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鋮正在檢修戰機。鄭煦洋攝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我認為這是干好機務保障工作的關鍵。
2010年,我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成為空軍航空兵某部的一名機械師。15年的軍旅生涯,我見證了多型戰機列裝部隊,空軍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
日常工作中,我總結出一套航空機務保障“三問”的經驗做法,經常與戰友們討論分享。
何為“三問”?
一問“機件是什么”。戰機系統結構復雜、機件種類多、功能各異,航空設計師往往用最精煉的文字概括機件名稱與功能,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對此加以熟記。有的機件名稱雖然只有細微差別,但因設計功用不同,維護重點也大不相同。例如,燃油溫度傳感器和滑油溫度傳感器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前者的功能主要是監測燃油溫度,防止戰機主泵出現殼體卡滯、損壞等問題;后者則用于監測滑油溫度,及時告警滑油超溫稀釋,確保戰機傳動機構安全可靠。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學習理解,能夠深入掌握專業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同時防止誤操作發生。
二問“機理為什么”。這一步是研究機件功能如何實現。隨著戰機迭代更新,系統功能更加復雜,一旦沒有學懂悟透機理,認知偏差容易導致操作失誤,為保障工作帶來風險。對機務人員來說,首先要熟記結構圖和原理圖,重點要學懂各系統功能。在日常機務保障過程中,我會邊操作邊向新戰友提問:“系統是通過什么原理實現這一功能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種啟發式教學,可以讓新戰友快速掌握專業知識點。
三問“維修靠什么”。首先靠過硬的維修本領。機務保障大多是周期性、重復性工作,例如更換戰機輪胎,機械員需要通過成百上千次拆裝訓練,形成“肌肉記憶”,才能在任務中做到“快、穩、準”。其次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對于機務人員來說,每次排除故障任務就像是考試,必須掌握這道題的全部知識點,才能取得好成績。有時不僅要分析故障表象,更要思考系統工作原理,列舉諸多可能原因進行比對排查、舉一反三。任務結束后,應當認真做好復盤工作,“故障原因是什么”“問題堵點在哪里”“換個思路怎么辦”……這些問題梳理與經驗總結,有利于我們熟練掌握裝備性能、摸清裝備底數,提高故障處置效率。(李司央)
來源: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