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逛超市時隨手拿起一包零食,是否會認真查看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呢?很多消費者可能會認為,食品配料表越簡短,說明食品越安全、健康。對此,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發布的4月“科學”流言榜給出真相:食品安全與否與配料表長短無關。
該榜單指出,從配料表長短看添加劑數量多少,從而判斷食品安全性的想法本身是錯誤的。
首先,每種食品添加劑投入使用前,都會經過嚴格細致的風險評估。食品安全與否,不取決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劑品種數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劑的使用量和攝入量是否合規。
其次,配料表長短與食品添加劑使用總量并無直接關聯。部分配料表較長的食品,盡管使用了多種食品添加劑,但其總使用量卻可能更少。這是由于食品添加劑間存在“協同效應”,復合使用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降低食品添加劑的總用量。以肉制品為例,單獨使用山梨酸鉀時,其最大使用量為1.5克/千克;若將其與乳酸鏈球菌素復配使用,兩者用量分別可降至0.67克/千克和0.3克/千克。
最后,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規定,加入量小于食品總量25%的復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劑,如果符合規定的“帶入原則”(即添加劑使用并非企業主動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動帶入)且在最終產品中不起工藝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標示。許多商家利用這一規則將所含的食品添加劑“隱藏”起來,然后借此炒作“清潔標簽”的概念,宣稱配料表越短越好,從而誤導消費者認知。
綜上所述,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消費者應摒棄對食品配料表長度的過度執著,在挑選食品、查看配料表時,應重點關注其具體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順序。配料表中各項成分的排序是依據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該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
本期編輯:鄭榮
執行編輯:王曉丹
編 審:劉俊雄
來 源: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