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曦
申文燮
陳 榆
薛 婷
掃碼觀看視頻
一紙墨香
牽中外學子
心意相通
遠鄉游子
字里行間見
萬里家書
異域青年
翻閱報中事
漢字生花
四十寒暑
橋連萬水千山
情誼不老
你我同寫
中國故事
春風未盡
中國故事同講述
中國外文局外籍專家 劉正曦
我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結緣,始于2019年參加“漢語橋”比賽后的一次采訪。作為比賽獲獎選手,我受邀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講述了自己學習中文的故事。
光陰荏苒,我的“中國之旅”已經步入第十個年頭。從2015年,在埃及讀大一的我懷揣好奇,以零基礎的背景,敲開中文世界的大門,到2017年申請到赴華留學的獎學金,在南開大學度過收獲滿滿的一年;從2019年,我重返中國,經過3年努力,拿到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證書,到如今我定居北京,成為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外籍專家,并與一名美麗的中國姑娘組建家庭——我與中國的牽絆越來越深。而在這段旅程中,我多次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相遇”,分享不同階段的體驗與感悟。
對我而言,人民日報海外版如同一本相冊,以真實、溫暖的鏡頭,定格下我在中國學習、生活的許多難忘畫面;也似一扇窗戶,用客觀、生動的筆觸,向我展現中國的地大物博、日新月異;更像一位摯友,用我能理解、易接受的表述,真誠交流,講述一個個可愛可信的中國故事,激起我心中的深深共鳴。
而今,我也成為一名中國故事的記錄者與傳播者。這些年,我有機會深入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與村莊,目睹了湖南十八洞村從貧困村蝶變為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后的好風景,聆聽了河北玉狗梁村將瑜伽融入村民生活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巧思路,解鎖了騎共享單車、搭乘新能源公交車等中國城市綠色出行的新姿勢,見證了中國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涌現的蓬勃創新力。我將這些中國見聞制作成短視頻,發布在海外社交平臺賬號,向廣大網友展現一個活力滿滿、“新”意十足的中國。
未來,我將繼續與人民日報海外版一道,向世界講述更多中國故事、傳播更多中國聲音。祝福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嚴 瑜采訪整理)
當越來越多像劉正曦這樣的外國留學生走進中國、認識中國、愛上中國,并以他們獨特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各國民眾將擁有更多扇窗,看到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音樂為橋心相連
深圳大學韓國留學生 申文燮
從2010年隨家人來到中國,到如今在深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和中國的緣分已逾10年。這期間,我最驕傲的是在中國實現了兒時的音樂夢,組建了深圳大學國際合唱團并擔任2020年成立的留學中國“云”合唱團團長。
在深圳大學國際合唱團以及留學中國“云”合唱團,我和團員們一起錄制并創作了多首作品,這些作品大多與中國發展聯系緊密。比如,親眼見證中國的脫貧攻堅成就后,我們有感而發錄制《國家》,為這一人類減貧史上的壯舉喝彩;時值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錄制了《不忘初心》,送出對蓬勃發展的中國的祝福;2022年北京冬奧會時,我們推出原創作品《冰雪之望》,傳遞對北京冬奧會的美好祝福;去年,我們推出《東方之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送上祝?!衲暌詠恚延袔资仔伦髌吩诨I備中。
202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將目光投向合唱團,稿件《深圳大學有個合唱團——用音樂交流文化 用真心擁抱中國》見報后,我們受到不少讀者的關注。《共赴激情約會 凝聚期待目光》《用中文唱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等報道繼續記錄我們的成長,講述我們和中國的故事。
這張報紙讓我倍感親切,因為它不僅關注重大新聞事件,還關注像我這樣普通來華留學生的真實生活。未來,我們將繼續把中國故事唱給世界聽,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字和我們的創作奏出最美妙的曲子,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今年正值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40周年。作為它所講述故事中的一員,我特別感謝它讓我們的音樂作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也送上最真摯的祝福:“生日快樂!”
(本報記者 趙曉霞采訪整理)
申文燮和深圳大學國際合唱團以及留學中國“云”合唱團的成員,不僅用音樂將自己和中國連在一起,還在點滴記錄中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之橋。
紙短情長念故鄉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博士研究生 陳 榆
還記得在荷蘭初次閱讀人民日報海外版時,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當時我不僅在報紙上讀到新聞時事,還讀到海外學子分享自己生活的文章,內容真實、生動,引起我的強烈共鳴。
四年前,我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開始攻讀博士。當時,已有5年本碩留學經歷的我,對跨文化交流有一些體會,希望能將自己留學期間的思考分享給更多中國學生,幫助大家在異國求學路上少走些彎路。人民日報海外版給予我一個珍貴的機會,我因此與這份報紙結下深厚緣分。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春日午后。荷蘭校園圖書館里,陽光灑在書桌上,窗外郁金香迎風初綻,我埋頭寫下《風車之國的挑戰——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這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后,有學弟學妹說,他們在遇到類似困難后嘗試了文中的方法;也有人告訴我,文章讓他們對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理解。我感到很有意義,文章不僅記錄了我的成長,也為他人提供了幫助。
擔任全荷中國學聯主席后,我動員更多學生向人民日報海外版投稿,大家通過講述各自豐富多彩的故事,向世界展現中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
留學期間,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令海外學子更加自信,也為我們提供了大展宏圖的機會。我會繼續夯實專業基礎,把個人發展融入祖國建設中。同時,作為海外學子中的一員,我也要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成就,為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40周年之際,我衷心祝愿這份報紙越辦越好,為更多中國留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成長的平臺。
(本報記者 周姝蕓采訪整理)
新時代的中國留學生既是祖國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文明對話的實踐者。異國求學的歲月里,他們用真摯的文字和切實的行動,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自信風采。
經緯穿梭“織”山河
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薛 婷
曾經在外留學的孩子們最懂得,獨居異國見到人民日報海外版這幾個字時翻涌起的那片思鄉情。
紗線縱橫交織,匠人撕捻挽挑,一幅幅構思精巧、色彩絢麗的藏毯由此而生。從2007年在青海西寧踏上創業之路開始,這條路我已經走了將近20年。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統手工織造品,有3000多年的歷史,與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同屬世界三大名毯。如今,這項古老技藝不斷創新發展,已成為青海特色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創業之初,借助青海發展傳統文化與特色產業的政策東風,我們很快打開了銷路。為了更廣泛地學習企業經營知識,2008年,我前往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其間,我還多次赴比利時考察先進的地毯制作技術,深度分析行業特點。
傳統藏毯保留了復雜的編織工藝,“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非遺技藝的傳承僅靠保護遠遠不夠,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做好開發利用,讓“老樹”發“新芽”。
我們立足本地資源,在做好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在創新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割絨、綣絨、剪花等技藝,我們對機織藏毯進行二次加工,將手工編織與機織相融合。我們還將更多中國文化元素用于地毯圖樣設計,這些承載著東方文化符號的地毯、掛毯已出口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許多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自2021年3月第一次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開始,這份報紙見證了我們的一路成長。宏闊的時空維度中,藏毯在守護與傳承中不斷煥發出迷人光彩。這般織就于經緯之間的幸福美好,一如我同這份報紙的緣分,刻于一筆一畫,融于字墨氤氳。
(本報記者 孫亞慧采訪整理)
在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留學人員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將愛國情、報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事業中。求學世界,圓夢中華,一代代留學人員書寫著自己的人生華章。
版式設計:蔡華偉 潘旭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