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欽州山林還帶著潮氣,老黃砍柴時聽見草窠里有細弱叫聲。他扒開半人高的野草,看見五團毛茸茸的小身影擠成暖乎乎的堆。
小貓崽眼睛沒睜開,粉粉的鼻尖總在抖,身上紋路卻怪得很——灰毛間纏著不規則的深褐條紋,像誰拿樹枝在霧里亂劃的印子。老黃蹲在原地直撓頭,山里野貓他見得多,可這么特別的花紋還是頭回見。
“該不會是保護動物吧?
”他想起村里廣播說過,遇見稀奇野物別亂碰,得找林業站。掏出手機拍照時,小貓崽突然奶聲奶氣地哼唧,爪子在空中亂揮,把老黃的心都勾軟了。
可轉念一想,荒草叢里沒貓媽護著,這么小的奶貓咋活?指不定是被棄了還是貓窩遭了災。當天下午林業站的人來了,捧著紙箱輕輕把小貓裝走,老黃蹲在旁邊看,發現它們尾巴上的環紋格外清晰,一節深一節淺,像串起來的小銅錢。
消息傳開后,短視頻評論區炸了鍋。“這小模樣太招人疼了,粉耳朵尖兒會抖呢!”有網友截了視頻里小貓打顫的畫面,配了十多個愛心表情。
也有人潑冷水:“別光顧著喊可愛,萬一是保護動物呢?瞎湊近乎可不行。
”“看著像中華田園貓混血吧?我家大橘小時候花紋也亂,長大就變漂亮了。
”有養貓經驗的網友留言,說要看長大后的毛色和耳朵形狀。爭議冒出來后,村里幾個老漢也湊在一起嘮嗑,王大爺吧嗒著旱煙:“早年咱山里野貓多,現在好些年沒見著帶花紋的了,說不定真是外面說的那種‘瀕危貨’。”這話讓老黃心里也犯嘀咕,他翻出手機里存的照片,越看越覺得小貓的紋路和常見的家貓不一樣——那些條紋更深、更野,像長在骨子里的自然印記。
這時候有人搬出“老理兒”:“‘貓帶紋路貴如金’,老一輩說過花紋特別的貓有靈性,可現在都講究保護動物,咱得聽政府的。
”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后來透露,小貓暫時送到救助中心了,能不能放歸山林還得等鑒定。這話讓關心的網友更急了:“要是保護動物,人工養得活不?野性會不會沒了?
”“萬一是普通野貓,這么小離開貓媽,成活率有多高?”也有人擔心小貓的命運。這時候,村里的生態護林員老陳站出來說話:“前幾年咱這兒退耕還林,山林恢復了,野物才多起來,不管是保護動物還是普通野貓,咱都得給它們留條生路。
”他這話讓老黃想起,這兩年山里確實變了樣,以前光禿禿的坡上,現在灌木長得比人高,偶爾還能聽見野雞撲棱翅膀的聲音。
“其實最難的是分辨——野貓和家貓長得像,可保護級別不一樣,萬一認錯了耽誤事,或者把保護動物當野貓放了,都是麻煩。”有懂行的網友在評論區解釋。
這話戳中了老黃的心思,他回想起發現小貓那天,草窠里靜悄悄的,要不是聽見叫聲,差點就錯過了。
“現在想想,幸虧沒自己瞎折騰,交給專業的人總沒錯。
”老黃在視頻里撓著頭笑,身后的山林沙沙作響,像在應和他的話。爭議歸爭議,有件事大家都認同:這窩小貓的出現,讓更多人注意到山林里的野物。有人翻出資料說,中國的野貓亞種里,有的因棲息地破壞成了瀕危物種,身上的花紋正是它們適應自然的保護色。
“說不定這些小貓的花紋,就是大山給它們的‘身份證’呢。”有網友詩意地留言。我個人覺得,咱老百姓遇到稀罕動物,第一時間聯系保護部門,這做法真給咱農村人長臉。
山林里的每個小生命都連著生態的根,就像老輩人說的“一草一木都是山里的魂”,護好這些帶花紋的小家伙,其實就是護著咱自己的家園。
直到現在,小貓的品種還沒最終定論,救助中心說要等它們長大些,看體型和斑紋變化。但老黃發現,自打這事傳開,村里逛山林的人都自覺放輕了腳步,遇見草窠里的動靜,不再隨手扒拉,而是遠遠瞧著。這或許就是件好事——不管這些帶怪紋的奶貓是什么品種,它們讓人們開始懂得,山林里的每個小生命都值得溫柔對待。
就像村口老樹上掛的護林標語寫的:“留住野物的腳印,咱的日子才更有滋味。”每只小生命都連著自然的根,護好它們,咱的山水才更有靈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