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人,父親是知名政治家、學者、思想家。
在鄉里被譽為“神童”,在年僅16歲的時候,參加省里考試就獲得了第八名的成績(可對比參考范進中舉)。
在22歲的時候與亦師亦友的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名動天下,成為時代的思想領袖;
晚年專注于學術研究,任教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等,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這個人就是梁啟超,他的子女們也個個優秀,被譽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 梁思順(1893–1966)
長女,詩詞研究家,曾協助梁啟超整理著作,晚年任職中央文史研究館。
2. 梁思成(1901–1972)
長子,建筑學泰斗,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主持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其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3. 梁思永(1904–1954)
次子,考古學家,中國近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殷墟發掘核心成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4. 梁思忠(1907–1932)
三子,畢業于西點軍校,國民革命軍炮兵上校,淞滬抗戰中病逝,英年早逝。
5. 梁思莊(1908–1986)
次女,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先驅,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6. 梁思達(1912–2001)
四子,經濟學家,參與民國經濟調查,后任職國家工商局,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
7. 梁思懿(1914–1988)
三女,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國際聯絡部主任,投身婦女運動與公共衛生事業。
8. 梁思寧(1916–2006)
四女,早年加入新四軍,經歷戰爭后長期從事基層文教工作,晚年定居山東。
9. 梁思禮(1924–2016)
五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九個子女的專業選擇涵蓋建筑、考古、軍事、航天等領域,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梁啟超從未要求子承父業,而是鼓勵“擇性之所近而為之”。
次女梁思莊原被建議學生物,但她興趣不足,梁啟超立即致信:“凡學問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不必泥定父輩之言。”她最終成為圖書館學先驅。
梁啟超鼓勵子女專注于學問本身,強調“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教導子女“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他以維新報國、晚年拒任偽職等行動以身作則。梁思禮曾說:“父親教會我們,留學的意義是帶知識回來報效祖國。
誠然,九個子女培養的成功離不開其家庭的社會地位、社會資源,為孩子們提供了普通家庭難以企及的格局、視野。
我們不會評價這樣的家庭是“門閥”,只會羨慕這個家庭的家學傳承,教子有方。
網絡廣泛流傳著一個梗:“好的崗位,就像HIV一樣,只靠血液傳播跟性傳播”。
公眾痛恨的,是固化的階層讓德才皆不配位的人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并且一代一代如此傳承下去!
拿手術刀的醫生專業能力有失水準,作協的作家文章狗屁不通,建筑師的圖紙漏洞百出,教書的先生肚子里沒有學問。
只因這些人有著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的上一代。
如此的“托舉”,讓這個看似公平的社會充滿了“后門”與潛規則,傷害的是每一個有理想有夢想期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普通人。
其行為本質是盜取了社會的資源以滿足家族權力與財富傳承的私欲。
這些上一代是有能力的,然而卻是沒有理想的。
可怕的是,培養出來的下一代,既沒有能力又沒有理想,又要占據重要的位置。一代一代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我人微言輕,不過講一講而已。
寫在最后: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一個人的老去,不是臉上的皺紋,而是內心的麻木,對命運的認命。愿每一個讀到此篇文章的朋友,永遠保持年輕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