向決策者科學的說不,用數據和案例體現規劃分析、判斷和謀劃的價值,做決策者的智囊而不是畫圖匠。三是增加用戶粘性,規劃師要學會生活,通過自己的感受,去發現城市空間的新需求和新場景,才能真正把紙上的藍圖變成人間的煙火。
05
規劃師小賈的里程跋涉
賈怡鑫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分享了自己從規劃師小賈到賈工的規劃里程跋涉。隨著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規劃項目類型的快速轉變給青年規劃師帶來了全新挑戰——如何統籌各專業力量開展城市更新?如何在效率與公平間尋找平衡?如何尊重在地生態,激活居民內生力量?從“圖紙上的戰略家”到“巷子里的協調者”,規劃師在項目尺度的跨越中不斷轉變著身份,但始終是社會公平的底線守護者、綜合價值的創新實踐者和多元利益的理性協調者。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規劃師應牢記自己的初心,在宏大敘事和個體命運間自由穿行,把握時代脈搏,變中求進。
06
陽光里的涅槃——
一場“自主更新”的城市煥新實驗
連宇鋒
晉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演講者聚焦福建晉江東環小區30年變遷,展現中國縣域城市在土地產權與城市更新中的獨特探索。九十年代初,村集體與機關單位合資建設商住小區,隨著時間推移,該小區暴露多重矛盾:無法落戶、缺乏學區配套;預制板樓結構缺陷存在安全隱患;停車場與電梯等設施缺失。盡管地處全市租金最高商圈,改造卻陷入困局——機場限高36米使容積率無法提升,地產蕭條更讓傳統"拆遷-出讓"模式失效。最終,在各級政府、村集體、全體業主的努力下,實現了業主出資為主的自主更新,重新建造“陽光里小區”。當土地產權、利益主體、空間約束多重交織時,城市更新既需要制度創新的勇氣,更離不開基層治理智慧的破局。
07
以規劃之筆 繪屯墾戍邊新卷
張景奇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演講者以“以規劃之筆 繪屯墾戍邊新卷”為主題,闡述新時代規劃人在邊疆發展中的責任與使命。回顧了兵團人從“軍墾第一犁”到數字化時代的奮斗歷程,強調國土空間規劃對邊疆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全文圍繞三大核心展開:一是戰略格局之“勢”;二是資源利用之“度”;三是生態修復之“道”。演講最后呼吁以敬畏自然、創新突破和赤子情懷,續寫兵團精神,為子孫后代繪就“塞外江南”的邊疆新畫卷,彰顯兵團規劃人守護山河、賦能未來的使命擔當。
08
“統一”還是“多樣”——
給八廓古城936座民居制菜單
廖冠男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
演講者首先介紹了八廓街的典型人群與風貌基礎,結合針對八廓古城民居建筑開展的風貌規劃工作,進一步思考風貌整治中“統一”與“多樣”的權衡。通過提煉八廓古城所特有的藏式特征要素、遵循八廓古城所特有的形制等級要求,來回應風貌規劃中“統一”的呼聲;通過給民居大院挨個“拍證件照”、提供“遞進式的建筑樣式菜單”,來保證風貌規劃中“多樣”的需求。分享的既是風貌規劃中“統一”與“多樣”的故事,也是一個青年規劃師感悟“藏風”與“人情”的故事。
09
從青銅時代邁向星辰大海:
規劃學科的多重變奏
張藝帥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演講者將城鄉規劃理念及學科的發展比作一部交響史詩。青銅時代的序曲奠定了生存與秩序的空間基因;古典時期的前奏融入哲思與理性的營城理念;工業紀元的主旋推動了城市文明的蝶變,而“城市病”等變奏也催生了對區域協同與空間治理的關注。新時期的規劃教育應從傳統技藝轉向“元能力”的培養;規劃師應從靜態的“藍圖式工匠”轉型為動態的“時空哲學家”;規劃學科應在新技術與生態、人文關懷間追尋正確的價值判斷,其核心使命則在于提供與之匹配的空間要素供給。回溯千年,把握城市規劃的“變與不變”;面對未來、擁抱變化、堅守價值,規劃學科將以“新質生產力”之姿續寫星辰大海的新篇章!
10
最食人間煙火色
丁瑩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分享了自己作為社區設計師的故事。當社區設計師團隊踏入鴉湖村那片“白紙”般的空地時,他們沒帶藍圖,卻揣著一口袋“煙火魔法”。沒有揮毫潑墨的豪氣,反而玩起了“氣球傳聲筒”——孩子們畫個圓圈是花壇,老人涂個三角是長椅,稚嫩的涂鴉成了社區活力的密碼。他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為社區居民探路,把坑洼的路面填平,為小朋友們變出大魚海棠般的童趣通廊。建成那天,小廣場成了大型“拆盲盒”現場:孩子們追著系滿氣球的籃球架奔跑,老榕樹下飄著粵劇唱段。在“秒出百圖”的AI時代,設計師們偏偏要做“慢燉師”。他們用“吐槽大會”當調料,拿“開放日”當砂鍋,把冷冰冰的社區更新熬成了咕嘟冒泡的廣式老火湯。這些帶著溫度的設計,算法可編不出那份“煙火氣”。
11
選擇——在山水洲城的大舞臺上
起舞、起跳、起飛
蔣舒
長沙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以“選擇”為主題,分享從“畫圖匠”成長為一名有信仰的“規劃師”從熱愛-成長-堅守的歷程:熱愛,職業的滿足感讓其“熱愛上自己的選擇”。成長,負責長沙蘇托垸重點片區規劃時,面對濕地、交通、功能的復雜矛盾,帶領團隊平衡技術、利益與現,最終多方認可。堅守,面對行業變革,不同于有人躺平或考編,選擇擁抱行業變革,以“解碼者”身份參與城市未來;選擇豐富視野,深入社區與鄉村,用腳步丈量土地;選擇擔當使命,依托長勘院75年積淀,傳承規劃使命。 “選擇即信仰,堅守即答案”,希望在長沙山水洲城大舞臺上起舞、起跳、起飛。
12
滇池沿岸歷史村落的“死與生”
劉亞舟
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以滇池沿岸村落的存續發展為脈絡,聚焦生態保護與歷史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平衡。滇池沿岸村落在2008年“四退三還”工程后面臨存亡危機。海晏村通過十余年探索實現破局:以系統保護技術推動政策修訂,推動“文化-生態-振興”三位一體發展,完成從漁村到省級名村的身份蛻變。通過技術培訓、規劃管控、多方協同實施,形成“村民參與、城鄉共謀”的振興模式,實現經濟生態雙贏。通過觀念革新、政策保障和技術護航,歷史村落既能守護鄉愁記憶,又能激活發展動能,為世界呈現“山水為墨、文化為筆”的云南旅居新圖景。
13
小力生花,讓社區培育長出枝芽
——當城市規劃走出辦公室
連旭
北規院弘都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分享了參與北京社區韌性城市規劃的親身經歷。一次雨天調研,她目睹社區工作者應對各種瑣碎問題的忙碌,意識到基層治理的復雜。當規劃團隊引導居民共同商討改造方案時,居民們從“不了解規劃”到積極獻策,微小卻切實的改變在對話中萌芽。團隊將居民意見轉化為“社區脆弱點&資源點地圖”和活動指南,成為后續治理的“契約”與接力棒。城市規劃不僅是宏大藍圖,更是由無數微小力量匯聚而成。當規劃者走出辦公室,成為組織者與協調者,讓居民真正參與決策,社區的培育便能生根發芽,最終織就人民城市的溫暖圖景。
14
破霧者說
郭畫兒
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名規劃師的初心和基因。還是初三學生的她在動車內寫下了人生第一份“兒童車廂規劃方案”,如今成為城市規劃師的她,面臨著法規迷宮、跨界難題、AI沖擊構筑起重重迷霧,她該如何破局?面對青年公寓策劃任務,沒有大數據支撐的她選擇"創造數據":偽裝應屆畢業生,帶著母親實地丈量十余個公寓,將那些帶著體溫的發現凝結成30頁產品指南。這場破霧之旅揭示,規劃思維不僅是在遵循技術規范,更是來源于對社會需求的敬畏;創新不是拋棄專業,而是立足本真擁抱變化。當迷霧成為行業常態,或許答案就藏在那個在動車車廂里認真"多管閑事"的初心之中。
15
白塔之下,去留之間
張馨蕊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以2024年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片區的騰退為背景,展開了一場關于城市發展中“新與舊”“去與留”的深刻對話。青年規劃師重返故里,面對鄰居們"祖宅情結""安置憂慮""補償質疑"等復雜情緒,以規劃視角幫助鄰居解讀騰退背后的規劃愿景,闡釋白塔寺片區作為老北京歷史文化展示窗口的定位,展示永定河畔安置社區生態與配套優勢……然而現實困境依然存在:補償款難抵城區房價、老人難離故土、祖宅情感維系等矛盾,最終形成前院后院騰退、中院留守的折中退租方案。這場“去留之間”的抉擇,不僅關乎空間重構,更是一場關于老城情結的延續、人文關懷的實踐。去留之間,助力古都的新生。
16
社區畫像:連接個體與規劃者的橋梁
張逸群
南京工業大學
演講者引入“社區畫像”的概念,通過融合時空行為大數據和人口、消費等社會經濟屬性數據,構建一個動態、多維的社區圖景,從而連接微觀個體與宏觀規劃。通過數據融合處理、個體認知標注和空間聚合洞察,社區畫像能夠精準識別社區核心特征,還能幫助我們動態解讀社區的演化機制、人群聚集模式和發展驅動力,并應用于社區更新與治理,通過對比分析和診斷差距,制定更精準的干預策略。社區畫像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連接個體真實生活與規劃藍圖的橋梁,將冰冷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社區故事,增強規劃師與居民的共情,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未來。
17
上海高密度城區公共空間更新中的創新實踐
——以南京路東拓項目為例
金旖旎
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分享了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提質更新的故事。2019年,國家商委指定上海南京東路兩條步行街進行提質更新。作為全國步行街改造示范樣板,此次東拓更新在一年時間從城市設計到施工開街。從設計和管理上,對傳統街道更新設計模式上做出了較大突破。首先,1個突破任務書的謀劃——將“東拓”進行到底,策規一體,由被動設計到主動謀劃。其次,搭建了1個高效更新工作平臺,在極短時間內多專業協同,多主體協同,同時通過公共參與,促成了上海第一個基層治理品牌“零距離家園”工程實體化的落實。另外,項目落成后整理出了1個全過程評估及更新體系,實踐與科研相結合,形成公共空間“LEED”標準,促進可持續更新,通過經驗總結為更新體系,讓高密度復雜環境下的城市中心街區有了可復制的成功更新樣板。
18
守護歲月華章,編織城市安全網
李波茵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聚焦城市更新中的消防安全挑戰與創新實踐。以南京小西湖片區為例,該區域因年代久遠淪為老舊棚戶區,面臨房屋耐火等級低、街道狹窄、消防設施乏等安全隱患。南京市借城市更新契機,出臺有關技術指南,通過“微型綜合管廊”建設、消防管網升級、防火分區劃分、微型消防站設立等創新舉措,將傳統風貌保護與現代消防技術結合,破解改造難題,使小西湖煥發新生。《既有建筑改造防火技術標準》正在編制,這將為全國老舊建筑消防改造提供科學依據,以技術織就城市安全網,守護歷史文化遺產與居民安寧。小西湖的成功轉型,不僅是城市更新的典范,更彰顯了守護歲月華章與生命安全的雙重使命。
19
山城的巷,山城的家
陳璐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分享了山城巷的建設故事。山城巷位于重慶市渝中母城的核心地帶,源于明清,建于陡崖,俯瞰長江對望南岸,是重慶山地筑城的典型范例。2018年,重慶市啟動了山城巷傳統風貌區的保護更新項目,歷經三年打磨,規劃團隊按照“織補”“修復”“縫合”三個步驟,顯現了山地街區的原型,呈現了山城記憶的原貌,再現了山城生活的活力,將曾經的破舊老街變成了新晉文化地標,不斷吸引著新老重慶人回流、回歸,為山城巷的生長提供可持續的動力。山城巷因其出彩、出圈兒的更新效果被自然資源部推薦為國土空間規劃優秀城市更新案例,演講人作為全程參與更新的青年規劃師,抒發了對此經歷的所感所想。
20
打破“刻板印象”:新時期深圳旅游發展思考
馬詩夢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認為深圳近年來的形象將“進取”的一面展示得比較充分,松弛感不足,可以通過發展旅游來平衡深圳的城市形象。她強調要在經濟成功的基礎上發展旅游,將優勢產業與成熟的城市建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底與資源,突破傳統“景區—城市”二元分隔,實現“城市即景區、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她認為深圳具備五方面核心特質,一是改革開放的對外窗口;二是面向未來的創新高地;三是青春活力的幸福家園;四是山海連城的大都會;五是世界級灣區的中心。強調圍繞核心特質打造產品、建設項目、開展城市營銷和提高服務水平是快速旅游出圈的路徑。最后,她祝愿深圳早日建設成為“既進取,又松弛”的世界級目的地城市。
21
給規劃以時間
孫姍姍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從出入行時想“親眼見證筆下的線條變成街道,圖上的符號化作高樓”的初心談起,以自己長期跟蹤臨港新片區的規劃實施為例,講述了規劃理想在時代變局下如何實現的困惑。接著,她通過上海歷版總規的編制歷程與上海迪士尼落地生根兩個故事,闡述了要給規劃以時間。規劃理想的實現,不僅是天際線的生長,而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積淀、產業活力的激發、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好的規劃需要幾代規劃師的努力與堅守,洞察行業百態、統籌多元主體、關注實施政策、適時妥協修正……規劃不是速成的藍圖,而是與時間共舞的“生長藝術”!
22
老滿城,新生活!
彭麗君
烏魯木齊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分享了烏魯木齊老城保護的故事。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一座融合自然壯美與多元文化的城市。演講者以烏魯木齊老滿城為起點,沿著“歷史積淀-文化換新-社區共融-使命傳承”的脈絡,探索邊疆城市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的共生之道。講述青年規劃師以文脈為魂、創新為翼,守護歷史,激活城市,時刻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既保護老城街巷肌理,又植入現代生活場景,讓多民族共居的溫情故事與團結初心,如天山腳下扎根歷史的石榴,籽粒緊抱,枝繁葉茂,細繪“幸福實景”,共建美好“疆”來。
23
中山郎的夏天:我在鄉村保護大遺址
琚經緯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演講者分享了中山古城遺址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故事。中山古城,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都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卻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沉寂。2024年的夏天,一位25歲的青年學子沿著兩千多年前的青銅規劃圖“兆域圖”的線索,踏上河北省平山縣的田野之路。從東靈山到滹沱河,他以“中山郎”的身份開展獨立實踐,實地勘察遺址、訪談村民,既構建考古數據平臺、提出概念規劃方案,也為中山古城“直播帶貨”,助力大遺址保護與鄉村振興。古城未語,青年先行。這是一次跨越兩千年的對話,也是一位青年規劃師寫在大地上的答卷。
24
新時代規劃師的秘密武器
何業成
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演講者提出基于AI+規劃精心打造的四大秘密武器:一號規劃瀏覽器,整合了海量行業知識,構建了強大的城市規劃知識圖譜。通過圖文檢索和實時聯網搜索,能夠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同時可以對長篇文本進行總結和提煉,并進行推理與預測。二號圖像生成器,擁有三種主要形態,分別是場景生成、模型生成和視頻生成,能夠為規劃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視覺支持。三號仿真模擬器,以仿真模擬為基礎,通過設定不同參數模擬居民的日常行為,預測未來設施的使用變化,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從數據層面驗證城市發展策略的有效性。四號智能優化器,實現規劃方案的全流程智能迭代,包括前期調研、定位研判,到中期概念推演、方案設計,再到后期的運營謀劃。
25
長安三萬里,明月照古今
——數字影像驅動的城市擬態環境建構與規劃響應
蘭文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演講者分享了數字長安的故事。電影《長安三萬里》用48萬幀動畫重構了一座有溫度的長安城。這座數字長安的震撼之處,不在于其精確復現了108坊的棋盤格局,而在于它讓每個觀眾穿越古今,在太液池畔聽李白擊筑,在樂游原上隨高適策馬,在胡商云集的西市觸摸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文明。這種“擬態環境”的建構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規劃命題:城市的靈魂在于其空間的敘事能力。唐代長安的規劃智慧,體現在用朱雀大街的軸線構建天地秩序,用里坊制度編織市井生活網絡,用佛塔道觀營造天際韻律。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始終以包容的姿態,讓西域商隊與中原士子共享街巷,讓胡旋舞與霓裳曲共奏華章。這種“空間即劇場”的營造理念,正是當代城市規劃最應繼承的遺產。
26
讓歷史照進未來,以新質生產力
開啟歷史文化遺產的青春敘事
常江
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演講者展開了一場關于“讓歷史照進未來”的深情敘事。他手中的游戲不僅是文化產業的革新,更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古老遺存的數字化重生。在杭州新登古城的復興中,用無人機丈量老街的紋理,以AI修復斑駁的城門,將坊間傳說與城池格局編織成一本“數字記憶冊”。那里有宛若蓮花的城池、形似襟帶的山水,也有煙火氣的市井與堅固的城墻。良渚遺址中的AR畫卷、VR祭祀儀式,在他筆下化作可觸摸的文明脈搏。他堅信,歷史不應沉睡于展柜,而應成為新時代中青年追逐的文化符號。以新質生產力為墨,以遺產為紙,他以規劃師的匠心與詩人的情懷,讓古老中國的回響,成為這個時代最動人的追隨。
27
讓未來的深圳更有海洋藍
——Make Shenzhen Deepblue
殷萌清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
演講者以充滿想象力的筆觸,勾勒出2050年深圳與海洋共生的未來圖景。生態智慧構筑“會呼吸”的深圳灣,紅樹林與牡蠣礁形成活體堤壩,凈化水質、固岸護堤;藍色硅谷崛起,無人貨輪、海底智算中心和深海可燃冰開采彰顯深圳科技力量;海洋饋贈融入煙火日常,共享游艇、AR魚市和深海咖啡館讓生活與海洋緊密相連。以“從背海發展到向海圖強”為脈絡,致敬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戰略遠見,呼吁青年規劃師以創新精神共同書寫海洋城市的未來篇章,讓深圳的海洋藍成為時代標志。“蛇口開山炮的轟鳴猶在耳旁,海洋的音浪已澎湃登場!”Let’s Make Shenzhen Deepblue!,點燃全場對蔚藍未來的無限憧憬。
28
為城市把脈問診,讓美好如約而至
呂仁瑋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演講者作為一名城市的“體檢醫生”,在深入社區調研時發現有些社區公園雖然設施齊備,但入口處幾公分高差卻讓許多老年人望而卻步;一些小區出入口坡道本應方便通行卻在雪天一次次上演“溜冰圓舞曲”……這些“小事”讓她對城市體檢醫生的職責和使命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及時將居民訴求轉譯落位到具體空間、制定評價標準確定問題治理優先級、策劃“讓愛無礙”“暢騎沈陽”“點亮回家路”等“小切口”專項行動,她和團隊解決了一件件百姓的急難愁盼,這些變化令她欣慰。她希望以體檢為紐帶,讓美好如約而至。
29
為創新“煥”空間:
新質生產力導向的城市更新
伍楊乾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演講者分享了新質生產力導向下的城市更新的故事。城市更新如何才能真正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我們呼吁要跳出傳統“提品質”的思維,認識到關鍵在于轉向“創新培育”——即通過城市更新,精心構建一個能夠支撐高風險研發、促進知識交流、保障設施協同的復雜創新生態系統。這需要更主動地去營造能促進知識融合與深度協作的創新沃土。其核心思路是:先通過多維度精準“診斷”,把脈區域創新特質與瓶頸;再“催化”選定最具潛力的主攻方向;最后綜合運用空間改造、功能植入、網絡構建乃至制度對接等多元手段,“量體裁衣”般地賦能環境。武漢老工業園蝶變AI高地的故事,生動印證了這種“培育”模式的實效。
30
回家的征途
熊瀟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演講者分享了步行環境優化與提升的故事。全球每年27萬行人死于街道交通事故,步行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演講者以祖孫放學途中的真實遭遇為引,故事以小見大,突出了目前街道步行中普遍存在的擠、占、亂三大問題。標準化公交設施擠占人行空間暴露設計適配困境;變電箱與共享單車侵占通道折射市政統籌失效;高差臺階與人車混行凸顯歷史規劃缺陷。人行權益被忽視導致回家路途沖突頻發。對此,她提出“讓、疏、順”的改造策略,將行人權益置于空間設計核心回應民生痛點。 她作為一名即將踏入職業的青年規劃師,肩負營造美好家園的使命,立志在未來營造美好的人居環境,展現青年規劃者的專業擔當。
31
規跟到底,落地生花
楊浪
醴陵市規劃設計院
演講者作為一名鄉村規劃師,駐守在湖南醴陵隆興坳村。初入村莊,方言障礙與村民質疑如兩座大山:“人來了,村沒變!”她選擇做移山“愚公”,背上行囊駐村規劃。白天采菊曬艾、走村入戶;夜晚開“板凳會”,記“民生賬本”,將建房修路、田溝整治等瑣碎訴求化為規劃注腳,終從“外鄉人”蛻變為“村里人”。產業上,打造艾草全產業鏈,發展皇菊茶、生態茶園與紅色旅游。村年增收百萬,游客超15萬,白芽茶獲國際金獎。規劃的意義,藏在茶園晨霧、祠堂青磚與村民笑容里。每寸土地的故事,都是我們與鄉親共織的溫暖。山不動,人可移!執規劃之筆,護鄉愁記憶;循振興之路,讓鄉村落地生花。頂峰相見,步履不停!
32
從技術正確到人間值得——
一名95后規劃師的職業成長體驗
陳碧菲
南昌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演講者分享了自己作為規劃師的職業成長體驗。初入職場的她將規范奉為圭臬,用數據模型丈量城市,但面對的是微信記錄里400次“修改”“調整”的拉鋸戰,是敲擊冰冷用地代碼時的困惑,更是城中村老奶奶對一棵樹的叩問所引發的思考。她開始漸漸反思,作為95后規劃師,成長于技術狂奔與人文覺醒的夾縫中,所肩負的使命不再是“畫最標準的圖紙”,而是在技術敘事邏輯中,分析方案背后的訴求與規律;是擺脫技術正確的宏大敘事,關心身邊的一草一木和真正的人間煙火。
33
洶涌的流量
汪書成
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
演講者分享了流量時代下哈爾濱文旅發展的故事。流量浪潮奔涌而至,哈爾濱文旅借勢而起,以流量激活冰雪經濟,綻放出耀眼光芒。反觀規劃設計行業,卻在流量時代陷入“寒冬”,行業價值蒙塵,唱衰之音四起。究其根源,是傳統宣傳困于熟人“繭房”,難以破圈。規劃師們當以開放之姿,向多元媒體借流量,汲取宣傳智慧;以創新之舉,打造靈活傳播路徑、新穎呈現形式與扎實內容內核,讓規劃設計成果借流量“破繭成蝶”。未來,規劃院有望化身流量 IP,聚合各方力量,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成為社會發展的“智囊引擎”。讓規劃師們擁抱流量,以久久為功之志,讓規劃設計在流量時代熠熠生輝,為行業開辟通往希望的新通途。
info
總結點評
楊保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楊保軍理事長表示,今年的演講比賽時間縮短,相較于之前難度加大,對演講選手們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強調演講比賽的核心是“演講”,而不是學術交流、方案匯報,需要緊貼主題、輸出觀點以及具有記憶點的“金句”。而在短時間內輸出大量內容最取巧的方式就是“講故事”,用一個故事來講天地大道理,用一個故事來講理性哲思,用一個故事來講述人間溫情。希望青年規劃師對稿子熟練度、PPT的展現形式、自信程度、流暢度等方面有所提高。期待青年規劃師們能以良好的心態、“堅守”的執著、人間的溫情來為規劃行業帶來新篇章。
蔡震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 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蔡震總工程師表示,青年規劃師們的思維方式、視野、視角以及思想深度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一場成功的規劃演講比賽應該具備五個特點:表現的豐度、講述的溫度、規劃師的氣度、思想的深度、新穎的角度。他鼓勵規劃師們再接再厲,以正能量的表現形式,給大家帶來更精彩的、讓人深思的表現。
info
賽果榮耀揭榜
曲長虹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秘書長
曲長虹副秘書長對33位演講者所呈現的一場關于城市規劃的知識與智慧盛宴表達感謝與鼓勵,隨后宣讀獲獎名單。
獲獎名單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25年度青年規劃師演講比賽
△最佳表現獎獲獎選手與評委合影
△優勝獎獲獎選手與評委合影
供稿單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會議 | 聚焦“創新發展與包容城市”,2025年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規劃師年會成功舉辦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會議 | 聚焦“社區友好,青年有為”,2024年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規劃師年會成功舉辦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動態 | 暢談“風景城市與魅力發展”,2023年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規劃師年會暨青年規劃師演講比賽成功舉辦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