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篇》
戰爭,作為事關多人生死乃至國家存亡的大事,自然需要慎重對待。而在用兵作戰上,“料敵于先,謀敵在前”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冷兵器時代,斥候、探子是交戰雙方獲取彼此作戰布置的重要手段;而在進入熱兵器時代后,在這些手段的基礎上,截獲敵方通訊電臺訊息也成為了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軍的發展史上,便曾有過一位傳奇人物,從未領兵作戰卻為我軍通訊電臺的建立、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毛主席都贊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業的開山鼻祖。有趣的是,他一開始還是我軍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中的國軍俘虜。
這位傳奇人物就是開國中將王諍。
意外收獲
經過三年的發展后,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不斷發展壯大,中央蘇區的范圍也不斷擴大。面對壯大的紅軍、革命根據地,蔣介石自然寢食難安,于是第一次“圍剿”就由此而來。
1930年11月,國民黨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展開圍攻。而紅軍則通過游擊戰的方式誘敵深入,最終急于與我軍主力作戰的國民黨第18師孤軍深入,成為了我軍的囊中之物。在龍崗地區,我軍主力以逸待勞,并通過有利地形全殲張輝瓚部,張輝瓚本人都被我軍活捉。但張輝瓚卻并不是此次戰役中我軍最大的收獲。
是役,紅軍在殲滅9000余人的基礎上,還繳獲了大量的物資。而在這些物資中,還意外地包括了一部通訊電臺,確實說是一部被炸掉一半的電臺。
就當時紅軍的裝備而言是極其落后的,各部之間的通訊訊息傳遞手段也是極其落后的。但有了這部電臺,便可以以此為基礎,為紅軍開啟一個新的偵查手段。
可是奈何當時紅軍內部人員,多是農民、工人出身,并沒有懂通訊電臺的人選。為此,毛主席、朱老總也是十分頭痛。
好在,在這次戰役中在俘獲張輝瓚的同時,還俘獲了其師部的通訊兵。而如果能夠動員這些通訊兵反正,那么也就可以組建起我軍的無線電臺了。而這個任務也就落在了時任紅軍參謀部部長的郭化若身上,就在郭化若進行宣講之時卻見到了時任張輝瓚18師中尉話務員的黃埔同學吳人鑒。
吳人鑒,1909年出生于江蘇武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還曾在南京軍事學校,學習無線電的通信技術,是一位通信專家。同時,他還曾在黃埔軍校通訊科學習,這一點上郭化若可以說是他的同門師兄。
而吳人鑒(后改名王諍)在聽聞了郭化若宣講的我黨的政策、宗旨后很是感動,又兼有同胞之誼,當即表示如果你們有所需要,我便愿意投誠反正。
屢立戰功
在朱老總、毛主席聽聞王諍的加入后,十分高興。而王諍也迅速利用這部電臺,為紅軍繼續地反“圍剿”戰爭立下了大功。在監聽到譚道源師準備逃跑,并摸清了其逃跑路線后,紅軍果斷出擊,大敗譚道源部,俘獲甚多,也包括了一部無線電臺。
有了無線電臺,又有了王諍這樣的專家加入,毛主席、朱老總也在接見了王諍后,迅速做出了成立電訊隊的決定。
1931年1月,紅軍的第一個電訊隊成立,王諍被委任為隊長,當時王諍的工資甚至拿到了50塊之多,要知道當時毛主席、朱老總也不過才5塊錢。
也正是被重視,同時也是因為被黨的信念、追求感染,王諍在加入紅軍后可以說是傾囊相授,不僅著力于培養電訊人才,同時還親力親為為此后的數次反“圍剿”戰役立下了赫赫功勛。
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中,王諍截獲并破譯了王金鈺部發給何應欽的急電,根據這份情報毛主席、朱老總迅速下達作戰任務,最終我軍在富川擊潰王金鈺部、公秉藩師兩部,后來的郝夢齡、孫連仲等也接連被我軍打敗。
為此,毛主席直贊王諍:“我們工農紅軍也有了千里眼、順風耳,這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呢!”而后的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他有利用繳獲的電臺以及培養的無線電報務員實現了各個師級單位的“聯通”。
有必要提及的一點還有,王諍還建立了“紅色中華通訊社”,這也是新華社的前身。此后,王諍加入了共產黨,并在長征中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主管當時的中央通信聯絡。
在紅軍到達陜北后,王諍的工作更加繁重,在繼續主管通信學校工作的同時,還要為位于全國各地尤其是敵后根據地的部隊建立無線電臺聯系網絡,以及接受重慶方面的訊息。
而這些訊息,無疑是要加密處理保證其安全性的,這一點上王諍不負眾望;同時他還破解了一系列日寇方面的往來密電,為我軍的軍事部署應對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中,王諍領導的通訊聯絡部門更是為軍委命令消息的準確無誤地傳遞立下了大功。數以百萬字的電報,無一出錯,毛主席都稱贊王諍要給他發一枚最大的獎章。
在新中國建立后,王諍也被委任為通信部的部長,隨著他的教育以及再教育全國的通訊兵數量也不斷發展壯大。
而即便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敵人的電磁波 干擾,我軍雷達無從發現目標的問題,王諍臨危受命,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頻率、加裝抗干擾電路等手段實現了在對美的電子對抗戰中的勝利。
正是憑借著這一系列的功績,王諍雖然未曾出現在正面戰場中,但這并不能掩蓋其赫赫戰功。1955年的開國大授銜中,王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對于王諍將軍而言,這是應得之功。但這卻遠非王諍將軍功績的全部,而就在他履職通訊部部長期間,恰逢我國進行兩彈一星的研制,為了竊取我國的軍事機密,美國等國家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U-2高空偵察機,便是其殺手锏手段之一,利用其超高空飛行以及短波電臺它時常飛入我國領空,竊取我國的軍事機密。
而U-2飛機的被擊落也與王諍密不可分,是他組織了張履謙等專家改進了雷達作戰方案。
小結
1978年8月13日,69歲的王諍在北京去世,結束了傳奇的一生。作為一位一生致力于通信領域的專家級將軍,王諍將軍為我國的通信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愧于通信工業鼻祖的稱號。
而他也恰如其戰友李先念所說的那般——半部電臺起家,一生征戰為民。他的一生與電臺為伴,與人民為伍,無愧于一代傳奇。向他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