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澳洲工地上的陽光剛爬上腳手架。河南姑娘小葉蹲在新房里打美縫,電動膠槍的嗡嗡聲蓋不住窗外的鳥鳴。她抖音里說的116元時薪是真的,可國內網友不知道,這錢得彎著腰一厘米一厘米掙出來。
小葉以前在鄭州當主播,直播間的補光燈把臉照得慘白。公司要求早九晚九連軸轉,手機屏幕上的點贊數像催命符,不到半年她抽屜里全是防脫發的藥。
“在國內當‘牛馬’,不如出去闖闖。”她咬咬牙辭了職,沒想到歪打正著入了澳洲藍領圈。工地上的日子確實松快,下午四點準時收工,工友開車送她回合租屋。
唐人街的奶茶店飄著珍珠熬糖的香味,可她更想念老家夜市的烤面筋。
澳洲的公交車得自己按下車鈴,有次她差點坐過三站,忽然覺得這自由里藏著點生疏。跟她同個微信群的華人打工者老張就沒這么順。建筑行業不景氣,他現在時薪跌到18澳元,一天干十小時才夠付房租,半夜還得幫人搬磚貼補家用。
“當初借了五萬塊中介費,現在不知道啥時候能回本。”他在群里發消息時,小葉正躺在自己鋪著中國地毯的小屋里刷手機。復活節那十天沒工資,小葉算了算賬單,房租吃掉一半存款。
她忽然想起國內雖然卷,至少生病時有媽媽熬的白粥,這里連診所都得提前一周預約。樓下的澳洲房東總抱怨她炒菜油煙大,這種異鄉人的格格不入,比打美縫時的腰疼更磨人。有留學生在論壇分享,自己刷盤子時被老板壓價到12澳元,卻舍不得辭職——畢竟學費還沒掙夠。
這讓小葉想起剛到澳洲時,中介說“藍領天堂隨便掙”,可真正落地才發現,華人圈子里的內卷照樣存在,只不過戰場從直播間搬到了工地。她發的視頻下,有人留言“求帶”,有人提醒“別被高薪迷了眼”,兩種聲音在評論區吵成一團。澳洲的最低時薪是20澳元,換算成人民幣看著高,可房租按周算,蔬菜比肉貴,連感冒買藥都得花半天工資。
小葉發現,這里的月亮沒更圓,只是換了個地方操心——國內操心流量,國外操心工時,哪兒都有躲不開的生活賬。她有時候會想,當初逃離的到底是996,還是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焦慮?街角的華人超市在打折,小葉拎著白菜往回走,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
遠處傳來施工機械的轟鳴,不知道是哪個工地在趕工,反正澳洲人到點就下班,今天的活計絕不拖到明天。這種準時的松弛感,和國內的拼命內卷形成奇妙對比,可背后的孤獨感,只有深夜給父母打視頻時才敢流露半句。“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老家該忙春耕了,小葉卻在南半球的深秋里算著下一周的排班表。
她不知道這樣的日子能持續多久,只知道現在每打一管美縫,都是在給未來攢選擇的底氣。有人羨慕她逃離了“牛馬”生活,有人擔心她在異鄉難扎根,而真相藏在每一筆開銷里,藏在每次按響公交車下車鈴的猶豫里。
掙的是澳元,扛的是孤單,這買賣劃不劃算?小葉沒在視頻里說透,只是對著鏡頭笑的時候,眼角的細紋里藏著比年齡更成熟的滋味。
或許生活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就像她打美縫時總要根據瓷磚顏色調膠,合適不合適,只有蹲在地上的人最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