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博物館里,涌動的人潮在展柜前看完文物后,必然會涌向文創商店。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爐冰箱貼、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糧倉玩偶、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毛絨玩具、隋煬帝陵博物館的蕭后冠冰箱貼……這些萌態可掬的文創產品,讓文物突破時空界限,以更柔軟的形態融入當代生活。
“活起來”江蘇文博文創受追捧
“五一”假期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當仁不讓的揚州“最火打卡地”之一。5月2日,現代快報記者在博物館內看到,文創商店里擠滿了選購的游客,一款圓乎乎胖墩墩的糧倉造型毛絨玩具,受到了大家的青睞。
這款讓人愛不釋手的小東西,有個喜慶的標簽——五谷豐登。白白的“身體”上,瞇眼笑得表情可愛生動,而其頭頂,正是以糧倉蓋為原型設計的小帽子。整個小糧倉,由內而外散發著萌萌噠的富態。“太喜歡了!”從浙江來到揚州“打卡”的陳女士,游覽完中運博后走進了博物館商店,一眼就相中了“C位”的糧倉玩具,當即決定買下帶回家做抱枕。
這款小糧倉的設計靈感的來源,正是中運博中的回洛倉倉窖模型。據悉,倉窖基本呈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口徑一般10米左右,大者可達17、18米;窖底距地表淺的約7.7米,最深的可達10米以上。
走進蘇州博物館的文創商店,吳王夫差劍系列文創專區占據“C位”,十分搶眼。文創靈感來源于春秋霸主吳王夫差的神兵利器,是目前已知存世的九把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把,時隔2500年鋒利不減。
當劍身寬長、刃鋒犀利的吳王夫差劍變身毛絨“大寶劍”,無論迷你版還是放大版,都細節滿滿。劍身由青色的絨布制成,上面縫有白色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劍柄上還有多圈細微的凸棱,拿在手中,十分柔軟可愛。“Q版的吳王夫差劍胖嘟嘟的,極具反差萌。”來自上海的周女士帶著兒子第一次來蘇博,一眼就相中了這款文創。
“火起來”文創銷售每天超萬元
豐富的文化供給,激發了文化消費新活力。鎮江博物館以唐代“論語玉燭”酒令器具為原型推出酒令籌、書簽尺等“穿越千年的國潮好物”,假期首日文創銷售額達1.5萬元。
在隋煬帝陵博物館,以蕭后冠為原型的冰箱貼長期“霸占”文創銷售的榜首。5月3日,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游客正在選購這款冰箱貼。小小的冰箱貼制作精良,采用3D鏤空浮雕金屬工藝,將鳳冠的細膩與繁復完美還原。更加難得的是,本次升級還將AR技術融入其中,掃描包裝背面的二維碼,就能觸發虛擬場景,讓消費者“戴”上鳳冠,“沉浸式”了解蕭后鳳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把隋煬帝與揚州的記憶帶回家,我們在文創開發上拓寬思路,陸續上新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反響都很不錯。”隋煬帝陵遺址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除冰箱貼外,還有“隋”字布袋、流沙杯墊、隨身鏡等產品,為游客提供更多選擇。記者了解到,五一長假前兩天,隋煬帝陵博物館文創銷售額近4萬元,人均消費達到50元,而蕭后鳳冠冰箱貼更是占據榜首。
“這就是傳說中的‘小粉爐’啊!”5月1日,蘇州市吳江區的蘇州灣博物館一號展館內人頭攢動,觀眾圍在展柜前駐足觀賞。“小粉爐”的“娘家”是南京博物院,這是它去年至今第10次“出差”了。為讓優質文化直達基層,2024年10月起,江蘇推出“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據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處處長劉旭東介紹,“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特別設置“把博物館帶回家”主題特展和文創區,公眾近距離欣賞鎮館之寶之余,可以將獨具匠心的文創產品帶回家。環省行活動前9站共接待觀眾144.14萬人次,日均接待觀眾1.17萬人次,文創銷售總收入1016.1萬元。
“融起來”爆款文創助推“文博熱”
文創產品不僅讓觀眾把博物館的所見所聞所學“帶”回家,也正在把越來越多的觀眾“帶”進博物館,吸引大家走進展廳,去關注文物本身。五一假期,徐州博物館的“燒烤毛絨”文創引爆文旅市場。記者在現場看到,生蠔玩偶以黃金色的貝殼紋理與珍珠白Q彈的毛絨肉感還原鮮嫩質感,搭配可拆卸的蒜蓉“小蒜頭”,趣味十足;羊肉串玩偶則復刻了徐州燒烤“三肥兩瘦”的經典穿法;小炭火玩偶,象征著溫暖與希望。加入毛絨辣椒與撒孜然細節逼真地演繹燒烤過程,仿佛能聞到炭火香氣。兩款產品不僅延續了Jellycat標志性的治愈系設計,更融入了徐州燒烤“萬物皆可烤”的文化基因,讓游客將“迷你燒烤攤”輕松帶回家。
“限量版‘烤肉禮盒’上線3小時就售罄,現實與歷史的趣味碰撞讓日均客流量激增300%。”據徐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創新絕非簡單復刻,而是要讓歷史元素與當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當同行仍在卷傳統書簽、冰箱貼時,徐州博物館已用“燒烤毛絨”開辟新賽道,真正讓博物館成為“有溫度的文化客廳”,讓千年文明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生機。
在鹽城,不少游客來了之后就到處打聽購買“鹽小勺”文創。在鹽城的文創店內,“鹽小勺”文創頗受歡迎,不管是呆萌可愛的毛絨玩具,還是隱藏驚喜的盲盒,或是被設計成杯子、帆布包或冰箱貼等,都讓游客愛不釋手。
據江蘇黃海濕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鹽小勺”是鹽城首個城市級IP,整套IP以極簡線條勾勒出勺嘴鷸獨特的外形特征,通過觀察勺嘴鷸在遷徙過程中的生活習性為靈感,創作了小勺廣播體操、跳舞的小勺等一系列IP形象及“不是菜鳥的鹽小勺”系列文創,體現其小巧憨態的身體里隱藏著堅韌可愛的性格。
這個五一假期,文創熱潮掀起的不僅是銷售數據。當冰冷的文物化作可擁抱、可把玩、可佩戴的溫暖載體,博物館正在完成從知識殿堂到精神家園的轉型。這種轉型背后,是文化自信覺醒催生的消費升級,更是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詩意重逢。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顧瀟 莊劍翔 徐曉安 鄭陽 王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