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惠山區玉祁街道北部的一塊糧田邊,一群農民正在攪拌一桶桶肥料。這是無錫市強大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張建強從國外學來的新型自制有機肥料,用于改良土壤,以種出“有小時候味道的大米”。張建強說,這是他種糧以來的又一次“轉型”。今年“五一”前夕,他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并赴京受到表彰。“這是我作為一個農民感到無比光榮的事情。”張建強說,“跟著中央政策走,我們產業化興農的路子越走越有信心。”
張建強打小就跟著家人下田學農活,始終割舍不下對農業的熱愛。1999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全面推動發展設施農業。他辭去村辦企業的職務,下決心去“土里刨金”。
剛開始,他在村里帶頭搭建溫室大棚,發展食用仙人掌種植基地,不久,他又將目光投向水芹種植,在蓉東村委的支持下,聯合7戶農民成立水芹合作社,在芙蓉圩田打造60畝的水芹種植基地,注冊“芙蓉牌”商標,通過精心培育和精細化管理,讓傳統水芹種植技術得到發揚光大,列入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種植仙人掌和水芹致富的張建強,在玉祁牽頭成立無錫市強大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決心用“搞工業的思維搞農業”,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富起來。此時,他承包的水稻田已達1000多畝。
依托科技才能壯農強業。張建強才初中畢業,但擅于學習。在他的話語中,“北斗”“無人機”“數字農業”等詞匯常常“冒”出來。他先后投資300多萬元,購買智能農業裝備,從機插秧到收割農田管理全過程實現無人化管理。裝備先進起來,管理同樣要升級。張建強組建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心,合作社生產的“方橋”牌無公害優質大米多次獲得“無錫好米”金獎。
“我是一個農民黨員勞模,應該帶著大家一起致富。”張建強的初心一直沒變過。他引進的“漁稻共作龍蝦”是一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種一季稻、養一季蝦,循環輪替。在摸熟這一種養模式后,他又探索實施稻鴨共作、鱖魚套養等多種全新的綜合種養模式。新技術成功后,張建強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設為惠山區老促會、扶貧開發協會產業發展聯系點,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和技術向周邊農戶推廣。
2024年,合作社總產值超590萬元,合作社農民員工年均收入超8萬元。張建強同時帶動10余戶農戶,輻射周邊地區農民50余人共同致富,還借出人員、農機設備,助力建設北大荒—玉祁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
春天的田野綠意涌動,生機勃勃。張建強說:“鄉村振興要靠產業,我將感恩奮進,帶領大伙在希望的田野上當好新時代鄉村振興‘興農人’。”
來源:無錫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