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5月5日,一場為捍衛土地及民族的泰雅族抗日事件在臺灣枕頭山(今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境內)爆發,迄今已經一百多個年頭。
激戰40多天后,日本軍警終于控制枕頭山地區,但其死亡者已達200余人。后來,日本臺灣殖民當局又自臺中、南投地區增援軍警千人,耗時3個月抵達插天山,并在稍后完成隘勇線布設;整個行動總共動員軍警隘勇等2000余人。
臺灣枕頭山事件??
事件簡介
枕頭山位於桃園復興鄉之三民村,以前被泰雅族稱之為「蓪[tōng]草山」(babobarahoi,babo即山頂,barahoi是蓪草之意),此源於過去他們曾於此山廣植蓪草之故。后因山林開發,迫使少數民族避居深山,蓪草田遂荒蕪殆[dài]盡。后改名為此,相傳系因日據時,抗日民族英雄─泰雅勇士尤干鐵木等人將日軍頭顱砍斷,帶回家睡覺時,當作枕頭,為頌揚此事跡,故取名之。另外也有說法指因其整座山勢,除山頭及連稜較平緩外,四面都是陡降的地形,遠望正彷似枕頭般高突於半空之間,故名。
1907年5月5日,泰雅族為捍衛土地及民族,發起抗日的枕頭山事件。泰雅族人與日軍在枕頭山爆發慘烈的戰役,以爭奪這座攸關部落生存的山頭。
剽悍的泰雅族,曾多次讓日本殖民者吃足苦頭
事件背景
枕頭山形勢險要,過去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制高點,山頂有一平臺,是炮臺陣地遺跡,此地先后發生泰雅族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之戰役,及泰雅族抗日之戰役。
枕頭山炮臺步道
劉銘傳(1836年-1896年),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人
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首任臺灣巡撫
一、由日據殖民政府臺灣總督府西元1907年〈明治40年〉1月6日「決定蕃地經營大政方針」,年度預算增列蕃地經營經費五十萬圓,該方針之大綱第一條「蕃地經營以盛產樟腦、木材及礦物之北部地區為主,南部地區為副」。當時大嵙[kē]崁[kàn]山地現今復興鄉即為豐富樟樹林與最佳品質樟腦產地,時值日本殖民政府尚未統治。
枕頭山棱線步道
日本對臺灣少數民族的殖民鎮壓十分慘烈
圖為1910年日軍于宜蘭梵山炮擊泰雅族部落
二、大溪前山群及大豹群〈三峽〉已先后分別向深坑、桃園兩廳歸順,「日本政府為開發山地利源,令其同意設隘勇線采伐樟樹等」,因此於四月以不侵犯其居住地及不改變其生活狀態,并加以保護撫育為條件。提供日警部隊前進安全走廊。
三、蕃政重要決策者:佐久間總督左馬太、蕃地事務課長大津麟平。
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以血腥的“理蕃”手段為人所知
四、臺灣樟腦為昔日重要化工原料,可謂當代世界獨占寶藏,用途包羅萬象「醫藥、光學、塑造、防蟲、除臭、熏香及火藥等」,樟腦且是當時賽璐珞Chlluloid工業蓬勃發展原動力,亦為軍事上要材。
五、占領枕頭山高地,系為求有效掌握角板山地區,作為理蕃事業五年計畫,重要進入門戶。
日本于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間廣設蕃童教育所
借以施行軍國主義教育培養順民
圖為宜蘭蕃童教育所一景,中間站立者即身兼教職的日本警察
發生經過
枕頭山之役,角板山社的劫難。明治三十九年(1906)強硬派的左久間總督,為了徵用復興山區的木材、樟腦等珍貴資源,派遣1200名武裝軍警進入枕頭山討番,大舉發動征伐。其中戰事最慘烈的就是角板山社旁的枕頭山。
泰雅族人(日據時代舊照片)
鳥居龍藏所攝臺中縣眉原社泰雅族人(1900年)
從「理蕃志稿」中得知,1907年日軍警為「擴張插天山方面之隘勇線」,分由深坑廳的李茂岸(福山)、桃園廳的阿姆坪各派兵東西合進,向插天山方面前進。路經枕頭山時,遭遇大科崁前山群及大豹群少數民族激烈抵抗,日軍兩隊被困于枕頭山下,雙方挖戰壕相戰,日軍之槍抱無法產生作用,以手榴彈攻擊亦不見效果,激戰40馀日,日警為攻下枕頭山高地,陣亡117人,在進攻角板山社時17名警員被戮。最后日警以強大的炮火壓制住大嵙崁溪一帶的蕃社、角板山社眾,后由臺中、南投軍廳警察千人增援,花費3個月才登上插天山,總共動員軍警隘勇等2000馀人,而使枕頭山最后終于失守。日軍在5月底占領了枕頭山,7月登上插天山,8月隘勇線才完成,至此日方死亡已達200馀人。而原大嵙崁溪一帶的蕃社、角板山社眾,不是被殲滅就是逃入深山,以至于角板山一地,日后都成了漢人的聚落。
枕頭山原為泰雅族活動的獵場,由於漢人與日據政府的墾殖侵占,兩度淪為血肉橫飛的戰場,血淚斑斑,草木含悲,登臨其上,憑吊懷古,令人愴然。
枕頭山炮臺步道
日方隘勇線前進執行單位與兵力:
一、桃園廳700兵力〈駐地大嵙崁〉、深坑廳450兵力〈駐地三角涌〉。
二、后續桃園廳隊接獲臺中及南投廳支援兵力為1000人。
三、兵器:十三年式步槍、十八年式村田步槍、手榴彈、機關槍、火抱等等。
十三年式步槍
爭戰時間與傷亡
一、期間:1907年5月5日至8月19日,共計107天。
二、耗資:12萬6628圓。
三、兵力傷亡:戰死「警部2人〈桃園廳警務課長早川源五郎〉、警部補1人、巡查9人、隘勇36人及技工工人27人」,負傷「警部補1人、巡柦[dàn]1人、隘勇人及技工工人70人」。
日方達成目標:隘勇線前進達11里、包圍;面積15方里,獲得樟樹及其樹木豐富之地。
事件影響
枕頭山事件少數民族主事頭目「和拉-諾干hola-nokan」所率領泰雅族勇士,雖終究落敗;但泰雅勇士們以落伍武器,加上憑藉赤手空拳勇氣,抵抗日本現代化武力火網,尚給日警部隊重重一擊,悲慘戰場過程一時無法言語,如與中外皆知「霧社事件」相比較,復興鄉「枕頭山事件」有過之無不及。
可是一百多年后,臺灣當局及部分年輕人反而對親日,看到斑駁的戰役紀念牌,不得不令人唏噓。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