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色彩,是人類最直觀、最通用的視覺符號。千百年來,中國人在天地萬物間尋覓色彩、從山河草木中提取色彩,漫長歲月浸染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色彩美學。今天的《千年經典向新行》,我們走近非遺技藝植物染,看身邊的一草一木,如何暈染出五彩繽紛。
綠植成綠,蘇木提紅,黃櫨取黃,非遺項目“傳統植物染料染色”代表性傳承人黃榮華正在教學徒們怎么用植物染色。第一步,先從采花摘草開始。
湖北省級非遺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黃榮華:(爬山虎)一年四季采摘的時間不一樣,它出來的顏色有區別。這個叫龍爪槐,它也是自古以來有記載染綠色的,其實是帶點黃的綠,很好看。
第二步,剪切洗凈,再煮水過濾。不同植物,煮的時間長短,火候大小,都會影響染色效果。
黃榮華:一般像黃櫨要煮三遍。為什么咱們把(黃櫨)說成明星材料,因為它以前是給皇帝染黃袍的,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叫黃櫨,但是在北京,說香山紅葉大家都知道。
到了浸染環節,時間要精確到秒,溫度、濃度等要靠雙手感知。
黃榮華:手藝人就靠這雙手,因為我們不戴手套,感受第一個是它的溫度,另外一個還有濃稠、酸堿度。
從山河草木間提取色素的傳統染色技藝,在我國已傳承數千年。據史書記載,“染色之術,遠始于軒轅之世,黃帝制定玄冠黃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西周開始有專職的“染人”,秦朝設有“染色司”,唐宋時期設有“司染署”、“染院”,明清時期設有“藍靛所”。《詩經》《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古籍中,均有植物染的記載。
自幼跟隨家人學習植物染的黃榮華,還有一份堅持了數十年的熱愛,那就是通過植物染,在絲、棉、麻等材質上,還原各種古籍里、文物上出現過的經典色彩。
黃榮華:比方說雨過天青,我們以古籍里面的描述,加上我們的文物實物,我們可以給它定出來。本來是瓷器的顏色,用植物染怎么做?這個我們就參考了《紅樓夢》,它里面關于雨過天青首先用靛藍,按照一定的度染一個偏淺的藍色,這個度你要染好了,如果太淺就做成月白了,染完以后再要套黃。因為它雨過天青是天空上帶點綠色,帶點霧蒙蒙的感覺,這個也是要把握度,就像窯,它燒好了到那個時間你要出窯。
“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暈如雨后霽霞紅,西方寶石難致同”,取自苔蘚的色彩“苔綠”,在織物上煥發生機;鮮嫩的“鵝黃”,源自初生的小鵝,成為生活的一抹亮色。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先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色彩美學。這些色彩,取材于植物和天然礦物,被記錄在古代文獻中,保存于文物古跡上。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宋文雯:中國的傳統色是我們的先民對于宇宙觀察的一個結果,恰恰是因為它不是化學的生成,它是植物跟礦物的生成,所以它就帶來一種天然的一種自然感。我們要對中國傳統色傳承和應用,一定要用今天科學的方法,讓它能夠跟現在的色彩科學的語言能夠對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像印刷或者是服裝,或者是我們的工業產品上。
為了讓這些色彩從寫意走向精確,在紡織品領域,今年3月,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發布《中國傳統色應用色卡》,經植物染工藝驗證,結合專家團隊考證,比照歷史文獻和文物,用計算機系統量化RGB(紅綠藍)值和色相、明度、飽和度等指標,首批收錄了216個常用傳統色彩。
從服裝到彩妝,從飾品到文創,中國的色彩美學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材質上。
宋文雯:我們現在也在參與的一些項目,比方說新能源汽車,它的外飾跟內飾也都紛紛采用中國傳統色的概念跟色貌做設計,像天青色,它這么好看這個藍,但它很少,它是天然的東西,但是我們用化學方式去模擬它以后,成本就降下來了。
被色彩裝點的除了外在,還有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來自大自然的石青和石綠,幻化成宋代名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今,那抹震撼人心的青綠,走上舞臺、走進銀幕,向世界講述著繽紛多彩的中國故事。
宋文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影視作品里面,例如說像《臥虎藏龍》,它里面把綠色的沖撞做得特別好看,像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也用二十四節氣以及它對應的顏色來進行視覺的傳達,用最集中的方式讓觀眾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色的這種魅力。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