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贊賞!
作者:毅品文團隊毅叔,歡迎轉發!
最近,南亞次大陸的空氣似乎又一次彌漫著緊張的味道。一則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據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在召集了一場高級別軍事與安全會議后,向印軍方下達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指示——“放手去干”。
這并非簡單的授權,而更像是在當前復雜地緣政治背景下,印度高層決策層向軍方投出的一個“信任票”或者說“綠燈”。會議陣容堪稱豪華:國防參謀長、海陸空三軍參謀長、國防部長、國安顧問……幾乎囊括了印度最核心的安全大腦。他們在戒備森嚴的會議室里究竟討論了什么?雖然官方通稿語焉不詳,但會后流傳出的信息卻異常清晰且帶有戰略性。
有“消息人士”迅速對外透露,莫迪總理在會上表達了對“恐怖主義”采取“毀滅性打擊”的決心,并將如何、何時、何地采取行動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前線的軍事指揮官。這與過去相對謹慎、需要層層報批的決策模式相比,無疑是一個重大轉變。
意圖,或許不止于“放手”本身
值得玩味的是,這種高度敏感的會議內容,竟然能在如此短時間內被“泄露”出來。這并非印度保密工作出了紕漏,而更像是新德里刻意為之的一種“戰略溝通”。它不是說給印度民眾聽的,更重要的聽眾,是遠在邊境線另一側的巴基斯坦,以及關注地區局勢的國際社會。
這種“奉旨泄密”的背后,是新德里試圖在不開啟大規模沖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施加壓力。此前,印度在水資源問題上做文章,但似乎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可能讓印度決策層意識到,僅僅依靠經濟或水利手段,難以讓巴基斯坦在關鍵問題上做出實質性讓步。
因此,“放手去干”的命令,與其說是一個立即開戰的按鈕,不如說是印度將軍事選項擺上了桌面,并以此作為最強硬的談判籌碼。它是在告訴巴基斯坦:“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皮球在你這邊。”
國內與軍方:推手還是借口?
新德里為何選擇在此時釋放這樣的信號?這背后顯然有更深層次的國內因素在驅動。
首先,印度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是繞不開的背景。近年來,每逢涉及與巴基斯坦或周邊鄰國的摩擦,印度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上要求采取強硬立場的聲音便會甚囂塵上。尤其是在發生安全事件后,輿論的壓力會迅速轉化為對政府行動力的考驗。這種民意基礎,為莫迪政府采取更激進的姿態提供了土壤,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壓力。
其次,印度軍隊自身也有“雪恥”的訴求。回顧過去幾年,無論是2019年巴拉科特空襲后的空中纏斗,還是2020年在北部邊境與另一大國的對峙,印軍雖有行動,但在部分結果上并未贏得喝彩,甚至遭受了損失或被認為“丟了面子”。對于任何一支軍隊而言,這都是難以接受的。軍方需要一場成功的、可控的對外軍事行動,來向國內民眾和世界展示其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戰斗力。相比于強大的北方鄰居,巴基斯坦在地緣政治、軍事規模和國際支持上,相對而言是印度更容易選擇的“表演舞臺”。
將軍事行動的決定權下放給軍方,既滿足了軍方渴望行動的心理,又能讓政治領導層在某種程度上與具體的軍事細節保持距離,增加了回旋余地。
巴方警覺:一場“倒計時”曾被預測
壓力之下,巴基斯坦方面顯然嗅到了空氣中的火藥味,并迅速作出了反應和預判。
據當時巴基斯坦信息與廣播部部長塔拉爾在4月29日對外透露的信息,巴方獲得了“可靠情報”,預測印度軍隊可能在接下來的24至36小時內采取軍事行動。盡管塔拉爾部長預測的特定時間窗口(從4月29日算起的24-36小時)已經過去,最直接、最公開的沖突并未如某些預測般立即爆發,但這則消息本身證明了當時局勢的緊迫感,以及巴方對印度意圖的高度警覺。
作為回應和威懾,巴基斯坦軍隊也在同期密集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尤其是空軍演習。從巴方發布的宣傳視頻和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空軍主力——以殲-10CE和“梟龍”(JF-17)為主的戰斗機群,以及由出口版紅旗-9B(HQ-9B)、紅旗-16(HQ-16)和FD-2000等組成的陸基防空反導體系,都在高調展示其戰備狀態和攔截能力。這無疑是在向印度發出信號:“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任何軍事冒險都將面臨反擊。”
可能的行動模式:有限與可控?
如果印度最終決定采取軍事行動,會是什么樣子?考慮到將行動限制在“反恐”框架內,以及避免局勢失控的潛在風險,一場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性較低。更有可能的是,印軍會效仿甚至升級2019年的模式——進行越境的空中打擊。
與2019年印度空軍使用幻影-2000投擲炸彈、隨后米格-21被擊落的經歷相比,印軍現在擁有了更先進的裝備。尤其是引進的法制“陣風”戰斗機,如果配備“風暴陰影”等遠程巡航導彈,印軍將具備更強的防區外打擊能力。這意味著,印軍可以在不越過實際控制線的情況下,從己方領空發射導彈攻擊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這在技術上降低了飛行員被擊落或俘虜的風險,同時也模糊了界限,增加了巴方反擊的難度。
而巴基斯坦方面展示的,正是其針對此類空中突襲的應對方案:依靠其日益現代化的防空體系,試圖構建一個能夠攔截來襲導彈和飛機的多層次防御網。一旦印軍發起進攻,巴方也極有可能采取對等或不對等的反擊行動,針對印度境內的目標進行空襲或其他形式的報復。
臨界點上的博弈
盡管巴方預測的“36小時倒計時”并未直接引爆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危險解除。相反,印度國內民族主義的持續升溫、軍方尋求“正名”的意愿,以及新德里通過軍事姿態施壓的戰略選擇,正在不斷擠壓外交斡旋的空間。印巴之間的弦,并沒有因為一個預測時間的過去而放松,反而可能繃得更緊。
當下,印巴關系正處于一個微妙的臨界點。盡管直接的大規模沖突尚未發生,但雙方任何誤判、意外事件,或者“反恐”行動的擴大化,都有可能點燃火藥桶,引發一場烈度高于2019年的有限沖突。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有限沖突是否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雙方走向更危險的深淵,是地區和平面臨的嚴峻考驗。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印巴雙方如何在持續的緊張態勢中尋找平衡,國際社會能否發揮建設性作用促使雙方保持克制,將是決定南亞地區命運的關鍵。那根緊繃的弦,還在那里,沒有人知道它會在何時、因何而斷裂。喜歡本文的朋友還請多多分享轉發,大家有什么有趣見解,歡迎訂閱本號并在下方留言討論!(本文為毅叔說世界系列,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毅叔說世界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